图书介绍
行刑与罪犯矫治社会化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峰,连春亮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群众出版社
- ISBN:7501439885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99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625页
- 主题词:刑罚-执行(法律)-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行刑与罪犯矫治社会化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行刑社会化概述1
一、社会化、再社会化与行刑社会化1
(一)社会化与再社会化1
(二)行刑和行刑社会化5
(三)关于行刑社会化内涵的分析8
二、行刑社会化的人性化基础25
(一)人性化与刑罚的人性化25
(二)刑罚正义与刑罚人性化30
(三)刑罚人性化对刑罚理念的钳制32
三、行刑社会化的原则36
(一)关于依法规范的原则36
(二)关于积极稳妥的原则37
(三)关于协调配合的原则38
(四)关于改革创新的原则38
(五)关于矫正为本的原则38
(六)继承与吸收原则39
(七)矫正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40
(八)狱内执行与狱外执行并重的原则41
(九)价值无涉原则42
四、行刑社会化的意义43
(一)行刑社会化丰富和完善了我国刑罚执行制度43
(二)行刑社会化提高了罪犯改造质量44
(三)行刑社会化是国际行刑制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45
第二章 行刑社会化的动力基础47
一、刑罚的发展趋势47
(一)非刑化50
(二)轻缓化50
(三)自由刑的纯化52
(四)非监禁化53
二、行刑的发展与变迁55
(一)从“报应刑”到“教育刑”56
(二)从“教育刑”到“综合刑”57
三、行刑发展的主要特征58
(一)行刑个别化58
(二)行刑合理化58
(三)行刑人道化59
(四)行刑法治化59
(五)行刑专业化60
(六)行刑社会化60
四、行刑社会化的刑事理论基础61
(一)行刑社会化思想的演变过程61
(二)行刑社会化的理论依据65
(三)我国监狱行刑社会化的理论基础68
五、行刑社会化的心理学理论基础69
(一)经典的条件作用原理70
(二)操作条件作用原理72
(三)模仿学习原理74
(四)行为矫正的基本原理76
(五)精神分析理论77
六、行刑社会化的社会学理论基础78
(一)标签理论78
(二)社会互动理论80
(三)社会学习理论82
(四)亚文化理论84
(五)社会学理论对行刑社会化的意义86
第三章 国外行刑社会化的现状89
一、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中的行刑社会化思想89
(一)《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中的行刑社会化思想89
(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的行刑社会化思想90
(三)第六届联合国预防犯罪和罪犯处遇大会有关决议中的行刑社会化思想90
(四)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第1984/46号决议中的行刑社会化思想91
(五)第七届联合国预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会决议中的行刑社会化思想92
(六)《东京规则》中的行刑社会化思想92
(七)《卡多马社区服务宣言》中的行刑社会化思想94
(八)《开展国际合作,以求减少监狱人满为患和促进替代性刑罚》中的行刑社会化思想95
二、英国的行刑社会化制度95
(一)英国行刑社会化的种类95
(二)英国行刑社会化制度的主要内容96
(三)英国行刑社会化制度的发展和变革110
三、美国行刑社会化制度112
(一)转向方案112
(二)缓刑与假释113
(三)家中监禁114
(四)中途之家115
(五)间歇监禁115
(六)劳动释放和教育释放116
(七)归假制度117
(八)社区扶助制度117
四、新加坡的行刑社会化制度119
(一)行刑社会化的组织和工作方案119
(二)以社区为基础的少年犯矫正项目121
五、日本的行刑社会化制度124
(一)日本的出狱人保护制度124
(二)行刑社会化制度种类、机构及人员125
(三)社会内处遇中的保护观察128
(四)民间志愿者及组织机构130
(五)处理少年罪犯的机构和制度132
(六)以社区为基础的少年犯矫正137
第四章 监狱行刑社会化的制度构建141
一、我国行刑社会化现状分析141
(一)我国行刑社会化的政策渊源141
(二)我国行刑社会化的实践143
(三)我国行刑社会化应采取的措施150
二、我国行刑社会化的制约因素151
(一)观念因素152
(二)立法因素152
(三)技术因素154
(四)监狱布局155
三、监狱行刑社会化的必要条件155
(一)社会条件155
(二)行刑机构条件156
(三)罪犯的个体条件158
四、我国监狱行刑社会化的模式构建159
(一)完善罪犯调查分类制度,建立警戒程度不等的监狱159
(二)建立开放处遇制度163
(三)提高假释适用率165
(四)建立多层次渐进式的刑释制度167
(五)创建累进处遇制度171
五、我国香港地区的行刑社会化制度173
(一)康复项目173
(二)矫正项目175
(三)康复及犯罪预防177
第五章 罪犯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化179
一、罪犯心理健康教育基本问题179
(一)人的心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179
(二)解读罪犯心理健康教育184
(三)罪犯心理健康的标准186
二、罪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原则191
(一)自主性原则191
(二)协同性原则191
(三)实践性原则191
(四)开放性原则191
(五)德育、心育相统一原则191
三、罪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内容192
(一)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教育192
(二)认知模式教育192
(三)积极情感教育192
(四)意志力和生活方式优化教育192
(五)人格健全教育193
(六)自我意识教育193
(七)人际和谐教育193
(八)对不同服刑阶段的罪犯的心理健康教育193
(九)特殊类型罪犯的心理健康教育193
(十)心理测量、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知识教育193
四、罪犯心理问题的调适方式194
(一)在罪犯矫治工作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194
(二)集体心理健康教育194
(三)个别心理健康教育194
(四)罪犯的自我教育195
(五)社会教育196
五、罪犯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构建196
(一)罪犯心理辅导196
(二)罪犯心理危机干预198
(三)罪犯心理教育201
(四)建立合理化的罪犯心理防卫机制202
六、罪犯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化问题203
第六章 罪犯心理矫治与社会化207
一、解读罪犯心理矫治207
(一)心理矫治概念的不同观点207
(二)心理矫治的特点209
二、罪犯心理矫治的性质剖析210
(一)罪犯心理矫治与罪犯改造中的医疗行为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210
(二)罪犯心理矫治与罪犯教育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210
(三)罪犯心理矫治是一种心理学职业行为211
三、罪犯心理矫治的模式212
(一)发展模式212
(二)医疗模式213
(三)改造模式214
(四)全员训导模式214
四、解读罪犯心理咨询215
(一)关于罪犯心理咨询的不同观点215
(二)罪犯心理咨询的特点217
(三)罪犯心理咨询的环境要素218
(四)罪犯心理咨询的性质剖析219
(五)罪犯心理咨询的内容220
(六)罪犯心理咨询的原则225
(七)罪犯心理诊断229
(八)罪犯心理测验230
(九)罪犯心理咨询的阶段232
五、解读罪犯心理治疗235
(一)罪犯心理治疗的内涵236
(二)罪犯心理治疗的特点236
(三)罪犯心理治疗的地位与作用237
(四)罪犯心理治疗的内容239
(五)罪犯心理治疗的形式244
六、罪犯心理矫治的社会化问题246
(一)社会机构及相关人员如何参与罪犯心理矫治246
(二)社会机构或人员在罪犯的心理矫治中具体应用什么样的矫治措施246
(三)监狱与社会参与机构或参与人员的关系是什么247
(四)怎样明确在罪犯心理矫治过程中监狱与社会参与机构和人员的权利和义务248
(五)怎样完善社会参与的规章制度248
第七章 我国社区矫正的若干问题249
一、社区与社区矫正的关系250
(一)理解社区250
(二)我国社区的形态251
(三)有关社区矫正的学说252
二、社区矫正工作的定位262
(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意义262
(二)社区矫正的定位264
三、社区矫正的特征266
(一)矫正理念具有创新性266
(二)社区矫正工作具有区域性267
(三)社区矫正工作具有主动性267
(四)社区矫正具有综合性267
(五)社区矫正具有强制性268
(六)社区矫正具有针对性268
四、社区矫正的功能269
(一)整合功能269
(二)导向功能270
(三)康复功能270
(四)个别预防功能270
(五)品德养成功能271
(六)能力培养功能271
五、社区矫正的指导思想272
(一)社区矫正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272
(二)社区矫正工作的具体指导思想273
六、社区矫正应遵循的理论观点275
(一)决定论275
(二)反映论276
(三)系统论276
(四)发展论276
七、社区矫正的任务277
八、社区矫正的具体研究方法277
(一)调查研究法277
(二)统计研究法278
(三)比较研究法278
(四)实验研究法279
(五)历史研究法279
(六)矛盾分析法279
(七)心理分析法280
(八)系统分析法280
(九)作品分析法281
(十)个案追踪研究法282
(十一)观察研究法282
第八章 我国社区矫正模式构建284
一、社区矫正机制284
(一)理解社区矫正机制284
(二)建立社区矫正机制的意义286
(三)我国司法行政机关的设置和体制289
二、社区矫正机制的模式292
(一)社区矫正的机构设置292
(二)社区矫正的运行模式294
(三)社区矫正的监督机制296
三、社区矫正的保障机制299
(一)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保障299
(二)社区矫正的意识保障300
(三)社区矫正的物质保障300
四、社区矫正内容301
(一)社区矫正的类型301
(二)入矫教育302
(三)职业技能培训303
(四)心理矫治303
(五)行为矫正304
(六)文化知识教育305
(七)法律和道德教育305
五、个案矫正308
(一)确定个案矫正的责任人308
(二)对矫正对象进行分析评估308
(三)制定矫正个案309
(四)对矫正个案的实施步骤309
(五)社会参与309
六、公益劳动309
(一)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公益劳动的现状309
(二)公益劳动与刑罚轻重的问题310
(三)公益劳动的决定机构问题311
(四)公益劳动的强制性、规范性问题312
(五)关于社区矫正中公益劳动的立法建议314
七、解矫教育316
八、社区矫正的评估机制316
(一)社区矫正评估的含义317
(二)社区矫正评估的类型319
(三)社区矫正评估的原则、目的和作用320
(四)社区矫正评估的内容322
(五)社区矫正评估的指标体系324
(六)社区矫正评估的形式326
第九章 社区矫正制度334
一、矫正前调查制度335
(一)医学和心理学检查335
(二)人格调查337
(三)矫正前调查的要求与准则338
(四)调查的访谈技术339
二、矫正工作制度342
(一)接收制度342
(二)工作例会制度344
(三)联席会议制度344
(四)请示报告制度345
(五)教育培训制度346
(六)责任追究制度348
三、矫正管理制度348
(一)累进处遇制度349
(二)分管分矫制度351
(三)归假制度358
(四)亲属担保制度359
(五)监督评估制度361
(六)考核奖惩制度363
(七)定期走访制度368
(八)信息收集反馈制度369
(九)参加学习和劳动制度371
(十)归监制度372
(十一)档案管理制度372
四、社区矫正救济制度375
(一)社区扶助制度375
(二)法律援助制度377
(三)申诉、控告、检举制度378
五、矫正解除制度380
第十章 出狱保护制度382
一、追踪考察制度382
(一)追踪考察的内涵和类型382
(二)追踪考察的特点383
(三)追踪考察的实施过程384
(四)追踪考察的意义384
(五)对刑释人员追踪考察的方法386
二、安置和保护制度388
(一)安置就业388
(二)保护392
三、指导制度407
(一)心理指导407
(二)生活指导409
(三)就业就学指导411
四、教育制度413
(一)回归前的教育413
(二)社区教育414
(三)家庭教育416
(四)自我教育416
第十一章 我国未成年犯处遇制度418
一、有关未成年犯罪人的基本问题418
(一)相关概念418
(二)未成年犯处遇的国际原则420
(三)未成年犯的再社会化421
二、未成年犯罪人非监禁处遇的立法沿革425
(一)我国未成年犯罪人处遇的历史发展425
(二)我国未成年犯矫正制度形成的理论基础426
(三)我国未成年犯罪人非监禁处遇种类及特点428
三、我国未成年犯罪及矫治状况431
(一)我国未成年犯罪现状和特点431
(二)我国未成年犯矫治现状433
(三)我国未成年犯矫正制度评析434
四、我国未成年犯罪人非监禁化处遇的改革与完善439
(一)少年转处的推行与完善440
(二)建立健全少年保释制度442
(三)暂缓判决442
五、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制度的建立和完善443
(一)建立判决前人格调查制度444
(二)社区矫正主体的完善447
(三)增设并妥善运用社区服务制度450
(四)管制制度的完善453
(五)建立未成年缓刑制度454
(六)假释制度的完善457
(七)社区矫正手段的完善459
(八)完善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的刑事立法463
(九)对未成年矫正对象的教育和监管464
第十二章 行刑社会化与监狱体制改革469
一、我国行刑制度的变迁469
二、行刑机制所面临的问题472
(一)国外行刑机制所面临的问题472
(二)我国行刑机制所面临的问题474
(三)监禁刑所面临的问题479
三、行刑社会化对现实社会的冲击483
(一)行刑理念的变化483
(二)行刑活动的结构性变化485
(三)行刑活动的功能性变化485
四、监狱行刑社会化应注意的问题486
(一)树立行刑社会化的意识486
(二)正确处理行刑社会化的各种关系488
(三)做好社会协调工作488
第十三章 监狱体制改革的模式构建492
一、构建完善的刑事法律体系,推进行刑一体化493
二、确立现代化的监狱行刑观念496
三、纯化监狱职能497
四、改革与完善假释制度500
(一)假释制度的演进及国际标准的确立500
(二)现行减刑办法对假释适用的冲击和影响501
(三)我国假释适用存在的差距504
(四)关于完善我国假释制度的建议510
五、改革完善开放式处遇制度518
(一)开放式处遇产生的原因519
(二)开放式处遇制度的具体形式520
(三)开放式处遇制度的优势522
(四)开放式处遇制度本土化523
六、科学整合行刑资源528
(一)调整监狱布局,促进监狱设置的科学化、合理化528
(二)完善行刑制度,实施开放式管理模式529
(三)深化和改进行刑技术530
(四)科学整合行刑手段536
七、建立现代监狱组织保障体系542
(一)改革监狱管理体制542
(二)建立监狱人民警察队伍的科学管理机制543
八、监狱的现代化建设545
(一)监狱现代化建设的内容545
(二)监狱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途径547
第十四章 行刑社会化的价值分析553
一、概述553
二、行刑社会化价值的宏观分析557
(一)刑罚意义上的行刑社会化的价值557
(二)社会学意义上的行刑社会化的价值559
(三)文化学意义上的行刑社会化的价值560
三、行刑社会化价值的具体体现562
(一)人道562
(二)民主566
(三)效益570
(四)自由577
(五)科学578
(六)公正581
(七)文明584
四、行刑社会化的核心价值:宽容585
(一)行刑社会化宽容性的内涵585
(二)行刑社会化实施的善意性588
(三)行刑社会化调控目标的现实性590
(四)行刑社会化调控范围的谦抑性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