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河南通史 第2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河南通史 第2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39/31742754.jpg)
- 程有为,王天奖主编 著
- 出版社: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5049857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649页
- 文件大小:117MB
- 文件页数:685页
- 主题词:河南省-地方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河南通史 第2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十一章 秦、西汉时期的河南郡县1
第一节 秦朝的残暴统治与人民的反抗斗争1
一、秦王朝对韩、魏故地的统治2
二、陈胜农民起义军的战斗历程8
第二节 西汉时期的政治状况12
一、楚汉战争的主战场13
二、行政设置与吏治17
三、西汉前期的梁、淮阳二国24
四、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29
五、王莽在河南的统治和人民的反抗36
六、绿林军、赤眉军在河南的战斗38
第三节 迅速发展的经济40
一、发展经济的政策措施42
二、人口的增长与分布43
三、水利工程与农业45
四、手工业的飞速发展52
五、商业和交通62
第十二章 东汉时期的司、豫地区66
第一节 司、豫地区的政治状况66
一、刘秀平定河南地区67
二、州郡设置与吏治71
三、阶级矛盾的尖锐75
四、士人反宦官的斗争与党锢83
五、黄巾起义军在颍川、南阳的战斗86
第二节 社会经济的繁荣88
一、东汉前期发展经济的措施88
二、人口数量与分布状况89
三、田庄经济的发展92
四、水利与农业的进步95
五、官营私营手工业并驾齐驱101
六、商业、交通与对外贸易112
七、洛阳城的营建115
第十三章 秦汉时期河南的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118
第一节 学术思想118
一、经学118
二、史学120
三、文字学122
四、宗教123
第二节 文学124
一、散文124
二、辞赋125
第三节 艺术127
一、书法127
二、绘画128
三、雕塑134
四、音乐舞蹈138
第四节 科学技术141
一、天文学141
二、医学144
三、冶金术145
第五节 教育147
第六节 社会生活151
一、衣食住行151
二、婚姻丧葬155
三、娱乐活动157
第十四章 魏晋时期的司、豫地区159
第一节 从分裂到统一的三国西晋时期159
一、董卓之乱与州郡割据159
二、曹魏政权在司、豫、兖地区的统治170
三、河内士族司马氏与高平陵之变174
四、西晋王朝在司、豫地区的统治176
五、八王之乱179
六、士家大族的形成182
第二节 社会经济的残破与恢复186
一、汉末战乱后社会经济的残破186
二、人口的增长187
三、曹魏屯田与水利兴修189
四、西晋的占田、课田与田庄的发展193
五、农作物生产196
六、手工业199
七、商业、交通的恢复和发展203
八、洛阳城的营建207
第三节 东晋十六国的再度分裂208
一、永嘉之乱与中原士族的南迁208
二、河南行台、坞壁的抗战与祖逖北伐212
三、前赵、后赵的角逐与后赵在河南的统治214
四、东晋殷浩、桓温北伐与前燕在河南的统治217
五、前秦在河南的统治220
六、后燕的兴起与东晋谢玄拓土中原222
七、翟魏政权的兴亡与南燕政权的初建224
八、后秦经略河南与东晋刘裕经略中原226
第四节 社会经济的凋敝227
一、十六国初期社会经济的严重破坏228
二、十六国时期统治者的经济政策230
三、勉强维持的坞壁经济233
第十五章 南北朝时期的中原地区237
第一节 北魏时期司、豫地区的政治237
一、北魏与刘宋、萧齐的角逐237
二、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及其改革241
三、北魏的行政设置与吏治243
四、河阴之变245
第二节 北魏分裂后的政局247
一、东魏与西魏的攻伐248
二、东魏的统治250
三、北齐与北周的角逐252
四、北齐的统治254
第三节 社会经济的恢复256
一、农业的复苏256
二、手工业的恢复264
三、商业的发展269
四、洛阳城的重建和废毁274
第十六章 民族的流徙与融合278
第一节 民族矛盾的发展278
一、曹魏西晋时期民族矛盾的形成和激化278
二、十六国时期民族矛盾的爆发279
三、北朝民族矛盾的缓和281
第二节 民族政策的演变282
一、少数民族的内徙与民族隔离主张282
二、从敌视对立到团结共处的政策转变283
三、民族融合同化政策的推行285
第三节 淮、汉流域的蛮族286
第四节 民族的迁徙与融合298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的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300
第一节 学术301
一、儒学301
二、玄学303
第二节 宗教310
一、佛教的传播与兴盛310
二、道教的改革与复兴314
第三节 文学315
一、诗歌316
二、辞赋散文323
三、文学评论328
第四节 史地诸学329
一、史学329
二、地理学334
三、目录学与文字学336
第五节 艺术338
一、书法338
二、绘画340
三、壁画石刻341
四、石窟造像344
五、建筑艺术348
六、音乐、舞蹈351
第六节 科学技术354
一、天文历法354
二、医学356
三、农业技术357
四、冶铸与机械制造技术358
第七节 学校教育360
一、洛阳的中央官学360
二、地方官学361
三、私学362
第八节 社会生活363
一、衣冠服饰363
二、饮食习俗365
三、官第民宅366
四、乘舆车船367
五、婚嫁丧葬368
六、岁时节令370
第十八章 隋至唐前期的都畿、河南道372
第一节 隋朝的统治与人民的反抗372
一、州郡的并省和户籍的整顿372
二、隋炀帝移都洛阳377
三、杨玄感起兵反隋380
四、隋末农民大起义中的瓦岗军384
五、王世充在洛阳的短期统治390
第二节 唐前期的河南形势394
一、统治秩序的整顿394
二、武周的短期统治403
第三节 安史之乱中的河南408
一、安史之乱初期的形势410
二、各地军民抵抗叛军的斗争411
三、唐军与叛军的战争417
第四节 经济的恢复与发展424
一、均田制与租庸调制的实行424
二、人口的缓慢增长431
三、农业的恢复和发展434
四、手工业的繁荣440
五、商业与交通455
六、洛阳城的营建473
第十九章 从唐后期的藩镇割据到五代的更迭479
第一节 唐后期的藩镇割据479
一、昭义等镇在北部的割据480
二、宣武军在东部的称雄482
三、淮西镇在南部的跋扈488
四、藩镇割据对社会的影响494
第二节 唐末农民战争496
第三节 政权频繁更迭的五代503
一、后梁504
二、后唐523
三、后晋532
四、后汉539
五、后周542
第四节 经济的停滞与衰退556
一、土地兼并的加剧与两税法的推行556
二、经济的持续波动和停滞561
三、营田与水利兴修564
四、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566
五、经济重心南移的开始570
第二十章 隋唐五代时期河南的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573
第一节 学术思想573
一、韩愈的新儒家思想及其反佛教斗争574
二、刘禹锡的自然论和“天人交相胜”说577
三、李筌的唯物论和军事思想580
第二节 宗教583
一、佛教583
二、道教587
三、祆教、摩尼教、景教588
第三节 史学和地理学589
一、史学589
二、地理学591
第四节 文学593
一、诗歌593
二、散文608
三、传奇610
四、词610
第五节 艺术611
一、绘画611
二、书法616
三、雕塑617
四、乐舞百戏618
第六节 科学和技术622
一、天文历算622
二、医学623
三、金属冶铸技术624
四、陶瓷624
五、园林与建筑技术625
六、雕版印刷626
第七节 教育628
一、官学的设置和管理628
二、经学学校629
三、专科性学校631
四、私学632
五、科举632
第八节 社会生活634
一、服饰634
二、饮食635
三、居住637
四、出行637
五、婚丧习俗638
六、节日与娱乐640
附录一 秦汉魏晋隋唐大事年表643
附录二 插图目录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