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
  • 刘思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59365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51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565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态经济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马克思学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真理1

(一)最伟大的设计师与最科学的学说2

(二)马克思生态经济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6

二、从马克思学说的整体性解读马克思的生态学与生态经济思想13

(一)马克思学说中的生态学思想13

(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生态哲学与生态经济学之统一20

三、马克思经济学的人学与生态学特征23

(一)马克思学说是人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相统一23

(二)马克思经济学的人学与生态学之统一25

四、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框架29

(一)构建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根本方法与基本原则29

(二)中国特色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架构33

第一篇 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39

第一章 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哲学基础41

一、“自然界的优先地位”的哲学与经济学之统一的科学论断41

(一)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和存在的先在性41

(二)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界本原的依赖性43

(三)自然界对于人类优先地位理论给现时代的生态经济意义48

二、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哲学与经济学相统一的光辉思想51

(一)唯物性的、辩证性的本体论意义上人与自然之统一51

(二)生产实践是人与自然统一的现实基础57

(三)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60

(四)“人化的自然界”是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64

第二章 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社会学基础72

一、自然和社会整体性的社会学与经济学之统一72

(一)社会是人和自然的本质的统一72

(二)自然与社会的辩证统一74

二、经济社会形态的演进和人类文明形式的演变之统一77

(一)经济社会形态的科学概念与三大经济社会形态理论77

(二)经济社会形态和社会文明形态的一致性81

(三)三大经济社会形态主要特征的生态经济意义85

三、科学共产主义学说中的生态经济蕴涵87

(一)资本主义制度下“日益腐败的自然界”的社会根源87

(二)社会主义社会为自然界真正复活提供了社会保证92

(三)共产主义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96

第三章 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经济学基础101

一、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生态经济关系的根本对立101

(一)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102

(二)几点生态经济的理论启示105

二、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若干重要经济理论基础109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有机统一的生态经济思想109

(二)劳动与劳动过程理论是马克思生态经济学说的理论基石113

(三)生产过程理论和社会生产理论中的生态经济原理117

(四)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的自然生产力相统一的生态经济原理121

三、马克思是自然生态环境内因论的思想先驱123

(一)自然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形式与自然基础123

(二)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劳动活动的内在要素126

(三)“内在要素”论是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主线129

第四章 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生态学基础137

一、从生态向度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对抗性矛盾137

(一)自然资源的破坏与枯竭137

(二)城市生态环境的污染与恶化140

(三)对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破坏与摧残141

(四)工人生存的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的自然生命日益衰退亡的关联性144

二、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理论的生态文明意蕴146

(一)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学说147

(二)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理论取向150

三、马克思自然环境经济学哲学中的自然产品与自然价值154

(一)自然产品的多样性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多样化154

(二)马克思经济学哲学中自然价值萌芽思想157

第二篇 马克思生态经济学说的总体构架169

第五章 二重性理论——生态自然因素与经济社会因素的统一171

一、人的二重性理论171

(一)人既是自然生态人又是社会经济人171

(二)马克思的人的二重性学说在当代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174

二、劳动的二重性理论181

(一)劳动二重性学说的生态经济二重性意蕴181

(二)劳动二重性是由体现在劳动中人的二重性决定的183

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理论185

四、商品的二重性理论187

(一)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188

(二)商品是生态自然因素和经济社会因素的统一体189

(三)商品关系是自然生态关系和社会经济关系的统一191

五、经济运动的二重性理论192

第六章 物质变换理论——自然生态关系与社会经济关系的统一196

一、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概念的科学含义与本质特征196

(一)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的理论渊源的两种不同说法197

(二)物质变换理论的基本内涵201

二、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基本形式及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表现207

(一)人类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基本形式207

(二)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与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主要特征208

(三)第一大形态下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211

(四)第二大形态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213

(五)第三大形态下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220

三、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能够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223

(一)对马克思的一段精辟论述的再认识224

(二)社会主义开辟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关系发展的新时代227

(三)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在曲折中发展230

第七章 全面生产理论——经济社会生产和生态环境生产的统一237

一、马克思全面生产的内涵与构成237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全面生产的本质内涵及生态意义238

(二)马克思恩格斯全面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240

二、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构建与演变的简略考察244

(一)马克思提出的两种生产理论由恩格斯最终完成245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三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246

(三)马克思再生产图式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差异248

三、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在当代中国学界的新发展252

(一)中国学界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历史考察252

(二)四种再生产理论模式是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重大发展258

第八章 广义生产力理论——经济社会生产力和生态自然生产力的统一264

一、广义生产力理论的基本内容264

(一)马克思的生产力论实际上是广义的生产力论264

(二)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各种生产力266

(三)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力269

(四)个人生产力是人的社会生产力和人的自然生产力的统一271

二、广义生产力的本质内涵与基本特征272

(一)广义生产力的本质内涵273

(二)广义生产力的基本特征279

(三)关于现代生产力的本质属性的争论281

三、马克思广义生产力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285

第九章 物质循环理论——社会经济循环和自然生态循环的统一303

一、物质循环理论与物质变换理论的统一性303

(一)循环运动是自然和社会有机整体运动的基本形式303

(二)物质循环与物质变换的内在统一306

二、马克思对于物质循环与生态利用的开创性探索310

(一)物质变换裂缝对物质循环与转换过程的破坏310

(二)物质循环的生态利用原则314

三、马克思恩格斯物质循环理论的当代意义317

(一)综合利用与废物循环再利用318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马克思物质循环观的题中之义322

第三篇 马克思发展理论的生态经济意蕴与当代的新发展331

第十章 生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观的早期探索(上)——社会经济发展和可持续性的统一333

一、转换视角研究马克思社会经济发展理论的生态意义334

(一)自然和人类社会有机统一的社会发展理论334

(二)把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建立在他的物质变换理论基础上340

二、转换马克思经济发展理论研究视角,挖掘马克思生态经济发展思想349

(一)对首次转换视角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经济理论的几点简评349

(二)建构马克思生态经济发展理论的若干重要问题353

三、马克思开创了生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观的先河362

(一)生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内容362

(二)生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三个重要观点366

(三)生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两条基本原则370

第十一章 生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观的早期探索(下)——社会经济发展和可持性的统一375

一、马克思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375

(一)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纳入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轨道375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可持续性发展观意蕴384

二、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398

(一)环境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399

(二)人口、资源、环境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404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410

(四)正确处理四者关系,必须贯彻三项基本国策417

第十二章 全面发展文明观的思想先声(上)——物质、政治、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统一427

一、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人类文明思想简述427

(一)人类文明思想的历史回顾427

(二)马克思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428

二、马克思恩格斯四大文明全面发展的光辉思想435

(一)马克思学说中人类文明结构的基本要素是四大文明435

(二)从马克思学说的整体性理解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依据438

三、共产主义学说的全面发展文明观意蕴442

(一)共产主义文明全面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442

(二)共产主义全面发展文明观是双重关系和谐协调发展文明观450

(三)共产主义双重关系和谐协调发展观本质上是可持续发展文明观455

第十三章 全面发展文明观的思想先声(下)——物质、政治、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统一466

一、马克思全面发展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466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文明观的实践创新466

(二)马克思恩格斯全面发展文明观的理论创新471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是全面发展文明理论的重大创新477

(一)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文明观的理论与实践创新478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生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482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四大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488

(四)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493

第十四章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先驱——经济社会发展观和生态自然发展观的统一497

一、马克思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最早先声497

(一)马克思发展观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98

(二)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发展观的一个根本原则502

(三)马克思发展观的三大基本属性特征508

二、马克思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最新认识与重大发展513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双重探索的重大创新514

(二)以人为本和以生态为本的内在统一519

(三)经济社会发展观和生态自然发展观的统一524

三、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观的一条根本规律533

(一)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模式534

(二)现代人类经济社会实践的生态经济双赢发展目标535

(三)人类实践活动追求的理想与现实的统一540

后记55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