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方法与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04305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15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226页
- 主题词:环境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方法与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基础微生物实验方法与技术1
第一章 显微技术1
第一节 常用显微镜的构造1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general microscope)1
二、暗视野显微镜(暗场显微镜)(dark-field microscope)4
三、相差显微镜(phase microscope)5
四、荧光显微镜(Flurecence Microscope)6
五、电子显微镜8
第二节 常用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11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11
二、暗视野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13
三、相差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14
四、荧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14
第二章 微生物制片及染色技术15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制片方法15
一、压滴标本制作无菌操作制片15
二、悬滴标本制作15
三、涂片法16
四、插片法16
五、搭片法16
六、玻璃纸法17
七、压片法(也称印片法)17
八、透明薄膜培养法17
九、单细胞菌块17
十、其他方法17
第二节 微生物染色技术及形态观察17
一、染色基本原理及染料种类的选择17
实验2.1 细菌单染色法及形态的观察18
实验2.2 细菌的革兰染色法20
实验2.3 细菌鞭毛染色及运动的观察22
实验2.4 细菌芽孢、荚膜的染色及观察24
实验2.5 放线菌活体染色及形态观察26
实验2.6 霉菌的活体染色及形态观察27
第三章 灭菌与除菌29
第一节 实验室常用灭菌方法29
一、热灭菌29
二、过滤除菌33
三、紫外线杀菌35
四、化学药剂消毒与杀菌35
第二节 各类培养基常采用的灭菌方法及注意事项37
一、各类培养基的灭菌法37
二、培养基灭菌的注意事项37
第四章 培养基的配制39
第一节 培养基的配制原则39
一、选择适宜的营养物质39
二、营养物质浓度及配比合适39
三、控制pH值条件40
第二节 培养基的种类及配置过程40
一、培养基的种类40
二、培养基的配制方法43
实验4.1 常用培养基的配置45
第五章 微生物接种与培养技术48
第一节 微生物的接种技术48
实验5.1 微生物的各种接种方法48
第二节 微生物的培养技术51
一、微生物培养的一般问题51
二、好气性微生物培养法52
三、厌气性微生物培养法55
实验5.2 用厌氧袋法培养丙酮丁醇梭状芽孢杆菌59
第六章 微生物的分离及鉴定技术62
第一节 微生物的纯种分离方法62
一、稀释混合倒平板法62
二、稀释涂布平板法62
三、平板划线分离法63
实验6.1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技术63
第二节 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技术66
一、生长测定66
二、繁殖测定67
三、群体生长规律——生长曲线测定67
实验6.2 微生物菌体大小的测定方法68
实验6.3 微生物数量的测定70
实验6.4 微生物生长曲线的测定72
第三节 微生物生理特征测定技术73
实验6.5 微生物需氧性的测定73
实验6.6 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的测定74
实验6.7 微生物生长pH值范围的测定74
实验6.8 固氮能力的检测75
第四节 微生物生化特征测定技术75
实验6.9 糖类发酵实验75
实验6.10 甲基红试验76
实验6.11 淀粉水解试验77
实验6.12 纤维素水解试验77
实验6.13 果胶水解试验78
实验6.14 细胞色素氧化酶试验79
实验6.15 过氧化氢酶试验80
实验6.16 TTC试验80
实验6.17 硝酸盐还原试验81
实验6.18 a淀粉酶活力的测定方法82
实验6.19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方法83
第七章 菌种保藏技术86
实验7.1 菌种的保藏方法86
第二部分 环境微生物生态学实验方法与技术93
第八章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与死亡的影响93
第一节 营养和氧气对微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93
实验8.1 营养元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93
实验8.2 氧和CO2浓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95
第二节 物理和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97
实验8.3 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97
实验8.4 渗透压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98
实验8.5 氢离子浓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99
实验8.6 化学药剂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100
第九章 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的测定方法102
实验9.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测定102
实验9.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的测定104
实验9.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的测定105
实验9.4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硫的测定107
第十章 微生物多样性的测定方法109
第一节 PCR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109
实验10.1 PCR扩增技术与方法110
实验10.2 微生物总DNA中的16SrDNA PCR扩增技术112
实验10.3 凝胶中DNA的回收、测序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113
第二节 微生物多样性的测定方法114
实验10.4 Biolog分析方法115
实验10.5 PLFA分析方法117
实验10.6 PCR-DGGE分析方法120
第三部分 环境微生物监测与评价技术123
第十一章 水中微生物监测123
第一节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123
一、采样123
二、样品保存125
第二节 水体中微生物数量的监测125
实验11.1 水中细菌总数的监测125
实验11.2 水中大肠菌群(Coliform group)的监测127
实验11.3 水中粪链球菌的监测136
实验11.4 水中病毒的监测139
实验11.5 水体沉积物中的H2S产生菌的测定141
实验11.6 循环水冷却系统中有关的微生物监测142
实验11.7 应用PCR与基因DNA分子探针监测污染水体大肠杆菌146
实验11.8 富营养化湖泊中藻类的监测(叶绿素a法)149
实验11.9 PFU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法151
第十二章 土壤中微生物的监测155
第一节 土样的采集及保存155
一、土壤环境样品采集155
二、样品的处理与保存157
第二节 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及组成的监测158
实验12.1 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监测158
实验12.2 微生物在自然界氮素循环中的作用159
实验12.3 利用16SrDNA方法分析不同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种群的变化161
第十三章 空气中微生物的监测164
第一节 空气的采样方法及保存164
一、样品的采集方法164
第二节 空气中微生物数量的监测166
实验13.1 空气中细菌数量的监测166
第十四章 生物毒理学检测与评价168
实验14.1 发光菌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168
实验14.2 根据硝化细菌的相对代谢率检测环境污染物的综合生物毒性实验171
实验14.3 采用细菌脱氢酶检测化合物毒性——水质毒性快速测定仪法173
实验14.4 用Ames法检测环境中致癌物176
第四部分 污染物微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180
第十五章 污染物微生物处理技术180
第一节 废水生物处理中的活性污泥180
实验15.1 活性污泥微生物的显微镜观察及微型动物的计数180
实验15.2 活性污泥中丝状微生物的鉴别186
实验15.3 活性污泥脱氢酶活性的测定190
实验15.4 活性污泥耗氧速率、废水可生化性及毒性的测定193
第二节 微生物在污染物降解中的应用195
实验15.5 光合细菌的培养及其对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净化作用195
实验15.6 酚降解微生物的分离和解酚能力的测定196
实验15.7 微生物对有机磷农药的降解198
实验15.8 微生物对表面活性剂的降解200
实验15.9 微生物细胞的固定化及其在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202
实验15.10 微生物吸附法去除重金属203
实验15.11 生物过滤法对含氨废气的处理205
第十六章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方法207
实验16.1 垃圾堆肥中纤维素分解菌的计数和分离207
实验16.2 利用酒精废液生产单细胞蛋白208
实验16.3 固体废物的固体发酵212
参考文献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