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 方法·判例·制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 方法·判例·制度](https://www.shukui.net/cover/7/31507947.jpg)
- 蒋大兴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7503635711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811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859页
- 主题词:商法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 方法·判例·制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方法与问题:本书说明和导读1
壹、特殊主体的公司发起人资格研究--对若干误解的检讨1
一、问题的提示2
二、行为能力欠缺者充任公司发起人问题3
(一)从公司设立行为性质的角度分析:民事权利能力平等说4
(二)从法解释学的角义分析:公司设立制度的目的和功能5
(三)从立法背景考察:对未来的预测7
(四)从比较法视角观察:不同立法态度的缘由8
(五)误解的根源:交易安全可否计划安排?12
三、非营利性法人充任公司发起人问题14
(一)理论上的解论14
(二)外国立法例考察15
(三)中国的态度及其批评17
(一)自治组织的异化19
四、自治组织充任公司发起人问题19
(二)自治组织设立公司的能力考察20
五、中价组织充任公司发起人问题22
六、结论:可以展开的思考24
贰、股东出资构成法律问题--从理论修正和立法检讨的路径展开26
一、问题的提示28
二、理金出资的立法规制29
(一)现金现出资的来源:团体法层面的讨29
(二)现金现出资的具体规制:制度层面的思考36
(三)小结:一种可行的研究路径42
三、国外有关现物现出资的立法规制43
(一)现物出资的构成要件43
(二)现物出资的具体种类、德国、瑞士、美国的考察46
(三)现物出资的特殊规制措施49
四、中国现物出资制度分析与缺陷检讨53
(一)宏观观察:现物出资种类立法思维之变迁53
(二)微观观察(1):有关实物出资范围限制的流行理论检讨55
(三)微观观察(2):工业产权范围应作何种限制?70
(四)微观观察(3):土地承包经营权能否出资?71
(五)微观观察(4):现物出资的特殊规制措施及其缺陷79
五、债权出资的合理性探讨:若干实例与政策81
(一)有限许可:公司登记机关的态度81
(二)原则禁止、例外许可:法院的态度82
(三)债权出资的情形(1):特定企业“拨改贷”资金本息余额转为国家资本金86
(四)债权出资的情形(2):债转股及其违法性批判90
(五)抛弃抑或改进:对债权出资立法政策的思考100
六、人力资本出资的合理性探讨105
(一)问题的缘起105
(二)人力资本内涵界定:兼及“劳务等同说”检讨106
(三)人力资本出资的观念性障碍及其检讨110
七、商誉出资的合理性探讨:一个应当解决的问题124
(四)小结:重申论述的逻辑124
八、用益物权出资:一个应当扩大的领域125
九、股权与票据出资的合理性探讨:应当采取更开明的态度127
十、泛比的资本:对公司资本理念的一种批判思维129
(一)公司资本制度的发展:应当重新思考资本的概念129
(二)一个理论概念的历史观察:从经济学到法学的资本130
(三)历史的回归?传统公司资本制度的思维缺陷:从安全到效率132
叁、股东出资瑕疵法律责任--从裁判思维的路径展开135
一、问题的提示136
二、出资瑕疵股东的责任:裁判思维的路径137
(一)出资瑕疵股东对其他股东的责任:《公司法》第25条之研究138
(二)出资瑕疵股东对公司的责任:《公司法》第28条之研究145
(三)出资瑕疵股东对公司债权人的责任:法院的态度153
(四)变相出资瑕疵的责任问题186
(五)公司终止时股东对债权人的责任190
(六)小结200
三、验资机构及其人员的责任:以第三人责任为中心202
(一)验资机构的责任性质:契约责任、侵权责任,还是第三种责任?203
(二)验资机构责任的构成要件:一种区别主义的观点218
(三)验资机构责任的范围:有限责任原则及其批评235
(四)验资机构责任的顺序:补充责任原则238
(五)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270
四、简短的结语277
肆、公司章程与法律关系--对一组案例、规范的分析279
一、问题的提示280
二、公司章程的性质:是一种纯粹的私人秩序吗?282
(一)私法向公法逃遁:公司章程不可能实现自治282
(二)涉他性:公司章程不能完全由股东私自安排284
三、公司法的性质:是一种纯粹的公法秩序吗?286
(一)强行法说:古老的激进思维286
(二)任意法说:现代的激进思维287
四、理论层面的描述:公司法规范结构解析289
(三)综合法:折衷性思维289
(一)M.V.爱森伯格的观点:三分法规则及其分类原则290
(二)布莱恩R.柴芬斯的观点:三分法规则的另类思维292
(三)中国学者的观点293
(四)小结:一些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295
五、公司章程与法律的关系:案例与规范分析297
(一)张鸿诉申华公司案:强行法的判断成立吗297
(二)大港收购爱使案:爱使章程不规范吗?303
(三)华侨信托提议修改深大通章程案:《公司法》第117条应如何理解?317
四、丁冲诉张军、李进、刘一含案:利润分配条款是任意性规则吗?319
六、结论:重新思考分析方法336
伍、企业(公司)登记效力立法研究--现状·原因·出路342
一、问题的提示343
二、核准登记的效务:对《民法通则》的考察343
三、核准登记和发照的效力:以《民法通则》以外登记规则的考察345
(一)对“统一主义”立法模型的推动:1984年以来司法解释的分析348
四、法院态度的变迁:有关司法解释的考察与分析348
(二)“统一主义”立法模型的弊病和法院态度的修正350
五、“统一主义”立法模型的理论检讨和改革362
(一)理论检讨:从公法和私法的角度分析362
(二)改革趋向:“全面分离主义”,抑或“部分分离主义”?364
六、核准登记的性质:从两个法域观察371
(一)理论争议:行政许可还是认可?372
(二)私见:民事许可能否成为独立的领域?372
陆、公司瑕疵设立制度研究--从比较法视域的观察377
一、问题的提示378
二、英美法系经验观察:两种处理模型之分析379
(一)英国模型:瑕疵设立原则承认主义379
(二)美国模型:瑕疵设立个别承认主义387
(三)小结:潜藏的规制理论念397
(一)大陆法系公司瑕疵设立之立法模型:宏观性观察400
三、大陆法系统验观察:从宏观到微观之分析400
(二)大陆法系公司瑕疵设立之处理规则:微观性观察408
(三)小结:公司瑕疵设立的一般规制理念428
四、中国公司瑕疵设立制度之检计431
(一)英美法系公司瑕疵设立制度对中国的意义431
(二)大陆法系公司瑕疵设立制度对中国的意义433
五、结语:更深层的透视443
柒、公司股东资格取得问题研究-一个经验、理论和规范层面的报告444
一、问题的提示445
二、缴纳出资与公司股东资格取得之关系447
(一)域外的观点447
(二)中国的理论学说和立法、判例的态度448
(三)假名出资者能否取得股东资格:一个新问题461
三、章程记载与股东资格取得之关系473
(一)理论界通说:章程记载并非股东资格取得的必要条件473
(二)实务是观点:章程记载是股东资格取得的必经程序474
(三)私见:对公司章程功能的一条思考路径475
四、工商登记与股东资格取得之关系478
(一)理论界的观点479
(二)实务界的观点479
(三)私见:对工商登记功能的思考480
五、股东名册与股东资格取得之关系483
(一)形式化证据立法模型:对韩国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考察483
(二)中国现行立法和法院判例的态度488
六、持股(出资)证明与股东资格取得之关系491
(一)韩国和中国香港的态度491
(二)中国现行立法和法院判例的态度492
七、结论493
(一)确定股东资格的一般规则493
(二)潜藏于一般规则背后的法律理念496
(三)公司法研究方法论的一点补白497
捌、股东会会议通知问题研究--从法技术到法理论之检讨499
一、问题的提示500
二、股东会会议通知人之制度分析与缺陷检讨502
(一)经验性规则观察502
(二)中国立法缺陷检讨503
三、股东会会议通知方式制度分析与缺陷检讨506
(一)经验性规则观察506
(二)中国立法缺陷检讨509
四、股东会会议通知期限之制度分析与缺陷检讨512
(一)经验性规则观察512
(二)中国立法缺陷检讨515
五、股东会会议通知对象之制度分析与缺陷检讨518
(一)经验性规则观察518
(二)中国立法缺陷检讨522
(三)特殊情形下的通知对象528
六、股东会会议通知内容之制度分析与缺陷检讨530
(一)经验性规则观察530
(二)中国立法缺陷检讨532
七、股东会会议通知瑕疵的法律后果之制度分析与缺陷检讨536
(一)经验性规则观察536
(二)中国立法缺陷检讨541
八、结语542
玖、董事离任义务立法规制--理论基础、规制原则与制度构建545
一、问题的提示546
二、董事离任义务的理论基础:传统理论的危机及其重构547
(一)对董事义务理论基础的传统解释及其危机547
(二)董事离任义务理论基础的重构:从民法、合同法、信托法和公司法角度观察549
三、董事离任义务立法规制的原则、方法和范围554
(一)立法规制的原则:法益衡平原则554
(二)立法规制的方法:法律的和契约的方法555
(三)立法规制的范围:在任义务的分析与考察556
四、中国有关董事离任义务的立法现状、缺陷及其完善557
(一)董事离任义务的立法现状分析557
(二)董事离任义务的立法缺陷检讨559
(三)董事离任义务的立法的完善:若干具体离任义务的描述560
五、结论580
拾、公司经理权:一般规则与制度缺陷研究--域外与本土立法的考察582
一、问题的提示583
二、一般规则:西方国家有关经理权的考察585
(一)经理权的性质与权能585
(二)经理权的授予588
(三)经理权的范围591
(四)经理权的行使方式600
(五)经理权的解除603
三、制度缺陷:中国《公司法》中的经理权制度之检讨604
(一)经理权的授予604
(二)经理权的范围界定605
(三)经理权的行使方式609
四、余论:经理权立法的宏观模式及有关问题展望610
(四)经理权的解除610
拾壹、职工参与公司管理制度研究--理论基础、规范比较与批评612
一、问题的提示613
二、职工参与公司管理的理论基础614
(一)社会均衡理论614
(二)利害相关者理论615
(三)企业的社会成本理论618
(四)信息公开理论619
三、职工参与公司管理的立法例比较620
(一)欧盟成员国620
(二)欧盟637
(三)美国和日本645
(四)小结:有关雇员参与公司管理制度的理性思考652
四、中国《公司法》中的职工参与公司管理制度655
(一)职工参与公司管理的制度基础655
(二)职工参与公司管理的方式656
(三)职工参与公司管理的制度缺陷及其完善658
拾贰、职工持股:价值目标与立法研究--一个框架试讨论678
一、问题的提示679
二、职工持股制度的价值目标:西方与中国的讨论681
(一)西方的讨论:在公平和效率间徘徊681
(二)对职工持股制度价值目标之检讨694
(三)中国的讨论:职工持股价值目标的第三条路径705
三、职工持股的立法设计:经验与理论层面的讨论708
(一)职工持股的立法模式:综合方法与单行立法并重709
(二)职工持股的适用范围711
(三)职工持股的资金来源717
(四)职工持股的股份来原723
(五)优先股的设置:争论与批评726
(六)经营管理层的股权设置:期股期权的问题点和立法政策727
(七)预留职工股的设置:理论争议和立法态度742
(八)职工股股权的行使主体:旧有思维的批判及新思维的建构744
(九)职工股的流转:禁止还是限制?758
四、余论762
拾叁、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问题之研究--以股份公司合并规则为中心检讨763
一、问题的提示764
(一)期待权理论766
(二)衡平理论767
(三)团体的可分解性理论768
(四)经济分析法学理论770
三、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的立法体例770
(一)集中型立法例770
(二)分散型立法例771
四、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的适用范围771
(一)适用的公司种类771
(二)适用的具体情形772
(三)适用的股东范围773
五、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的行使程序777
(一)告之股东异议的权利777
(二)提前作出书面反对通知777
(三)在股东会决议时行动778
(四)书面提出收买请求778
(五)确定股份收买价格781
(六)支付收买价款和处分收买股份791
六、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的限制与失效792
(一)股份收买请求权的限制792
(二)股份收买请求权之失效795
七、中国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制度的构建796
(一)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制度现状及其缺陷796
(二)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制度的改进799
八、结语802
参考书目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