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军校发展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袁伟,张卓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610894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968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98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军校发展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上编19
第一章 中国早期军事学校的萌芽19
第一节 夏商西周时期学校中的军事教育19
一、原始的军事教育场所19
二、夏代的校、庠、序21
三、商代的庠、序和辟雍、瞽宗22
四、西周的国学和乡学25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中的军事教育27
一、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进行军事教育27
二、战国时期墨子私学中的军事教育30
三、鬼谷子开办实施军事教育的学校33
四、先秦诸子论将领的培养选拔35
一、汉代收集编订兵书37
第三节 汉魏时期的军事举才措施37
二、选练亲兵任将39
三、三国时期曹操的军事教育思想41
四、诸葛亮的军事教育思想43
五、两晋时期的举才措施46
第四节 随唐时期的武举制度48
一、隋代整理兵书与科举选将48
二、唐代的武举制度50
三、李世民、李靖的军事教育思想53
第二章 宋元明清时期的武学武举制度57
第一节 宋代创办武学实行武举制度57
一、武学的创立57
二、武学教材61
三、严格的考试考核制度70
四、武举制的实行75
一、培养亲兵80
第二节 元代培养军事人才的方法80
二、成吉思汗的军事教育活动84
第三节 明代的武学武举制度87
一、继续开办武学88
二、武学的教学活动90
三、实行武举制96
四、戚继光的军事教育思想101
第四节 清前期培养军事人才的途径106
一、学校中的军事教育106
二、武举制度110
第三章 晚清时期的军事学堂115
第一节 军事学堂的创建与初步发展115
一、近代军事教育思想的萌芽115
二、左宗棠与福建船政学堂119
三、李鸿章与北洋武备学堂125
四、军事学堂的初步发展128
第二节 新军编练初期的军事学堂136
一、编练新军的兴起136
二、张之洞创办军事学堂的活动138
三、袁世凯创办新建陆军军事学堂141
四、清廷停止武科与设立武备学堂145
第三节 军校教育体系的建立149
一、《陆军学堂办法》等条规的颁行149
二、北洋新军各类学堂的建立153
三、全国广设军事学堂158
第四节 派遣留学生学习军事165
一、海军留学生的派遣165
二、陆军留学生的派遣171
三、留学生的管理与使用174
第一节 南京临时政府建立的军事学校179
第四章 民国初年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军事学校179
一、孙中山的时期办学活动180
二、南京陆军军官学校的建立183
第二节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事学校的建立和演变185
一、北洋军阀政府的陆军学校教育体系185
二、陆军预备学校和陆军军士学校187
三、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0
四、最高军事学府--陆军大学196
五、陆军专科学校200
六、各地陆军讲武学校208
七、海军学校的整顿和发展214
八、空军学校的创立和发展227
九、蔡锷和蒋百里的军事教育思想236
第一节 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247
一、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的建立247
第五章 大革命时期的军事院校247
二、讲武学校的教学和军事活动250
第二节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及各分校255
一、黄埔军校的创办和孙中山的建校思想255
二、黄埔军校的组织机构与教育训练266
三、周恩来与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制度271
四、黄埔军校校军的成立275
五、在统一广东和北伐战争中的黄埔师生281
六、校内两种思想两种势力的斗争285
七、黄埔军校的历史地位和作用287
八、黄埔军校各分校概况292
九、蒋介石的军校“反共清党”,国共合作的黄埔军校结束302
第三节 国民军创办的军事院校306
一、1925年国民军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创办的军事院校307
二、国民军联军在西北创办的中山军校、国民军军官学校315
第一节 工农红军军事学校的初创321
第六章 十年内战时期的军事学校321
一、红军教导队的建立322
二、红军军校教育的开始及随营学校的设立326
第二节 工农红军正规学校的建立及发展331
一、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红军学校的成立333
二、中央军事政治学校336
三、中国工农红军大学347
四、工农红军各专科学校351
五、其他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军校364
第二节 工农红军长征期间及到达陕北后的军事学校380
一、中革军委干部团380
二、红四方面军在长征途中开办的红军学校383
三、红2、6军团(红二方面军)在长征中开办的红军学校386
四、红军学校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发展388
一、中央陆军军官学校397
第四节 国民党军队的军事学校397
二、陆军大学402
三、陆军各兵科学校408
四、海军学校410
五、空军学校415
六、军官训练团419
第七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军事学校424
第一节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424
一、抗日军政大学的发展424
二、抗大各分校相继建立428
三、抗大的教育方针和教学原则434
四、抗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437
五、抗大的校风及其他建设439
六、抗大的历史作用和贡献444
一、中共中央军委建立的各类专门学校447
第二节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各类军事学校447
二、各抗日根据地的随营学校458
第三节 毛泽东的军校教育思想471
一、抗战时期毛泽东关于创办军事院校的理论与实践471
二、毛泽东军校教育思想的基本点474
第四节 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军事学校478
一、战时军校教育方策的制定与实施478
二、国民政府军事学校的两大支柱--陆军大学和中央陆军军官学校485
三、各兵科学校和海、空军学校492
第五节 伪政权创办的军事学校500
一、汪精卫伪政权各类军事学校的建立500
二、其他伪政权筹建的军事学校508
第八章 全面内战时期的军事学校511
一、各大战略区的军事政治大学512
第一节 人民解放军军事学校的建立与发展512
二、各专科学校的建立与发展558
三、海军、空军学校的建立578
第二节 国民党军军事院校的衰败584
一、陆军大学586
二、陆军军官学校(中央军校)593
三、陆军各兵种学校与参谋学校597
四、海军学校599
五、空军学校604
下编611
第九章 建国初期走向正规化的军队院校(1949~1958)611
第一节 建国初期军队院校的组建和发展611
一、有计划有步骤地创建正规化军队院校612
二、诸军兵种院校的创建与发展636
第二节 建国初期军队院校的领导与管理体制647
一、院校领导体制647
二、内部机构设置655
三、教员队伍的建设662
第三节 建国初期军队院校建设的历史地位和主要特点667
一、建国初期是我国军队院校建设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667
二、建国初期军队院校建设的主要特点668
三、刘伯承的军事教育思想675
第十章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军队院校(1958~1966)682
第一节 全军院校建设规划纲要的制定683
一、这一时期军队院校发展的历史背景683
二、《全军院校建设规划纲要》的提出和主要内容691
第二节 在调整中发展的军队院校教育703
一、院校教育体制的调整705
二、院校教学内容的调整706
三、院校教学方法的调整708
四、全军院校的整风运动710
第三节 60年代初全军院校的调整过程713
一、培训目标的调整和院校的调整方案714
二、全军院校的第三次大调整717
三、60年代中期军队院校的正规化建设719
第十一章 十年浩劫时期的军队院校(1966~1976)726
第一节 左倾思潮对军队院校的危害726
一、日益严重的左倾思潮对军队院校建设的影响726
二、军队院校的“教育改革”729
三、《院校政治教育方案》和《院校工作条例》的被废止732
第二节 全面内乱时期军队院校受到冲击738
一、军队院校的“文化大革命”738
二、正常教学秩序和教育体制的崩溃741
第三节 “文革”中期军队院校遭受的浩劫752
一、军队院校大调整的历史背景753
二、军队院校调整的酝酿755
三、军队院校恢复的酝酿和准备755
三、军队院校的大规模裁减与合并757
四、43所保留院校的磨难761
五、“文革”中期的“教育革命”763
第四节 “九·一三”事件后军队院校的部分恢复771
一、大办教导队772
二、全国教育体制的首次整顿773
四、《关于全军恢复和增建四十一所院校的报告》778
五、军队院校的初步恢复和新建780
六、《关于院校编制若干问题的报告》782
七、全面整顿工作及受挫790
第十二章 军队院校的恢复和初步发展(1976~1985)793
第一节 军队院校步入健康发展的道路793
一、军队系统的拨乱反正794
二、《关于办好军队院校的决定》799
第二节 军队院校的恢复调整和发展803
一、中央军委成立教育训练委员会803
二、全军院校工作座谈会的召开806
三、军队院校的恢复调整810
四、《院校工作条例》(试行本)的重新颁布812
第三节 第十一次全军院校会议823
一、统一办学思想认识,明确院校工作的基本任务826
二、调整院校训练任务,健全训练体制828
三、确定院校编制体制精简调整原则832
四、实行提拔干部必须经院校培训的制度835
五、提出院校教学内容改革的意见839
六、提出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改革方案841
七、制定了加强教员建设的暂行规定845
八、通过《军队院校若干制度暂行规定》848
第四节 全军院校教学改革的全面展开851
一、《关于加强院校教学工作的意见》851
二、陆军学校的教学改革854
三、高等工程技术院校的教学改革860
四、院校协作中心的组建865
第五节 第十二次全军院校会议869
一、进一步提高院校的地位和作用871
二、提出加强院校建设的纲领876
三、确定全军院校体制改革和任务调整原则881
四、制定1983~1990年全军院校培训干部规划884
五、调整军队院校的编制体制887
第十三章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过程中的院校教育(1985~1999)890
第一节 军队院校教育开始实行重大的战略转变890
一、第十三次全军院校会议的召开890
二、《中央军委关于军队院校教育改革的决定》的颁布894
三、军队院校体制的改革和训练任务的调整900
第二节 军队院校在调整改革中稳步发展903
一、全军院校正规化建设的开展903
二、《军队院校工作暂行条例》等规章制度的颁发907
三、学科建设开始步入正轨925
第三节 世纪之交全军院校教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927
一、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依据,明确院校教育的指导思想927
二、以建立新型院校体系为目标,调整改革院校教育体制929
三、以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为宗旨,深化院校教学改革931
四、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目的,重点建设一批院校、学科和实验室934
五、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积极开展科学研究935
六、以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两支队伍”建设937
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基础,创造良好办学条件939
八、召开第十四次全军院校会议,谋划新世纪的新发展941
附录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至第十四次院校会议简介945
附录二 中国台湾军事院校952
一、台湾军事院校教育概况952
二、台湾的主要军事院校953
三、台湾军校教育的弊端与调整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