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0世纪朱子学研究精华集成 从学术思想史的视角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乐爱国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4188981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502页
- 文件大小:64MB
- 文件页数:524页
- 主题词:朱熹(1130-1200)-哲学思想-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20世纪朱子学研究精华集成 从学术思想史的视角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一、题解:什么是精华?如何集成?1
二、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2
三、研究框架与局限5
上篇 现代朱子学研究的起始11
导言11
第一章 谢无量:现代朱子学研究的先驱19
一、概述20
二、朱子的思想渊源21
三、朱子的道统说24
四、朱子哲学26
五、朱子学与陆王的异同34
六、朱子的教育学说37
七、余论39
第二章 胡适:新文化运动中的朱子学研究41
一、概述41
二、对朱熹《诗经》学的评价46
三、从科学角度对朱熹格致说的诠释50
四、对朱熹理欲论的分析55
五、余论60
第三章 唐文治:《紫阳学术发微》的理学救国思想61
一、概述61
二、朱子的学术思想历程64
三、朱子的心性学与工夫论66
四、朱子的经学69
五、朱子政治学71
六、朱子与陆王、浙东学派的异同73
七、余论76
第四章 吴其昌:“理学而尚考据”的朱子学研究80
一、概述80
二、朱子的著述83
三、朱子的治学方法与辨伪86
四、朱子“格物致知”与科学的关系88
五、余论91
第五章 周予同:经学史视野下的《朱熹》92
一、概述92
二、朱熹学术思想来源及著述94
三、朱熹哲学96
四、朱熹经学102
五、朱熹史学与文学研究104
六、朱熹与象山、浙东学派的关系106
七、余论107
第六章 陈钟凡:宋代思想史中的朱子学研究109
一、概述109
二、朱熹的学术历程与思想来源111
三、朱熹的宇宙论113
四、朱熹的心性论与修养论116
五、朱熹的政治论与教育论119
六、朱陆学术之异同121
七、余论122
第七章 白寿彝:以史学为依据的朱子学研究124
一、概述125
二、朱熹的师承与经历127
三、朱熹的著述133
四、朱熹的辨伪书138
五、朱熹的易学思想139
六、余论143
第八章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对朱子学的阐释144
一、概述145
二、朱子学派归属及理气论147
三、朱子的两一思想150
四、朱子的心性论与修养论151
五、朱子的致知论155
六、余论157
第九章 李相显:“以朱解朱”的《朱子哲学》159
一、《朱子哲学》的研究方法160
二、《朱子哲学》的体系建构162
三、《朱子哲学》的动态阐释164
四、《朱子哲学》的创新思想165
五、《朱子哲学》的文献考证169
六、余论171
第十章 朱熹门人后学及朱子学传播研究172
一、朱熹门人及其后传172
二、宋元明清朱子学177
三、朱子学的海外传播183
第十一章 从阶级分析入手的朱子学研究185
一、概述185
二、朱熹家庭背景以及生平事迹的阶级分析188
三、朱熹学术思想的阶级分析190
四、对朱熹学术思想的批判与肯定192
五、余论195
下篇 现代朱子学研究的兴盛——从冯友兰到唐君毅、牟宗三、钱穆的朱子哲学研究199
导言199
一、冯友兰的朱子哲学研究199
二、唐君毅、牟宗三的朱子哲学研究202
三、钱穆的朱子哲学研究207
四、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看210
第一章 “集大成”或“别子为宗”214
一、问题的由来214
二、冯友兰论“集大成”及存在的问题216
三、牟宗三论“别子为宗”219
四、钱穆论“集大成”及其涵义222
五、余论224
第二章 “理”之内涵的不同诠释227
一、朱子论“理”之内涵227
二、冯友兰的“形式”与“共相”233
三、唐君毅的“当然之理”与“实现原则”237
四、牟宗三的“所以然之理”与“存在之理”240
五、余论243
第三章 “理先气后”及“理生气”的不同诠释247
一、朱子论“理”“气”关系247
二、冯友兰论“逻辑在先”249
三、唐君毅、牟宗三论“形上之先”与“气之依理而生”253
四、钱穆论理气“一体两分”与“气强理弱”260
五、余论264
第四章 “理”“气”动静论的不同诠释266
一、朱子论“理”“气”之动静266
二、冯友兰论“太极”无动静268
三、唐君毅论“生生之理”及其动静271
四、牟宗三论“只存有而不活动”275
五、余论279
第五章 “心与理一”及“性即理”的不同诠释285
一、朱子论“心与理一”与“性即理”285
二、冯友兰的“只能言‘性即理’,不能言‘心即理’”288
三、唐君毅论“性即理”与“心与理一”并行不悖291
四、牟宗三的“心性平行为二,心不即是理”293
五、钱穆论“性即理”与“心即理”不可或缺295
六、余论298
第六章 “心统性情”的不同诠释301
一、朱子论“心统性情”之内涵301
二、冯友兰对“心统性情”的诠释304
三、唐君毅论“心之主宰运用”305
四、牟宗三论“心、性、情三分”307
五、钱穆论“以心为管摄”308
六、余论310
第七章 朱子仁学的不同诠释313
一、朱子仁学及其研究概述313
二、唐君毅论“仁者,心之德、爱之理”317
三、牟宗三论《仁说》320
四、钱穆论“宇宙之仁”和“人心之仁”323
五、余论325
第八章 “道心”“人心”及“天理”“人欲”的不同诠释328
一、朱子论“道心”“人心”及“天理”“人欲”328
二、冯友兰论“天理”与“人欲”331
三、唐君毅论“一心开三心”334
四、钱穆论“人心道心只是一心”336
五、余论339
第九章 “格物致知”的不同诠释341
一、朱子论“格物致知”341
二、冯友兰对朱子格致说的质疑345
三、唐君毅论“求诸外而明诸内”348
四、牟宗三论“泛认知主义”352
五、钱穆论“心学主要工夫”355
六、余论356
第十章 朱陆异同的不同诠释360
一、早期朱陆异同研究360
二、冯友兰论朱陆异同364
三、牟宗三的《象山与朱子之争辩》369
四、唐君毅的《朱陆异同探源》372
五、钱穆辨朱陆“心学”之异同375
六、余论378
结语:现代朱子学研究的文本诠释、重大进展与存在问题380
一、以朱子《大学章句》“格物致知补传”为文本依据380
二、现代朱子学研究的重大进展383
三、现代朱子学研究存在的问题386
四、走向以朱子《中庸章句》为依据的研究390
附录 民国时期(1912~1949年)朱子学研究学术编年396
主要参考文献484
后记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