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延伸地带 昌五社区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延伸地带 昌五社区研究
  • 王雅林,张汝立著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ISBN:7531634783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414页
  • 文件大小:87MB
  • 文件页数:45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延伸地带 昌五社区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社区开发与移民过程1

一、昌五镇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概况1

1.地理位置1

2.自然概貌3

3.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

二、移民垦荒和昌五地名的由来4

1.社区开发的历史起点4

2.周冕放荒和昌五地名的由来6

三、“五方杂处”移民社区的形成9

1.昌五的开发者——“闯关东”的人们9

2.阴阳失衡的移民社会11

3.移民迁出地域构成12

四、屯名:移民开发史的记录13

1.屯名的历史印记13

2.屯名的经济、文化内涵19

3.“聚屯而居”与社区区位结构20

五、社区开发的国际比较22

1.移民素质和迁移动机比较23

2.移民社区的社会制度模式比较25

3.人口流动和城乡人口转换率比较26

第二章 社区人口28

一、社区人口的增长方式28

1.人口增长方式的地域特殊性28

2.人口流动的静止化34

二、社区人口发展过程35

1.社区人口变动周期36

2.社区人口变动特点39

三、社区人口构成41

1.民族、性别构成41

2.人口金字塔和抚养比率42

3.人口受教育程度44

四、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47

1.户籍制度对农业与非农业人口转换的控制47

2.“户口本”的贬值50

3.流动人口51

五、社区人口与土地资源约束54

1.五亩地:温饱的阈限?54

2.寻找新资源56

第三章 家庭与婚姻59

一、社区家庭形态59

1.社区家庭是什么?59

2.“老少间”合理性评说61

3.家庭的资源配置65

二、家庭结构和家庭网69

1.“小马拉大车”的核心家庭70

2.“靠一式”主干家庭75

3.“准联合家庭”79

4.“母子”家庭网84

5.家庭网的延伸91

三、家庭权力和地位94

1.家庭角色和职业角色94

2.家庭权力的重组96

3.妇女的家庭地位100

四、婚姻和生育106

1.择偶途径106

2.婚龄109

3.通婚圈110

4.生育意愿116

5.离婚118

第四章 组织网络122

一、社区组织的沿革122

1.从建制初期到解放前夕122

2.建国前后123

3.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时期126

4.恢复镇建制以后128

二、村级组织133

1.“九九归一”的村级权力体系133

2.村级干部的文化素质及任职年限142

3.体制转轨与村级组织的权威能力143

4.干群关系147

三、镇级组织152

1.镇级权力的“金字塔”结构152

2.干部的基本构成和文化素质161

3.驻镇机构164

四、权力限度与权力扩张167

1.体制特点分析167

2.行政机构的膨胀168

3.现行体制的弊端170

五、社会网络与行为规范172

六、政治体制的创新175

第五章 社会分层178

一、社区的职业构成178

1.社区的职业构成状况178

2.职业构成状况透视183

二、农民的社会分层186

1.一个大家族的繁衍及职业裂变186

2.考察农村社会分层的对象和标准192

3.农民的分层结构194

三、农民阶层分化的社会条件和社区特征203

1.农民阶层分化的社会条件203

2.农民阶层分化的特征206

四、农民阶层分化的微观机理210

1.霍老汉和徐老汉的子女择业观211

2.“家庭网”与村落体的扶持和影响作用212

3.“地富”的后代们213

第六章 文化与价值观念216

一、“黑土文化”216

1.求解的问题及方法217

2.土地:厚馈与代价219

3.制度因素:被缚的普罗米修斯223

4.文化积淀:疏薄与宽容227

二、昌五人232

1.善于经商的昌五人232

2.精明与笨拙237

3.挣钱与守钱240

4.家族观念和“家本位”人格243

5.走出自我247

三、“街里人”和“村里人”249

1.商品意识的落差250

2.时间的升值与贬值252

3.从重“亲情”到重功效257

第七章 习俗与宗教262

一、习俗262

1.“酒为媒”262

2.衣、食、住习俗264

3.婚俗267

附录:霍老汉小儿子的婚礼270

二、宗教273

1.昌五形成史上的宗教273

2.基督教的传教活动274

附录:对一个女基督徒的访谈录277

3.佛教信徒队伍的扩大281

4.基督教和佛教传播比较287

第八章 教育289

一、社区教育的历史过程289

1.玉树校和昌五早期教育的发展289

2.日伪时期的教育291

3.建国以来社区教育的发展292

二、社区教育的结构294

1.小学294

2.中学299

3.幼儿园303

4.成人教育305

三、教育期望与教育投入307

1.家庭的教育期望307

2.学校的教育期望309

3.社区的教育投入311

四、教师313

1.教师的构成313

2.教师的生活状况317

3.韩春荣们和他们的事业321

第九章 城镇与城镇化325

一、百年小城的兴衰和发展因素325

1.“昌五城是一夜修起来的”325

2.“拉不败的昌五城”329

3.“大庆就在我们昌五”330

二、路和集镇的辐射功能333

1.社区的交通体系333

2.路的变迁和小城命运335

3.“离道不下雨”现象337

4.“惠芳路”——村民心中的纪念碑338

三、通讯设施和文化生活340

1.通讯设施340

2.文化设施与文化市场344

3.歌舞厅扫描345

四、城镇化和城镇建设347

1.城镇化的区位定位347

2.城镇化的发展模式349

3.城镇建设351

第十章 经济发展354

一、农业结构及其变迁354

1.改革以前354

2.改革初期361

3.实行责任制以后362

4.90年代以后368

二、乡镇企业369

1.发展基础比较370

2.拉大了的差距372

3.大上和大下377

4.村办企业378

5.乡镇企业为什么效益不好380

三、个体与私营经济386

1.个体私营经济的恢复与发展386

2.个体户的经营种类391

3.隐性私营经济395

4.企业制度397

结语399

受访者暨提供调查资料人员名单405

参考文献409

后记41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