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推敲脉学之门 传承百代永续的脉学心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推敲脉学之门 传承百代永续的脉学心法](https://www.shukui.net/cover/52/30641672.jpg)
- 邹运国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9787506764025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25页
- 文件大小:129MB
- 文件页数:244页
- 主题词:脉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推敲脉学之门 传承百代永续的脉学心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脉学法窍,诊宗必备1
一、脉学基础,一点灵光1
(一)脉学梗概,正本探源1
(二)脉气终始,血脉气息8
(三)以息定率,以常达变10
二、脉法捷要,存乎一心11
(一)诊脉部位,持脉手法11
(二)平旦诊脉,六字真言15
(三)七诊九候,指法真谛17
(四)年龄风土,脉随相移23
三、脉中六部,脉位真经25
四、五脏平脉,成竹在胸32
五、时令变脉,随俗为变35
第二章 脉法思辨,一通百通38
一、辨脉提纲,引申触类38
二、脉证从舍,四诊合参43
三、辨脉十要,脉法真谛46
第三章 脉象统类,类脉鉴别53
一、脉象统类,取象比类53
(一)浮脉之体,枯木浮水53
(二)沉脉之体,如绵裹砂54
(三)迟脉之象,一息三至55
(四)数脉之象,一息六至55
(五)滑脉之状,盘珠荷露56
(六)涩脉之状,轻刀刮竹56
(七)虚脉之体,浮大迟软57
(八)实脉之状,三候坚长57
(九)洪脉之形,来盛去衰58
(十)微脉之态,按之欲绝59
(十一)弦脉之体,绷紧挺直59
(十二)缓脉之态,从容和缓60
(十三)长脉之形,过于本位60
(十四)短脉之体,半指之间61
(十五)紧脉之形,绷急绞转62
(十六)芤脉之状,类似慈葱62
(十七)革脉之象,芤弦相合63
(十八)牢脉之态,弦长实大63
(十九)濡脉之体,水上浮沤64
(二十)弱脉之体,软而沉细65
(二十一)散脉之象,去来无定65
(二十二)细脉之象,细直而软66
(二十三)伏脉之形,推筋着骨67
(二十四)动脉之态,滑数紧短68
(二十五)促脉之体,数而一止68
(二十六)结脉之象,缓止复来69
(二十七)代脉之状,动止复动70
二、类脉鉴别,脉神辨真70
(一)浮芤革散,洪虚濡微70
(二)沉伏弱牢,皆应沉取71
(三)迟缓涩虚,总兼迟字72
(四)数紧促动,共性躁疾72
(五)涩兼五象,微合四形73
(六)虚芤二脉,都兼浮大74
(七)实紧牢脉,皆有坚实74
(八)洪与实脉,力度之差74
(九)弦紧牢脉,弦长之象75
(十)缓迟数脉,至数之中75
(十一)长弦二脉,往来端直76
(十二)短涩二脉,不能足满76
(十三)芤虚革脉,需别软字77
(十四)濡弱微细,兼有细象77
(十五)散濡虚芤,都兼浮虚78
(十六)动兼四象,滑数紧短78
(十七)促结代脉,动而终止79
三、脉象归类,指下乾坤79
第四章 平脉辨证,临证指南83
一、脉证相应,凭脉断病83
(一)浮脉主表,风热血虚83
(二)沉脉为阴,虚气积寒84
(三)迟司脏病,沉痼虚寒85
(四)数脉阳热,非热即疮86
(五)滑主痰食,上逆下瘀86
(六)涩主血少,寒湿伤阳87
(七)虚脉热暑,养营益气88
(八)实脉火郁,阳毒伤食89
(九)洪脉阳亢,阴血虚少89
(十)微脉虚极,气血两亏89
(十一)弦主痰饮,痛疟少阳91
(十二)缓为胃气,取其兼脉92
(十三)长脉阳盛,阳毒热深93
(十四)短脉气虚,血涩痞疼94
(十五)紧主痛寒,风痫冷痰95
(十六)芤脉为病,多为失血96
(十七)革主表寒,里虚血亏96
(十八)牢主里实,寒痛疝瘕97
(十九)濡主髓虚,亡血虚极98
(二十)弱主惊痿,阴虚阳衰98
(二十一)散脉散乱,胃衰元乱99
(二十二)细主气衰,诸虚劳损100
(二十三)伏主吐泻,痰食积聚100
(二十四)动司痛惊,阴阳相搏101
(二十五)促主火病,血痰寒食101
(二十六)结气血凝,积痈疝瘕102
(二十七)代主脏衰,元阳不足103
二、指下六部,各有玄机105
(一)浮脉六部,多为风邪105
(二)沉脉六部,寒积脏病106
(三)迟脉六部,寒痛痰虚107
(四)数脉六部,疮疡火热107
(五)滑脉六部,痰食渴淋108
(六)涩脉六部,虚痛胀血109
(七)虚脉六部,食滞虚痿110
(八)实脉六部,气壅热甚110
(九)洪脉六部,气壅火亢111
(十)微脉六部,气血大衰112
(十一)弦脉六部,痰癥寒挛112
(十二)缓脉六部,风虚秘泄113
(十三)长脉六部,满逆郁冷113
(十四)短脉六部,阳虚火衰114
(十五)紧脉六部,寒痛阳虚114
(十六)芤脉六部,失血之兆116
(十七)革脉六部,血虚感寒117
(十八)牢脉六部,阴寒里实118
(十九)濡脉六部,气虚寒盛119
(二十)弱脉六部,血气虚少120
(二十一)散脉六部,元阳不足120
(二十二)细脉六部,气衰虚损121
(二十三)伏脉六部,气郁寒凝122
(二十四)动脉六部,阴阳搏击122
(二十五)促脉六部,火亢物停123
(二十六)结脉六部,阴寒凝积123
(二十七)代脉六部,气血衰微124
三、兼脉证治,先天脉镜124
(一)浮脉相兼,滑涩洪微124
(二)沉脉相兼,迟数弦滑126
(三)滑脉相兼,浮沉大散127
(四)涩脉相兼,坚大虚软127
(五)弦脉相兼,浮沉迟数128
(六)缓脉相兼,浮沉大小129
(七)紧脉相兼,浮沉数急131
四、杂病脉象,推断预后132
(一)脉断病机,吉凶顺逆132
(二)外感邪气,内察脉气133
(三)肺痈肺痿,肠痈实热134
(四)咳嗽喘急,脉中玄机135
(五)内伤杂病,脉中伏笔136
(六)疟疾泄痢,呕吐霍乱136
(七)火热骨蒸,劳极伤暑137
(八)喉痹眩晕,头痛血虚138
(九)心腹九痛,疝气腰痛139
(十)脚气痿病,痹病五疸140
(十一)失血诸证,瘀血内蓄142
(十二)疑难杂病,水肿胀满142
(十三)遗精白浊,上下三消143
(十四)鼻头色黄,大便燥结144
(十五)癫狂与痫,脉法详辨144
(十六)脏积腑聚,中恶腹胀145
(十七)痈疽之脉,溃与未溃146
(十八)金疮出血,祟脉当别147
(十九)中毒之脉,临证详查147
(二十)大医精神,脉神千金148
第五章 脉学迷宫,拨云见日149
一、妇儿之别,怜香惜玉149
(一)女脉总括,怀胎之脉150
(二)妊娠已成,微数滑利151
(三)十月怀胎,孕妇脉歌152
(四)产后之脉,需看变证155
(五)月信之脉,问证审因156
(六)女子乳病,脉分阴阳159
(七)带下之脉,浮弦紧数159
(八)崩漏之脉,微弱芤革160
(九)妇科杂病,微濡涩结161
(十)小儿脉法,指遍三关163
二、奇经之异,别具匠心166
三、至数之间,奥妙无穷170
(一)疾脉离经,脉流薄疾170
(二)脱脉困倦,夺脉夺精173
(三)损脉至短,精血亏损173
(四)败脉无魂,夺脉夺精175
四、真脏气泄,寿元探测176
(一)真脏之脉,真脏气泄176
(二)古传怪脉,指下当别179
(三)寿元之脉,类同真脏180
(四)脉测生死,医宗玄机182
第六章 脉中参考,取长补短185
一、病因之脉,多加留心185
(一)外感邪气,分清病因185
(二)内因七情,心理之郁187
(三)不内外因,详细辨别188
二、佛点头脉,江湖秘诀191
三、汤头之脉,脉方相应194
(一)浮脉因风,表证宜通194
(二)沉脉为里,调气散郁196
(三)迟脉为寒,补虚温散198
(四)数脉属热,清火解毒199
四、运气之脉,窥测天机201
(一)运气易览,入门登梯201
(二)流年脉法,运气奥旨214
五、太素之脉,别具风格216
(一)五阳之脉,关乎五脏216
(二)四阴之脉,关乎精血218
(三)四营之脉,轻重清浊219
参考文献221
后记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