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整脊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整脊学
  • 吕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978780231661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82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297页
  • 主题词:按摩疗法(中医)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整脊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基础篇1

第一章 中医整脊的发展史1

第二章 中医整脊的学术特点5

一、历史久远,传承发展5

二、理论丰富,融贯中西5

三、手法众多,疗效独特6

四、综合疗法,广泛运用6

五、整体观念,辨证施术6

第三章 脊柱的生理解剖和运动生理8

第一节 脊柱的生理解剖8

一、椎骨的形态8

二、椎骨间的连接9

三、椎管10

四、脊髓与脊神经10

五、与脊柱相关的肌肉11

第二节 脊柱的运动生理12

一、颈椎的运动生理意义12

二、胸椎的运动生理意义13

三、腰椎的运动生理意义14

第四章 脊柱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原理15

第一节 脊柱疾病的病因病机15

一、内部因素15

二、外部因素17

第二节 中医整脊的治疗原理19

一、正骨整复,纠正解剖位置异常19

二、舒筋通络,解除软组织痉挛与粘连19

三、活血祛瘀,促进局部组织修复20

四、改变人体系统内能20

五、平衡阴阳,调整脏腑功能21

第五章 中医整脊的禁忌证与注意事项22

一、中医整脊的禁忌证22

二、中医整脊的注意事项23

第六章 中医整脊异常情况的预防与处理26

第一节 寰枢关节脱位26

第二节 软组织损伤27

第三节 肋骨骨折29

第四节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30

第五节 晕厥31

第六节 脑血管意外31

第七章 中医整脊的常用经络与腧穴33

一、手太阴肺经33

二、手阳明大肠经33

三、足阳明胃经33

四、足太阴脾经34

五、手少阴心经35

六、手太阳小肠经35

七、足太阳膀胱经35

八、足少阴肾经37

九、手厥阴心包经37

十、手少阳三焦经37

十一、足少阳胆经38

十二、足厥阴肝经38

十三、督脉39

十四、任脉39

十五、经外奇穴40

第八章 中医整脊的介质、热敷及牵引41

第一节 手法整脊的介质41

一、介质的种类与作用41

二、介质的选择41

第二节 热敷42

一、热敷方法42

二、热敷注意事项42

三、常用热敷方42

第三节 牵引43

第九章 中医整脊的常用诊断方法44

第一节 辨病44

一、四诊44

二、量法49

三、特殊检查52

四、神经功能检查54

五、X线检查61

六、其他检查61

第二节 诊断要点及四步定位诊断法63

一、诊断要点63

二、四步定位诊断法63

第十章 中医整脊的练功方法65

第一节 中医整脊的练功特点65

一、动作明确,锻炼全面65

二、注重“意”、“气”,强调“内劲”65

三、医练结合,增强疗效65

第二节 中医整脊的练功要求66

一、练功的运动量66

二、整脊练功的准备和结束动作66

第三节 中医整脊的练功方法67

一、韦驮献杵67

二、横担降魔杵68

三、掌托天门68

四、九鬼拔马刀69

五、打躬击鼓69

六、掉尾摇头70

七、前推八匹马71

八、倒拉九头牛71

九、霸王举鼎72

十、两手托天72

十一、海底捞月73

十二、前伸探海73

十三、回头望月74

十四、顶天立地74

十五、狮子摇头75

十六、开门见山75

十七、秦王拔剑76

十八、大象卷鼻76

十九、单臂摇天77

二十、鲲鹏展翅77

二十一、弓步压腿78

二十二、转腰推掌78

二十三、环转飞轮79

二十四、大雁飞翔80

二十五、增精壮髓80

二十六、饿虎扑食80

二十七、双手攀足81

第二篇 技能篇83

第十一章 松解手法83

第一节 触按类手法83

一、滑触法83

二、深触法84

三、指按法85

四、掌按法85

五、肘压法86

第二节 摩擦类手法87

一、摩法87

二、擦法87

三、扫散法89

第三节 推刮类手法89

一、推法89

二、刮法91

三、一指禅推法91

附:屈指推法92

第四节 拿捏类手法93

一、拿法93

二、捏法93

三、捏脊法94

四、捻法95

五、勒法95

第五节 弹拨类手法96

一、弹筋法96

二、拨络法96

第六节 揉搓类手法97

一、指揉法97

二、掌揉法98

三、运揉法98

四、按揉法99

五、搓法99

第七节 点穴类手法100

一、指尖点法101

二、指节点法101

三、掐法102

第八节 振动类手法102

一、振法102

二、抖法103

第九节 滚动类手法104

一、?法104

二、拳?法105

三、滚法105

第十节 叩击类手法106

一、拍法106

二、击法107

三、叩法108

第十一节 摇转类手法108

一、握手摇肩法108

二、托肘摇肩法109

三、大幅度摇肩法109

四、摇髋关节法110

第十二章 整脊手法111

第一节 颈部整脊法111

一、颈部摇法111

二、颈部斜扳法112

三、颈部旋转定位扳法113

四、寰枢关节扳法113

五、颈部侧扳法114

六、颈椎仰卧位扳法115

七、坐位颈椎拔伸法一(颈椎掌托拔伸法)115

八、坐位颈椎拔伸法二(颈椎肘托拔伸法)116

九、坐位颈椎拔伸法三(四指归提法)116

十、颈部端提法117

十一、卧位颈椎拔伸法一117

十二、卧位颈椎拔伸法二118

十三、颈部提推法118

第二节 胸部整脊法118

一、扩胸扳法118

二、扳肩式胸椎扳法119

三、仰卧压肘胸椎整复法119

四、胸椎对抗复位扳法一120

五、胸椎对抗复位扳法二121

六、胸椎按压复位法121

七、侧卧胸椎斜扳法122

八、拉压胸椎法122

九、抬肩拍打背部法122

第三节 腰部整脊法123

一、摇腰法一(坐位摇腰法)123

二、摇腰法二(俯卧位摇腰法)123

三、摇腰法三(仰卧位摇腰法)123

四、摇腰法四(站位摇腰法)124

五、摇腰法五(滚床摇腰法)124

六、腰部斜扳法125

七、腰部后伸扳法一125

八、腰部后伸扳法二126

九、腰部后伸扳法三126

十、腰部旋转复位扳法一127

十一、腰部旋转复位扳法二128

十二、直腰旋转扳法一128

十三、直腰旋转扳法二128

十四、腰部拔伸法129

十五、腰部屈转伸法129

十六、腰部伸转屈法130

十七、背法130

十八、腰部牵抖法131

十九、踩跷法一(弹压式踩跷法)132

二十、踩跷法二(踏步式踩跷法)133

二十一、踩跷法三(倾移式踩跷法)133

二十二、颤腰法134

二十三、屈髋法134

二十四、指压腰椎法135

二十五、拉压腰椎法135

第四节 骨盆整复法135

一、屈膝屈髋复位法135

二、足蹬复位法136

三、扳按复位法(骶髂关节后伸扳法)136

第三篇 治疗篇137

第十三章 脊柱疾病137

第一节 落枕137

第二节 颈椎病140

第三节 枕寰枢关节失稳147

第四节 颈椎间盘突出症150

第五节 斜颈153

第六节 颈椎小关节紊乱症156

第七节 颈部急性扭挫伤158

第八节 前斜角肌综合征160

第九节 小儿颈部软组织损伤162

第十节 项背肌筋膜炎164

第十一节 胸椎小关节错缝167

第十二节 胸胁屏伤169

第十三节 肋间神经痛172

第十四节 胸背扭挫伤174

第十五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176

第十六节 急性腰肌损伤180

第十七节 慢性腰肌劳损183

第十八节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185

第十九节 腰椎椎管狭窄症188

第二十节 腰椎后关节紊乱症193

第二十一节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196

第二十二节 棘上棘间韧带损伤199

第二十三节 腰椎退行性脊柱炎201

第二十四节 髂腰韧带损伤204

第二十五节 腰椎骶化与骶椎腰化症206

第二十六节 骶髂关节扭伤209

第二十七节 梨状肌综合征211

第二十八节 坐骨结节滑囊炎214

第二十九节 强直性脊柱炎215

第三十节 脊椎骨骺骨软骨病218

第三十一节 小儿功能性脊柱侧弯症221

第三十二节 外伤性截瘫223

第十四章 脊柱相关疾病227

第一节 头痛227

第二节 眩晕、血压异常229

第三节 失眠231

第四节 眼部病症232

第五节 耳鸣耳聋234

第六节 咽部异物感236

第七节 慢性咽炎237

第八节 颞颌关节功能紊乱239

第九节 肩关节周围炎240

第十节 心律失常242

第十一节 胸闷、胸痛244

第十二节 类冠心综合征246

第十三节 支气管哮喘248

第十四节 呃逆249

第十五节 神经性呕吐251

第十六节 胃脘痛253

第十七节 慢性胆囊炎254

第十八节 腹泻256

第十九节 便秘258

第二十节 腹痛260

第二十一节 阳痿262

第二十二节 排尿异常264

第二十三节 月经不调266

第二十四节 痛经268

第二十五节 腹股沟神经痛综合征270

第二十六节 神经性皮炎272

第四篇 保健篇275

第十五章 整脊保健275

第一节 颈项部275

一、颈项部整脊保健的作用275

二、颈项部整脊保健的操作275

第二节 背部277

一、背部整脊保健的作用277

二、背部整脊保健的操作277

第三节 腰骶部279

一、腰骶部整脊保健的作用279

二、腰骶部整脊保健的操作28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