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西藏高原生态承载力研究 以山南地区为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西藏高原生态承载力研究 以山南地区为例
  • 周伟,钟祥浩,刘淑珍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25429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194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220页
  • 主题词:高原-生态环境-研究-西藏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西藏高原生态承载力研究 以山南地区为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1

1.1 生态承载力概念的背景1

1.2 生态承载力概念的由来及其发展3

1.2.1 承载力概念3

1.2.2 合理人口容量3

1.2.3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3

1.2.4 资源承载力5

1.2.5 生态承载力——综合承载力8

1.3 生态承载力研究方法10

1.3.1 生态足迹方法10

1.3.2 生产力估算法14

1.3.3 资源与需求差量法15

1.3.4 状态空间法15

1.3.5 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15

1.4 生态承载力研究的难点15

1.4.1 生态承载力模型16

1.4.2 生态承载力建模的难点16

1.4.3 生态承载力建模的总结18

1.5 生态承载力研究评价19

1.5.1 生态承载力研究的意义19

1.5.2 生态承载力的特征20

1.5.3 生态承载力研究中的物理化问题20

1.5.4 生态承载力研究的大致趋势20

1.5.5 生态承载力研究的薄弱环节21

第二章 西藏高原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23

2.1 早期的生态环境考察与生态承载力实践23

2.1.1 生态环境考察23

2.1.2 生态承载力实践24

2.2 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24

2.2.1 西藏高原PRE研究进展24

2.2.2 生态承载力的基础——生态功能25

2.2.3 生态承载力的保障——生态安全27

2.2.4 高原生态系统研究进展28

2.2.5 旅游资源承载力30

2.2.6 森林资源承载力31

2.2.7 矿产资源承载力31

2.2.8 生态承载力脆弱性及承载力的退化31

2.2.9 生态承载力评价32

2.2.10 高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34

2.2.11 生态承载力提高方案设计34

2.3 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评价36

2.3.1 生态承载力研究特点36

2.3.2 高原生态承载力研究发展趋势37

第三章 西藏高原生态承载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38

3.1 本书对生态承载力的理解38

3.2 研究背景38

3.2.1 山南地区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38

3.2.2 山南地区及西藏环境与发展共性问题41

3.2.3 跨越式发展的需要43

3.2.4 试验区对西藏高原的代表性44

3.3 研究内容44

3.3.1 人类负荷44

3.3.2 资源承载力44

3.3.3 环境承载力45

3.3.4 生态承载力模型45

3.3.5 生态系统管理与保障生态承载力45

3.4 生态承载力研究目标45

3.5 研究方法46

3.5.1 材料准备46

3.5.2 研究框架46

3.5.3 理论基础46

3.5.4 生态承载建模方法48

3.5.5 生态系统管理方法49

3.5.6 空间分析50

第四章 生态承载力模型51

4.1 发展过程的简化51

4.2 评价生态承载力51

4.2.1 指示器的定义52

4.2.2 选择指示器52

4.3 判断波动态势和稳定发展态势53

4.3.1 波动态势53

4.3.2 稳定发展态势54

4.4 模型的组分54

4.4.1 约束模块54

4.4.2 假设模块55

4.4.3 情景模拟模块56

4.4.4 检验模型精度和置信度57

4.4.5 诊断模块58

4.5 建模过程60

4.5.1 选择仿真工具60

4.5.2 构建Simulink框图60

4.5.3 子系统分类61

4.5.4 故障诊断子系统61

4.5.5 仿真过程的控制及分析62

4.6 人类负荷——生态承载过程的空间化62

4.6.1 总量分析的局限性62

4.6.2 空间化方法63

4.7 生态系统管理方法64

4.7.1 脆弱性64

4.7.2 脆弱性分类与计算64

4.7.3 生态风险综合评价65

4.7.4 生态风险管理66

4.8 生态承载力弹性分析66

第五章 环境承载力发展过程67

5.1 环境承载力的表征67

5.1.1 环境承载力的阈值67

5.1.2 阈值计算思路68

5.1.3 阈值计算方法68

5.2 环境承载力背景值69

5.2.1 表征环境脆弱性的指标69

5.2.2 重点区的自然生态脆弱度计算及分区69

5.3 社会经济波动与稳定态势72

5.4 人口增长格局73

5.4.1 时间变化73

5.4.2 空间格局74

5.4.3 驱动力分析76

5.4.4 时—空变化格局77

5.5 环境退化容忍度77

5.5.1 环境退化容忍度评价77

5.5.2 环境退化容忍度的分布特征78

5.6 环境承载力发展过程79

5.6.1 人口增长与环境脆弱性81

5.6.2 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脆弱性82

5.6.3 环境退化容忍度与环境脆弱性83

5.6.4 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85

5.7 对策与建议85

第六章 生物物理限制与资源承载力87

6.1 生物物理限制的定义87

6.2 生物物理限制的突破87

6.2.1 生物限制的突破88

6.2.2 物理限制的突破88

6.3 物理限制89

6.3.1 水资源承载力89

6.3.2 矿产资源承载力94

6.4 生物限制97

6.4.1 草地生产潜力97

6.4.2 野生动物保护100

6.4.3 农用地生产潜力100

6.4.4 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102

第七章 社会经济条件与生态承载力106

7.1 社会经济条件与生态承载力106

7.2 援藏与生态承载力过程107

7.2.1 援藏状况107

7.2.2 援藏工作的社会经济效应108

7.2.3 援藏工作的环境效应109

7.2.4 援藏工作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110

7.3 贸易与生态承载力过程111

7.3.1 贸易特征111

7.3.2 贸易的社会经济效应111

7.3.3 贸易的环境效应112

7.3.4 贸易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113

7.4 科技进步与生态承载力过程114

7.4.1 科技进步状况114

7.4.2 科技进步的社会经济效应114

7.4.3 科技进步的环境效应115

7.4.4 科技进步对生态承载过程的影响115

7.5 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与生态承载力过程116

7.5.1 生态承载力的发展趋势116

7.5.2 现状与期望值的差距117

7.5.3 小康建设对人负荷-生态承载过程的影响119

7.6 人口流动对生态承载过程的影响120

7.6.1 区内人口流动状况120

7.6.2 人口流动的社会经济效应120

7.6.3 人口流动的环境效应121

7.6.4 人口流动对生态承载力过程的影响121

第八章 全面小康—生态承载情景模拟123

8.1 全面小康社会情景123

8.2 过去情景的判断方法124

8.2.1 定性分析124

8.1.2 定量分析124

8.3 当地知识体系分析124

8.3.1 获取当地知识内容的方法124

8.3.2 SWOT评估125

8.3.3 当地知识体系的特征127

8.4 收入—支出分析127

8.4.1 收入—支出现状127

8.4.2 微观尺度上的收支特征127

8.4.3 宏观尺度上的收支特征128

8.5 全面小康—生态承载情景的选择130

8.5.1 情景差距分析130

8.5.2 情景参数设置130

8.5.3 情景讨论130

8.6 人口增长情景131

8.7 农牧业发展情景132

8.7.1 增长态势132

8.7.2 发展面临的风险132

8.7.3 减轻波动策略133

8.8 林业发展情景134

8.8.1 增长态势134

8.8.2 发展面临的风险134

8.8.3 减轻波动策略135

8.9 旅游业发展情景135

8.9.1 旅游业特征135

8.9.2 增长态势136

8.9.3 发展面临的风险136

8.9.4 减轻波动策略137

8.10 工业发展情景138

8.10.1 增长态势138

8.10.2 发展面临的风险138

8.10.3 减轻波动策略139

8.11 情景模拟的检验139

8.11.1 SWOT分析检验置信度139

8.11.2 模拟情景的精度检验141

8.12 情景模拟讨论141

8.12.1 全局性波动态势141

8.12.2 空间分布141

8.12.3 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141

8.12.4 产品附加值增加的空间142

8.12.5 援藏工作142

第九章 全面小康—生态承载的生态风险管理144

9.1 生态风险144

9.2 生态承载力状态判断145

9.2.1 判断标准145

9.2.2 生态承载力下降过程145

9.2.3 生态承载力上升过程145

9.2.4 生态承载力变化测度145

9.3 生态风险综合评价146

9.3.1 风险源分析146

9.3.2 风险受体分析146

9.3.3 暴露与危害分析146

9.3.4 风险综合评价149

9.4 生态承载力风险的过去态势153

9.4.1 承载力损失153

9.4.2 风险水平154

9.5 全面小康—生态承载的生态风险155

9.5.1 估算方法155

9.5.2 承载力损失155

9.5.3 风险水平156

9.6 生态风险管理158

9.6.1 风险容忍度评价158

9.6.2 风险决策159

9.7 全面小康—生态承载的状态161

9.7.1 承载力极值的定义161

9.7.2 承载力极值的计算161

9.7.3 承载力极值状态162

第十章 讨论与建议165

10.1 生态承载力研究讨论166

10.1.1 承载力的价值判断及指向166

10.1.2 承载力的弹性判断及指向167

10.1.3 模型的检验167

10.1.4 重视定性分析167

10.1.5 充分考虑了生态功能及生态风险167

10.1.6 充分考虑了区内外联系168

10.2 区内生态承载力状况168

10.2.1 生态承载力发展态势168

10.2.2 生态系统管理171

10.2.3 生态承载力极值172

10.3 区内发展建议172

10.3.1 产业结构调整172

10.3.2 科技进步172

10.3.3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风险管理172

10.3.4 产品附加值173

10.3.5 旅游业发展173

10.3.6 援藏工作173

参考文献174

附录1 SWOT分析方法187

附录2 专家评估法189

附录3 西藏典型农户的生活、生产状况191

致谢19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