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1卷 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建筑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1卷 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建筑
  • 刘叙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7112016452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612页
  • 文件大小:327MB
  • 文件页数:636页
  • 主题词:建筑史-中国-古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1卷 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建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原始社会建筑(远古至公元前2100年)1

第一节 中国原始社会概况1

一、中国的旧石器时代1

(一)中国猿人的生活和栖居方式1

(二)中国“古人”的生活和栖居方式3

(三)中国“新人”的生活和栖居方式5

二、中国的新石器时代8

(一)中国母系氏族社会的发展与特点8

(二)中国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与特点9

(三)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成就10

三、中国原始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20

第二节 建筑最初的两个基本形态——巢居和穴居25

一、架空的巢居——水网沼泽及热湿丘陵地带的主要居住形式;“穿斗式”木结构的主要渊源26

二、黄土地带的穴居及其发展;中国土木混合结构建筑的主要渊源28

第三节 中国原始社会建筑29

一、中国原始社会城市29

(一)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古城遗址29

(二)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古城遗址33

(三)内蒙古地区新石器时期古城遗址40

(四)中国新石器时代城市特点40

二、中国原始社会的聚落42

(一)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聚落42

(二)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聚落49

(三)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聚落52

(四)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特点53

三、中国原始社会的居住建筑及其他建、构筑物55

(一)中国原始社会的居住建筑55

1.穴居55

(1)横穴式建筑56

(2)竖穴式建筑59

2.半穴居60

3.地面建筑66

(1)黄河流域之地面建筑66

(2)长江流域之地面建筑73

(3)其他地区之地面建筑74

(二)中国原始社会的公共建筑74

1.形成的历史背景74

2.“大房子”实例75

(三)中国原始社会的其他建筑79

1.作坊79

2.陶窑80

3.水井83

4.窖穴、灰坑84

5.畜栏86

6.码头(埠头)87

四、中国原始社会的祭祀建筑87

(一)室外祭祀建筑遗址88

(二)室内外结合的祭祀建筑遗址90

(三)室内祭祀建筑遗址90

五、中国原始社会的墓葬92

(一)公共墓地92

(二)单人墓葬94

(三)多人墓葬97

(四)杀殉墓葬98

第四节 中国原始社会建筑的成就和影响100

一、群体建筑的产生与发展100

二、多种类型建筑的形成100

三、单体建筑空间的组织与发展100

(一)母系氏族社会建筑100

(二)父系氏族社会建筑101

四、建筑技术的多方面发展102

五、建筑造型和装饰108

第二章 夏、商时期建筑(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046年)112

第一节 夏代和商代的历史与社会112

一、夏代与商代的历史与社会概况112

(一)夏人的起源。我国奴隶社会第一个王朝112

(二)商人的起源。鼎盛的奴隶社会时期和灿烂的青铜文化112

二、夏代与商代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112

三、夏代与商代社会的特点119

第二节 夏代与商代的建筑127

一、城市127

(一)夏代的城市127

(二)商代的城市127

1.河南洛阳市偃师县商城遗址128

2.河南郑州市商城遗址128

3.河南安阳市殷墟遗址130

4.湖北黄陂县盘龙城遗址131

二、宫室、坛庙、祭祀建筑131

(一)宫室建筑132

1.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夏代宫室遗址132

2.河南偃师县尸乡沟商城宫室遗址134

3.河南郑州市商城宫室遗址137

4.河南安阳市殷墟晚商宫室遗址139

5.湖北黄陂县盘龙城商代宫室遗址141

6.四川成都市十二桥商代建筑遗址142

7.四川广汉县三星堆商代建筑遗址143

(二)祭祀建筑143

1.河南安阳市小屯妇好墓(M5)墓上建筑遗址143

2.河南安阳市大司空村商墓(M311、M312)墓上建筑遗址144

3.山东滕州前掌大村商代墓葬及其上的建筑遗址144

4.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商代祭祀坑遗址146

5.安阳市小屯商代后期宗庙(乙七)前的人祭坑148

6.安阳市高楼庄后岗商代圆形祭祀坑(59AN GH10)148

7.四川广汉县三星堆祭祀坑遗址150

8.江苏铜山县丘湾商代祭祀遗址152

三、聚落、民居152

(一)夏代的聚落与民居152

1.内蒙古伊克昭盟朱开沟遗址152

2.山西夏县东下冯村二里头文化居住遗址152

3.河南商丘县坞墙二里头文化居住建筑遗址153

4.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文化居住建筑遗址153

(二)商代的聚落与民居154

1.山西夏县东下冯村商代聚落遗址154

2.河南偃师县二里头遗址Ⅲ区F1建筑基址155

3.河北藁城台西商代居住遗址155

4.河南安阳市小屯村北殷商房屋遗址156

5.河南安阳市北辛庄殷商房屋遗址(GNH3)157

6.河南安阳市小屯西北地殷商房屋遗址(F7)157

7.河南柘城孟庄商代居住建筑遗址(F1~F3)157

8.河南安阳市小屯苗圃北地殷商居住建筑遗址(F2~F4,PNVF6)159

四、墓葬160

(一)夏代的墓葬160

(二)商代的墓葬161

1.商代王室诸侯墓葬161

(1)晚商诸王墓葬特点161

(2)商代王室诸侯墓葬实例162

1)“四出”墓道(“亚”字形平面)162

①河南安阳市小屯侯家庄大墓(HPK M1001)162

②山东益都县苏埠屯商代大墓(M1)162

2)“二出”墓道(“中”字形平面)163

①河南安阳市小屯武官村大墓(WKG M1)163

②河南安阳市后岗殷商大墓164

3)“单出”墓道(“甲”字形平面)164

①河南安阳市后岗商墓M47164

②河南安阳市殷墟西区商墓M93165

4)无墓道墓圹165

①河南安阳市小屯妇好墓(M5)165

②湖北黄陂县盘龙城李家嘴2号商墓165

2.商代之一般墓葬165

五、其他建筑168

(一)离宫苑囿168

(二)监狱168

(三)窑址168

1.山西长治市小常乡小神遗址二里头时期陶窑(Y3)168

2.河北唐山市东矿区古冶镇商代陶窑(Y1、 Y2)169

3.河南柘城孟庄商代陶窑遗址169

4.河北磁县下七垣遗址商代晚期陶窑(Y4)169

5.湖南岳阳市费家河商代陶窑170

6.陕西武功县郑家城商代窑址170

7.江西清江县吴城商代龙窑171

(四)作坊171

1.河南柘城孟庄商代作坊遗址(F4)171

2.河南安阳市小屯苗圃北地商代作坊遗址171

(五)窖穴172

1.河南郑州市??王村商代窖穴172

2.河南郑州市二里岗商代前期窖穴173

(六)灰坑173

1.山西长治市小常乡小神遗址二里头时期灰坑173

2.河南安阳市孝民屯商代遗址灰坑H103173

3.河南安阳市北辛庄商代骨料坑GNH1173

4.河南安阳市孝民屯商代遗址灰坑H301173

5.河南安阳市小屯西地小灰坑173

(七)水井173

(八)土坑式熔炉174

第三节 夏、商二代建筑的成就及影响175

一、我国古代建筑各主要类型的雏形已逐渐形成175

二、“城以卫君,郭以守民”的建城原则175

三、“前朝后寝”的宫室布局175

四、土圹木椁墓葬制式的确立176

五、夯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176

六、抬梁式木架成为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176

七、其他建筑技术的长足进步177

八、各种造型艺术对建筑的影响179

第三章 周代建筑(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183

第一节 周代的历史和社会概况183

一、周人的起源与建国183

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制度的确立185

三、周代的社会生产186

四、学说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196

五、周代的文学、艺术活动198

第二节 周代的建筑202

一、城市202

(一)封建等级制度对城市的影响202

(二)周代的城市203

1.周王都城203

(1)周人的早期都城及丰、镐二京203

(2)雒邑、成周204

(3)《周礼·考工记》中描绘之周王城208

2.周代诸侯城邑209

(1)鲁曲阜209

(2)齐临淄210

(3)燕上都与下都212

(4)晋新田214

(5)赵邯郸215

(6)魏安邑215

(7)郑、韩故都216

(8)楚郢都217

(9)秦雍城218

(10)吴阖闾城220

(11)中山灵寿城220

(12)楚鄢郢城(“楚皇城”)220

(13)楚云梦城(“楚王城”)221

(14)邾城(“纪王城”)222

(15)薛城222

(16)蔡都上蔡223

(17)奄都淹城223

(18)楚筑卫城224

(19)晋清原城(“大马”古城)224

(20)晋聚城225

(21)郑鄢城225

(22)秦阳城(“扶苏城”)226

(23)楚“草房店”古城226

(24)燕“安杖子”古城226

(25)杨国古城227

(26)秦商邑城227

(27)“三角城”遗址228

3.周代城市的特点288

二、宫室、坛庙与祭祀建筑229

(一)周代宫室与坛庙之布局229

(二)周代王侯之宫室230

1.文献记载之周代宫室230

2.考古发现之周代宫室232

(1)燕下都台榭建筑遗址232

(2)秦雍城三号宫室建筑遗址235

(3)楚郢都三十号宫室建筑遗址236

(4)湖北潜江县“放鹰台”东周宫殿基址237

(5)燕“安杖子”古城F3建筑遗址237

3.周代宫室之门制238

4.周代宫室之“三朝”及“寝”239

5.周代宫室之台榭240

6.周代宫室建筑之形象241

7.周代宫室之地下构筑242

(1)秦雍城宫室“凌阴”建筑242

(2)韩新郑宫室地下建筑及窖藏井243

(3)燕下都“武阳台”宫室窖藏井243

(三)周代之祭祀建筑244

1.文献资料中之周代祭祀建筑244

2.考古发现之周代祭祀建筑245

(1)陕西岐山县凤雏村早周祭祀建筑遗址245

(2)陕西凤翔县马家庄春秋一号建筑遗址247

(3)山西侯马市晋国祭祀遗址250

(4)四川成都市羊子山露天祭坛遗址251

(5)陕西凤翔县大辛村周代祭祀坑遗址252

(四)周代之盟誓遗址253

1.山西侯马市晋都新田盟誓遗址253

2.河南温县东周盟誓遗址253

三、周代之墓葬254

(一)周代之葬制254

(二)周代之墓葬实例256

1.土圹木椁墓256

(1)山西侯马市晋侯墓地256

(2)陕西凤翔县秦公陵园257

(3)陕西临潼县秦东陵259

(4)河南辉县固围村魏国王墓265

(5)河北平山县中山国王墓266

(6)北京市琉璃河燕国早期大墓(M1193)267

(7)陕西宝鸡市茹家庄?伯墓(编号M1)267

(8)湖北随县曾侯乙墓269

(9)湖北江陵市天星观1号楚墓270

(10)四川新都县战国墓271

(11)山东临淄市郎家庄一号东周墓272

(12)山东莒南县大店镇春秋莒国墓(M1)272

(13)河南光山县宝相寺春秋黄君孟夫妇墓273

(14)山东沂水县刘家店子春秋墓(M1)273

(15)山东临淄市齐故城五号东周大墓274

(16)陕西凤翔县高庄战国秦墓(M2)275

2.空心砖墓275

3.土墩墓276

(1)江苏丹徒县大港镇土墩墓276

(2)安徽屯溪市奕棋村一号土墩墓276

(3)江苏省无锡市?山土墩墓227

4.石棺墓227

(1)四川茂汶县营盘山石棺墓227

(2)辽宁宁城县南山根石棺椁墓227

(3)吉林省吉林市骚达沟平顶东山石棺墓278

5.支石墓278

(1)浙江瑞安县棋盘山东山头支石墓(M1)278

(2)浙江瑞安县棋盘山西山头支石墓(M1)278

(3)浙江东阳县祥湖村支石墓278

6.悬棺葬及崖墓279

四、居住建筑280

(一)周代居住建筑的一般情况280

(二)周代之居住建筑实例280

1.陕西西安市沣西西周早期民居遗址280

2.河北磁县下潘汪遗址西周房屋遗址281

3.山西侯马市牛村古城南郊东周居住遗址282

4.湖北蕲春县毛家嘴西周居住遗址282

5.陕西扶风县召陈村西周居住建筑遗址283

五、其他建筑与构筑物285

(一)长城285

1.周代各国修建长城之概况285

2.现存周代长城遗址情况288

(二)水利工程290

1.安丰塘291

2.邺城灌溉渠291

3.黄河堤防291

(三)矿井291

1.江西瑞昌县铜岭古铜矿遗址291

2.湖北阳新县港下古铜矿遗址291

3.湖北大冶县铜绿山古铜矿及冶炼遗址291

(四)作坊293

1.河南洛阳市北窑村西周冶铜作坊及冶铜炉具遗址293

2.山西侯马市晋都新田石圭作坊遗址294

(五)粮仓294

(六)陶窑295

1.陕西长安县沣东西周陶窖遗址(Y1、Y2)296

2.陕西长安县沣东白家庄西周陶窑遗址(Y1)296

3.陕西扶风县北吕村西周一号陶窑遗址296

4.陕西西安市客省庄周代陶窑遗址296

5.河南洛阳市王湾西周晚期陶窑遗址297

6.浙江绍兴市富盛长竹园东周龙窑297

7.广东增城县西瓜岭战国龙窑298

(七)水井298

1.土井299

2.陶圈井299

3.木圈井299

4.竹圈井299

六、周代的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299

(一)周代的建筑技术299

1.木架构及榫卯299

2.夯土302

3.石料及陶质建材303

4.金属建筑构件304

5.屋面与墙体304

6.散水及道路306

7.供水工程308

8.家具309

(二)周代的建筑艺术310

1.建筑外观310

2.建筑装饰色彩及纹样311

第三节 周代建筑的成就及其影响314

一、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建筑体系的主要格局314

二、建筑中表现的封建等级制度十分显著明确315

三、木架建筑得到进一步发展315

四、陶质建材的推广使用,大大促进了建筑的发展315

五、我国最早建筑文献的出现316

六、建筑模数尺度的定规与应用316

第四章 秦代建筑(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320

第一节 秦代的历史与社会概况320

一、秦人的起源、以变法图强取得天下320

二、秦代的社会生产状况322

三、全国法令、制度……的统一325

四、苛政厉法导致帝国崩溃327

第二节 秦代的建筑329

一、城市329

(一)咸阳329

(二)栎阳331

(三)夏阳333

二、宫室334

(一)文献记载中之秦代宫室:咸阳宫、阿房宫334

(二)考古发掘所见之秦代宫室335

1.秦咸阳宫一号宫殿建筑遗址336

2.秦咸阳宫二号宫殿建筑遗址338

3.秦咸阳宫三号宫殿建筑遗址339

(三)文献所载之秦代离宫340

(四)辽宁绥中县“姜女石”宫室建筑群遗址340

1.石碑地宫室建筑遗址341

2.黑山头宫室建筑遗址346

3.止锚湾宫室建筑遗址348

4.瓦子地建筑遗址348

5.周家南山建筑遗址348

6.大金丝屯建筑遗址348

7.“姜女石”宫室建筑群的特点349

(五)其他离宫遗址349

三、墓葬350

(一)帝陵——陕西临潼县骊山秦始皇陵350

1.历史记载350

2.陵园布局350

3.陵园内大型建筑遗址351

4.陵园地宫352

5.陵园陪葬墓352

6.陵园铜车马坑353

7.陵园随葬坑353

8.陵园兵马俑坑354

9.刑徒墓葬357

10.石料加工场357

11.防洪大堤358

12.鱼池358

(二)其他墓葬358

1.概况358

2.实例359

(1)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秦墓359

(2)河南泌阳县官庄三号秦墓359

四、长城360

(一)秦代北境长城路线360

(二)秦代北境长城之构筑情况361

五、其他建筑与构筑362

(一)驰道362

(二)直道362

(三)水利工程364

1.郑国渠364

2.灵渠365

(四)陶窑366

(五)水井367

1.取水井367

2.渗水井367

(六)仓囷368

六、秦代的建筑技术及建筑艺术368

(一)秦代的建筑技术及建筑材料368

1.夯土368

2.木架构369

3.陶质建材370

4.石质建材371

5.金属建筑构件372

6.几种建筑构造形式373

(1)墙壁做法373

1)夯土墙373

2)夯土土坯墙373

3)土坯墙373

4)夹竹抹泥墙373

5)砖石墙373

(2)墙面处理373

(3)地面做法373

(4)楼面做法374

(5)排水处理374

(6)采暖措施374

(二)秦代的建筑艺术375

1.秦代建筑之整体风貌与造型表现375

2.秦代建筑之色彩375

3.秦代建筑之壁画375

4.秦代建筑之装饰纹样375

5.秦代建筑与造型艺术之结合376

第三节 秦代建筑的成就与影响381

一、建成多项举世闻名巨构,使华夏建筑登上新高峰381

二、骊山始皇陵开辟了我国帝陵建设新篇章381

三、确立边城防卫体系,为日后消弭外患、沟通东西文化与经济交流奠定基础381

四、广建皇家宫室苑囿,推动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进一步发展381

五、取得组织与施行特大工程的实践经验382

六、对西汉及后代建筑产生直接和巨大的影响382

第五章 汉代建筑(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384

第一节 汉代的历史及社会概况384

一、汉王朝的建立与国势之强盛384

二、社会生产及社会状况385

三、东西交通之开拓390

四、儒家思想确立与佛教传入391

第二节 两汉之建筑394

一、城市394

(一)汉代之帝都394

1.长安394

2.洛阳398

3.中都399

(二)汉诸侯王封国都邑400

1.各诸侯王之封邑400

2.边远地区之封国都城400

(三)汉代之一般城市401

1.云阳县城401

2.河南县城401

二、宫室、官衙、苑囿、园林402

(一)两汉帝室的宫殿建筑402

1.长安宫殿402

(1)长乐宫402

(2)未央宫403

1)未央宫第二号建筑遗址404

①1号夯土基址(正殿)404

②2号夯土基址(配殿)405

③3号夯土基址406

④4号夯土基址406

⑤附属建筑406

2)未央宫第三号建筑遗址406

3)未央宫第四号建筑遗址408

4)未央宫第五号建筑遗址411

(3)北宫411

(4)桂宫412

(5)明光宫412

(6)建章宫412

2.洛阳宫殿413

(1)南宫413

(2)北宫413

(3)永安宫414

(二)两汉帝室的离宫苑囿414

1.上林苑415

2.甘泉宫及甘泉苑416

3.宜春下苑418

4.思贤苑418

5.乐游苑418

6.中牟苑418

7.安定呼池苑418

8.黄山苑418

9.长安内外之其他宫苑418

10.三辅畿内之其他宫苑418

(三)两汉封国王侯宫室420

1.鲁恭王灵光殿420

2.中山国王宫室421

3.闽越王宫室421

(四)汉代之地方衙署建筑423

(五)两汉权贵园囿424

(六)其他园林424

三、汉代之祠庙坛台建筑425

(一)汉以前坛庙制度及对汉代之影响425

(二)汉初的祭祀活动426

(三)成帝及以后对郊天制度的改革427

(四)两汉帝室的社稷、宗庙制度428

(五)汉代帝室的明堂、辟雍429

(六)汉代之灵台432

(七)汉代封国之祠庙坛台433

(八)汉代之地方坛社436

四、陵墓437

(一)汉代墓葬概况437

(二)汉代帝后陵寝439

1.汉代帝后陵寝制度439

(1)西汉帝陵的分布情况439

(2)“昭穆之制”在西汉帝陵中之表现443

(3)西汉帝后陵寝之组成444

(4)陵邑445

2.汉代帝后陵寝实例445

(1)高祖长陵445

(2)宣帝杜陵446

1)宣帝陵园446

2)王皇后陵园447

3)宣帝寝园447

4)王皇后寝园448

5)杜陵陪葬墓448

(3)其他陵寝448

(三)汉代王侯及贵胄墓葬448

1.概况448

2.实例449

(1)土圹木椁墓450

1)湖南长沙市马王堆西汉一号墓450

2)陕西咸阳市杨家湾西汉四号、五号墓451

3)湖南长沙市象鼻嘴西汉一号墓452

(2)崖洞墓453

1)江苏徐州市北洞山西汉崖墓453

2)江苏铜山县龟山二号西汉崖墓454

3)河北满城西汉一号、二号崖墓455

4)山东曲阜县九龙山西汉崖墓456

(3)小砖券室墓457

1)河北定县北庄东汉早期砖券墓457

2)河北望都县二号东汉墓458

3)河南密县打虎亭东汉一号画像石墓459

4)东汉洛阳故城西郊贵胄墓园遗址460

(4)石墓465

1)广州市象岗南越王赵昧墓465

2)山东济宁县东汉石室墓465

(四)汉代一般墓葬466

1.土圹木椁墓466

2.崖洞墓468

(1)江苏铜山县龟山西汉崖墓468

(2)山东昌乐县东圈西汉崖洞墓(M1)469

(3)四川汉代崖墓469

3.石墓471

(1)河南唐河县南关外针织厂东汉石墓471

(2)山东沂南县东汉晚期画像石墓473

4.空心砖墓473

5.小砖券室墓474

(五)汉代一般墓葬之地面设施477

1.墓阙477

(1)山东平邑县皇圣卿阙、功曹阙478

(2)四川渠县冯焕阙479

(3)四川忠县无名阙480

(4)四川雅安县高颐阙480

2.墓道482

3.神道柱482

4.石象生482

5.祭堂483

6.墓垣485

7.墓碑、墓记485

(六)汉代墓葬之棺具486

五、居住建筑486

(一)汉代居住建筑概况486

(二)汉代居住建筑实例490

(三)汉代居住建筑的单体建筑492

1.门屋492

2.厅堂493

3.楼屋493

4.塔楼494

5.廊庑495

6.阁道495

7.其他建筑495

六、宗教建筑497

(一)汉代宗教建筑概况497

(二)汉代佛教活动残迹497

七、长城499

(一)汉代长城建设概况499

1.西汉高祖至文帝时期499

2.西汉武帝时期499

3.东汉初期500

(二)汉代长城之建筑501

1.边城501

(1)平面方形或长方形501

(2)平面“回”字形501

(3)平面规整,内城非对称布置502

(4)平面不规整形502

(5)平面呈复杂形状502

2.关隘503

3.鄣505

4.烽燧506

(三)汉代长城之构筑507

八、其他建、构筑物508

(一)阙508

(二)桥梁510

(三)栈道513

(四)矿井516

(五)水井518

(六)仓廪519

(七)陶窑525

(八)炉灶529

九、建筑技术532

(一)大木532

1.汉代大木结构概况532

2.汉代建筑中之斗栱533

3.汉代之屋面形式536

4.汉代木椁墓中反映之大木结构536

(二)小木536

(三)石作539

1.石建筑多采仿木构形式539

2.汉代石刻艺术的几种形式539

(四)瓦作541

1.小砖541

2.铺地砖543

3.空心砖543

4.陶瓦545

(五)金属建筑构件及装饰件546

十、建筑艺术及造型547

(一)建筑本身之造型艺术547

1.地面547

2.台基547

3.墙壁548

4.楹柱548

5.屋架549

6.天花藻井549

7.门窗549

8.帘幔549

9.壁画549

(二)立体雕塑造像551

1.石刻造像551

2.木雕造像552

3.铜铸造像552

4.陶塑造像552

(三)家具552

1.床553

2.榻554

3.案555

4.几556

5.桌556

6.俎556

7.屏557

8.柜557

9.灯具557

10.帷帐559

11.架561

12.其他器物561

第三节 汉代建筑的成就与影响561

一、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帝都新格局562

二、宫殿的多功能趋向及大量离宫的兴建564

三、宫殿主体建筑组合形式的改变564

四、祭祀建筑的发展与定制564

五、帝后陵寝新形制的完善,一般墓葬结构与形式的多样化564

六、奠定我国传统民居的基本类型与形式565

七、佛教传入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建筑都带来深远影响565

八、大木结构基本定型,并出现高层木梁柱建筑,表明结构上质的飞跃565

九、对陶质建材结构与形式的改良与探索,推动了建筑的进一步发展566

十、建筑装饰题材与形式的“百花齐放”,不断提高了建筑的艺术水平,也反映了当时建筑创作思想的活跃567

十一、若干社会传统及思想意识在汉代建筑中得到充分反映,并成为日后不移的建筑法则567

附录 中国古代建筑大事年表(原始社会——东汉)571

插图目录59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