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SPSS for Windows从入门到精通 统计分析软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SPSS for Windows从入门到精通 统计分析软件](https://www.shukui.net/cover/42/31188298.jpg)
- 卢纹岱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7505339788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590页
- 文件大小:128MB
- 文件页数:60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SPSS for Windows从入门到精通 统计分析软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SPSS for Windows基本概念与基本操作1
目录1
第一章 SPSS for Windows概述3
1.1 SPSS for Windows的特点3
1.2 SPSS for Windows对环境的要求3
1.2.1 对硬件环境的要求3
1.2.2 对软件环境的要求4
1.3 SPSS for Windows的启动与退出4
1.4 软件安装方法5
第二章 系统运行管理方式8
2.1 系统运行方式8
2.1.1 完全窗口菜单运行管理方式8
2.2.1 数据编辑窗口(Newdata)9
2.2.2 输出窗口(Outputl)9
2.1.2 程序运行管理方式9
2.2 窗口及其功能9
2.1.2 混合运行管理方式9
2.2.3 语句窗口(Syntax)11
2.2.4 统计图表转盘窗口(Chart Carousel)12
2.2.5 统计图形编辑窗口(Chart)13
2.2.6 帮助窗口(Help)14
2.3 对话框及其使用方法14
2.4 系统参数设置17
2.4.1 设置运行记录的文件与写入方式18
2.4.4 设置显示变量表的顺序19
2.4.5 新变量的显示格式19
2.4.2 设定内存工作区19
2.4.3 转换与合并生效时间选择19
2.4.6 语句窗的初始显示形式设置20
2.4.7 统计图输出参数设定20
2.4.8 数值型变量自定义格式的设置21
2.4.9 设置输出窗状态22
2.5 Windows菜单项的功能与屏幕画面状态设置23
第三章 SPSS入门——数据统计处理实例25
3.1 建立数据文件25
3.1.1 制定数据文件结构25
3.1.2 录入数据26
3.1.3 编辑数据文件26
3.2.1 数据处理前的准备工作27
3.2.2 统计处理27
3.2 数据的统计处理27
3.3 结果输出28
3.4 保存文件28
第四章 数据文件的建立与编辑30
4.1 数据编辑器与数据文件30
4.1.1 数据编辑器30
4.1.2 数据文件31
4.2 常量、变量、观测量、操作符和表达式31
4.2.1 常量与变量31
4.2.2 操作符与表达式35
4.2.3 定义一个变量36
4.2.4 变量模板的应用、定义与修改42
4.2.5 概率事件(观测量)43
4.3 数据的录入44
4.3.1 数据录入方法44
4.3.2 输入带有值标号的数据45
4.3.3 文件信息(File Info)46
4.4 编辑数据文件47
4.4.1 在单元格中编辑数据47
4.4.2 变量的插入与删除48
4.4.3 观测量的插入与删除49
4.4.4 数据的剪切、复制与粘贴49
4.4.5 在一个区域中修改数据50
4.4.6 恢复删除或修改前的数据51
4.5 根据已存在的变量建立新变量51
4.5.1 SPSS函数51
4.5.2 建立新变量55
4.6 数据文件操作58
4.6.1 打开与保存数据文件58
4.6.2 清数据窗62
4.6.3 从ASCII码数据文件读入数据63
第五章 为分析作好准备65
5.1 进一步整理数据文件65
5.1.1 观测量的排序65
5.1.2 给变量值排序66
5.1.3 数据文件的转置69
5.1.4 数据文件的拆分与合并70
5.2 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76
5.2.1 汇总的概念76
5.2.2 进行分类汇总的方法77
5.3 对观测量进行加权处理79
5.4 选择与分析数据80
5.4.1 选择观测量80
5.4.2 定义变量集与使用变量集83
5.5.2 字体与字形选择85
5.5 其他准备工作85
5.5.1 查看有关的命令语句85
5.5.3 打印输出页标题86
第六章 文件操作与文本文件编辑87
6.1 新文本文件的建立、打开、保存与关闭87
6.1.1 新文件的建立87
6.1.2 打开已经存在的文本文件87
6.1.3 保存文本文件88
6.1.4 关闭文件89
6.2 文本文件的编辑89
6.2.1 文本内容的移动、拷贝与删除89
6.2.2 在窗口文件中指定内容的查询与替换90
6.3 文件之间的操作92
6.3.1 数据文件之间的操作92
6.2.3 文本中的小数位处理92
6.3.2 图形文件之间的操作93
6.4 文件的打印94
6.4.1 打印前的准备工作94
6.4.2 打印文件96
第七章 帮助Help98
7.1 帮助菜单中某一菜单项的具体使用方法98
7.2 帮助信息窗口中各菜单项所包含的具体内容99
7.2.1 文件(File)99
7.2.2 编辑(Edit)101
7.2.3 书签(Bookmark)102
7.2.4 帮助(Help)103
7.3 帮助信息窗口图标按钮功能介绍104
8.2.1 Summarize包含的分析功能109
8.2 SPSS for Windows数值分析过程109
第二篇 统计分析109
8.1 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功能概述109
第八章 统计分析概述109
8.2.2 Compare Means包含的分析功能110
8.2.3 AVONA Models包含的分析功能111
8.2.4 Correlate包含的功能112
8.2.5 Regression包含的功能113
8.2.6 Loglinear菜单项包括的功能114
8.2.7 Classify包括的功能115
8.2.8 Data Reduction包含的功能116
8.2.9 Conjoint包含的功能116
8.2.10 Scale包含的功能116
8.2.11 Nonparametric Tests包含的功能117
8.2.12 Time Series包含的功能118
8.2.13 Survival包含的功能119
8.2.14 Multiple Response包含的功能120
第九章 基本统计分析121
9.1 Summarize与单变量的基本统计分析121
9.2 一维频数分布(Frequencies)121
9.3 求描述统计量的过程(Descriptives)126
9.4 考察数据的过程(Explore)128
9.4.1 考察数据128
9.4.2 考察数据的过程129
9.5 多维频数分布分析Crosstabs133
9.6 List Cases对观测量列表139
9.6.1 报告结果141
9.6.2 如何获得行形式输出报告(Report Summaries in Rows)146
9.6.3 如何获得列形式输出报告(Report Summaries in Columns)151
第十章 相关分析155
10.1 相关分析的概念与相关分析过程155
10.1.1 相关分析的概念155
10.1.2 相关分析的SPSS过程155
10.2 两个变量的相关分析156
10.2.1 使用系统默认设置进行相关分析156
10.2.2 二元变量相关分析的选择项158
10.2.3 二元变量相关分析实例159
10.2.4 二元变量相关分析的过程语句169
10.3 偏相关分析172
10.3.1 偏相关分析的概念172
10.3.2 使用系统默认值进行偏相关分析173
10.3.3 偏相关分析的选择项174
10.3.4 偏相关应用实例175
10.3.5 偏相关分析的过程语句180
10.4 距离分析181
10.4.1 距离分析的概念181
10.4.2 使用系统默认值进行观测量间不相似性分析181
10.4.3 距离分析过程的选择项183
第十一章 均值比较与检验189
11.1 均值比较与均值比较的检验过程189
11.1.1 均值比较的概念189
11.1.2 进行均值比较及检验的过程189
11.2 MEANS过程190
11.2.1 使用MEANS过程的系统默认选择项190
11.2.2 MEANS过程的选择项195
11.2.3 MEANS过程语句198
11.3 独立样本的T检验199
11.3.1 使用系统默认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200
11.3.2 独立样本T检验的选择项203
11.3.3 独立样本的T检验的过程语句205
11.4 配对样本T检验206
11.4.1 配对样本T检验的概念206
11.4.2 使用系统默认值的配对样本T检验207
11.4.3 配对样本T检验过程的选择项及实例209
11.4.4 配对样本T检验的过程语句212
第十二章 方差分析214
12.1 方差分析概念与方差分析过程214
12.1.1 方差分析的概念214
12.1.2 方差分析中的术语214
12.1.3 方差分析过程216
12.2.1 使用系统默认值进行一维方差分析217
12.2 单因素方差分析217
12.2.2 单因素方差分析的选择项220
12.2.3 使用选择项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实例223
12.2.4 One-Way ANOVA过程命令语句232
12.3 简单方差分析过程ANOVA233
12.3.1 使用系统默认值进行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233
12.3.2 ANOVA过程的选择项237
12.3.3 析因实验方差分析实例238
12.3.4 协方差分析实例245
12.3.5 ANOVA过程语句249
12.4 多元方差分析过程MANOVA250
12.4.1 通用多元方差分析General Factorial251
12.4.1.1 通用多元方差分析的菜单和选择项251
12.4.1.2 通用多元方差分析实例259
12.4.2 多因变量线性模型的方差分析272
12.4.2.1 多因变量线性模型方差分析的菜单与选择项272
12.4.2.2 多因变量线性模型方差分析实例277
12.4.3 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Repeated Measures290
12.4.3.1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设计文件结构291
12.4.3.2 组内因素的指定与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选择项292
12.4.3.3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实例299
12.4.4 多元方差分析过程的命令语句305
12.4.4.1 多元方差分析过程的命令语句305
12.4.4.2 常用子命令307
12.4.4.3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程序语句举例314
第十三章 回归分析318
13.1 线性回归(Iiner)318
13.2 曲线估计(Curve Estimation)330
13.3 逻辑分析(logistic)335
13.4 概率分析(Probit)339
13.5 权重估计(Weight Estimation)345
13.6 最小二乘法(2-stageLeast Square)349
13.7 非线性回归(Nonliner)351
第十四章 聚类与判别358
14.1 聚类、判别分析及其分析过程358
14.1.1 聚类分析358
14.1.2 判别分析358
14.1.3 Classify的功能359
14.2 快速样本聚类过程(Quick Cluster)359
14.2.1 快速聚类的基本概念359
14.2.2 使用系统默认值进行快速聚类360
14.2.3 快速聚类分析的选择项及实例分析362
14.2.4 Quick Cluster命令语句368
14.3 分层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371
14.3.1 分层聚类的概念与Cluster过程371
14.3.2 选择项含义与分层聚类的步骤372
14.3.3 用Cluster过程进行观测量聚类的实例379
14.3.3.1 基本使用系统默认值进行观测量聚类379
14.3.3.2 使用更丰富的选择项进行观测量聚类382
14.3.4 用CLUSTER过程进行变量聚类393
14.3.4.1 关于变量聚类393
14.3.4.2 变量聚类实例393
14.3.5 与分层聚类分析有关的命令语句398
14.3.5.1 PROXIMITIES过程语句398
14.3.5.2 CLUSTER过程的命令语句400
14.4.1 判别分析的概念与判别分析过程403
14.4 判别分析403
14.4.2 判别分析的步骤及Discriminent过程的选择项405
14.4.3 判别分析实例410
14.4.3.1 使用系统默认值的判别分析410
14.4.3.2 使用选择项的判别分析过程实例416
14.4.4 逐步判别分析425
14.4.4.1 逐步判别分析与方法和判据的选择425
14.4.4.2 逐步判别分析实例427
14.4.5 与判别分析有关的命令语句439
第十五章 因子分析444
15.1 因子分析与因子分析过程444
15.1.1 因子分析的概念444
15.2.1 使用系统默认值进行最简单的因子分析445
15.2 因子分析Factor445
15.1.2 因子分析过程445
15.2.2 FACTOR过程的选择项449
15.2.3 因子分析实例453
15.3 FACTOR过程的命令语句463
15.3.1 FACTOR过程命令463
15.3.2 FACTOR过程子命令464
第十六章 非参数检验468
16.1 卡方检验469
16.1.1 卡方检验的基本概念469
16.1.2 进行卡方检验的基本步骤469
16.1.3 实例运行470
16.2.1 二项分布检验的基本概念473
16.2.2 进行二项分布检验的基本步骤473
16.2 二项分布检验473
16.2.3 实例运行474
16.3 游程检验475
16.3.1 游程检验的基本概念475
16.3.2 进行游程检验的基本步骤475
16.3.3 实例运行476
16.4 一个样本柯尔莫哥洛夫-斯米诺夫检验477
16.4.1 一个样本柯尔477
16.4.2 进行柯尔莫洛夫-斯米诺夫检验的基本步骤477
16.4.3 实例运行479
16.5 两个独立样本检验479
16.5.1 两个独立样本检验的用途479
16.5.2 进行两个独立样本检验的基本步骤479
16.5.3 实例运行481
16.6.2 进行多个独立样本检验的基本步骤483
16.6 多个独立样本检验483
16.6.1 多个独立样本检验的用途483
16.6.3 实例运行484
16.7 两个相关样本检验485
16.7.1 两个相关样本检验的用途485
16.7.2 进行两个相关样本检验的基本步骤485
16.7.3 实例运行486
16.8 多个独立样本检验487
16.8.1 多个独立样本检验的用途487
16.8.2 进行多个独立样本检验的基本步骤487
16.8.3 实例运行488
第十七章 统计图形的生成与编辑490
17.1 图形与数据文件结构490
17.2.1 条形图类型选择491
17.2 条形图(BarChares)491
17.2.2 各种条形图参数选择与图形生成493
17.2.2.1 观测量分类模式简单条形图参数定义方法(Simple bar:Summaries of groups of cases)493
17.2.2.2 变量模式简单条形图参数定义方法(Simple Bar:Summaries of Separate Variables)496
17.2.2.3 观测值模式简单条形图参数定义方法(Simple Bar:Variables of Individual Cases)497
17.2.2.4 观测量分类模式分组条形图参数定义方法(Clustered Bar:Summaries for Groups of Cases)498
17.2.2.5 变量模式分组条形图参数定义方法(Clustered Bar:Summaries of Separate Variables)498
17.2.2.6 观测值模式分组条形图参数定义方法(Clustered Bar:Variables of Individual Cases)501
17.2.2.7 观测量分类模式分段条形图参数定义方法(Stacked Bar:Summaries for Groups of Cases)501
17.2.2.8 变量分段条形图参数定义方法(Stacked Bar:Summaries of Separate Variables)502
17.2.2.9 观测值模式分段条形图参数定义方法(Stacked Bar:Variables of Individual Cases)502
17.3 线图(LineCharts)502
17.3.2.2 变量模式单线图参数定义方法(Simple Line:Summaries of Separate Variables)503
17.3.2.1 观测量分类模式单线图参数定义方法(Simple Line:Summaries for Groups of Cases)503
17.3.2 各种线图参数选择与图形生成503
17.3.1 线图类型选择503
17.3.2.3 观测值模式单线图参数定义方法(Simple Line:Variables of Individual Cases)504
17.3.2.4 观测量分类模式多线图参数定义方法(Multiple Line:Summaries for Groups of Cases)504
17.3.2.5 变量模式多线图参数定义方法(Multiple Line:Summaries of Separate Variables)504
17.3.2.6 观测值模式多线图参数定义方法(Multiple Line:Variables of Individual Cases)504
17.3.2.7 观测量分类模式垂线图参数定义方法(Drop-line:Summaries for Groups of Cases)505
17.3.2.8 变量模式垂线图参数定义方法(Drop-line:Summaries of Separate Variables)506
17.3.2.9 观测值描述垂线图参数定义方法(Drop-line:Variables of Individual Cases)506
17.4 面积图(AreceCharts)507
17.4.1 面积图类型选择507
17.4.2.1 观测量分类模式简单面积图参数定义方法(Simple Area:Summaries for Gruops of Cases508
17.4.2.2 变量模式简单面积图参数定义方法(Simple Area:Summaries of Separate Variables)508
17.4.2 各种面积图参数选择与图形生成508
17.4.2.3 观测值模式简单面积图参数定义方法(Simple Area:Variables of Individual Cases)509
17.4.2.4 观测量分类模式堆栈面积图参数定义方法(Stacked Area:Summaries for Gruops of Cases)509
17.4.2.5 变量模式堆栈面积图参数定义方法(Stacked Area:Summaries of Separate Variables)509
17.4.2.6 观测值模式堆栈面积图参数定义方法(Stacked Area:Variables of Individual Cases)510
17.5 圆图(Piecharts)510
17.5.1 圆图类型选择510
17.5.2 各种圆图参数选择与图形生成511
17.5.2.1 观测量分类模式圆图参数定义方法(Summaries for Groups of Cases)511
17.5.2.2 变量描述圆图参数定义方法(Summaries of Separate Variables)511
17.5.2.3 观测值模式圆图参数定义方法(Variables of Individual Cases)511
17.6 高低图(High-lou Charts)512
17.6.1 高低图类型选择512
17.6.2.1 观测量分类描述简单高低收盘图参数定义方法(Simple High-Low-Close:Summaries for Groups of Cases)514
17.6.2.2 变量模式简单高低收盘图参数定义方法(Simple High-Low-Close:Summaries of Separate Variables)514
17.6.2 各种高低图参数选择与图形生成514
17.6.2.3 观测值模式简单高低收盘图参数定义方法(Simple High-Low-Close:Variables of Individual Cases)515
17.6.2.4 观测量分类模式简单极差图参数定义方法(Simple Range Bar:Summaries for Groups of Cases)515
17.6.2.5 变量模式简单极差图参数定义方法(Simple Range Bar:Summaries of Separate Variables)516
17.6.2.6 观测值模式简单极差图参数定义方法(Simple Range Bar:Variables of Individual Cases)516
17.6.2.7 观测量分类模式分组高低收盘图参数定义方法(Clustered High-Low-Close:Summaries for Groups of Cases)516
17.6.2.8 变量模式分组高低收盘图参数定义方法(Clustered High-Low-Close:Summaries of Separate Variables)517
17.6.2.9 观测值模式分组高低收盘图参数定义方法(Clustered High-Low-Close:Variables of Individual Cases)518
17.6.2.10 观测量分类模式分组极差图参数定义方法(Clustered Range Bar:Summaries for Groups of Cases)518
17.6.2.11 变量模式分组极差图参数定义方法(Clustered Range Bar:Summaries of Separate Variables)518
17.6.2.12 观测量值分类分组极差图参数定义方法(Clustered Range Bar:Variables of Individual Cases)519
17.6.2.13 观测量分类模式距限图参数定义方法(Difference Line:Summaries for Groups of Cases)519
17.6.2.14 变量模式距限图参数定义方法(Difference Line:Summaries of Separate Variables)519
17.6.2.15 观测值距限图参数定义方法(Difference Line:Variables of Individual Cases)520
17.7 帕累托图(Pareto Charts)521
17.7.1 帕累托图类型选择522
17.7.2 各种帕累托图参数选择与图形生成522
17.7.2.1 观测量分类数目或数值模式累加简单帕累托图参数定义方法(Simple Pareto:Counts or Sums for Groups of Cases)522
17.7.2.2 变量累加模式简单帕累托图参数定义方法(Simple Pareto:Sums of Separate Variables)523
17.7.2.3 观测值模式简单帕累托图参数定义方法(Simple Pareto:Variables of Individual Cases)523
17.7.2.4 观测量数目或数值累加模式堆栈帕累托图参数定义方法(Stacked Pareto:Counts or Sums for Groups of Cases)524
17.7.2.5 变量累加模式堆栈帕累托图参数定义方法(Stacked Pareto:Sums of Separate Variables)525
17.7.2.6 观测值模式堆栈帕累托图参数定义方法(Stacked Pareto:Variables of Individual Cases)525
17.8 控制图(Control Charts)525
17.8.1 控制图类型选择526
17.8.2 各种控制图参数选择与图形生成527
17.8.2.1 同类观测值排列于同一变量的平均值、极差、标准差控制图(X-Bar,R,s charts with cases as units)527
17.8.2.2 同类观测值排列于同一变量的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Individuals,Moving with cases as units)528
17.8.2.3 同类观测值排列于同一变量的不合格品率、不合格品数控制图(p,np:cases as units)529
17.8.2.4 同类观测值排列于同一变量的缺陷数,单位缺陷数控制图(c,u:cases as units)530
17.8.2.5 各观测量排列于不同变量的平均值、极差、标准差控制图(X-Bar,R,s:Cases Are Subgroups)530
17.8.2.6 各观测量排列于不同变量的不合格品率,不合格品数控制图(p,np:Cases Are Subgroups)531
17.8.2.7 各观测值排列于不同变量的缺陷数,单位缺陷数控制图(c,u:Cases Are Subgroups)531
17.9 箱图(Boxplots)532
17.9.1 箱图类型选择532
17.9.2 各种箱图参数选择与箱图生成533
17.9.2.1 观测量分类模式简单箱图参数定义方法(Simple Boxplot:Summaries for groups of cases)533
17.9.2.2 变量模式简单箱图参数定义方法(Simple Boxplot:Summaries of separate variables)534
17.9.2.3 观测量分类模式分组箱图参数定义方法(Clustered Boxplot:Summaries for groups of cases)534
17.9.2.4 变量模式分组箱图参数定义方法(Clustered Boxplot:Summaries of separate variables)534
17.10.1 误差条图类型选择535
17.10 误差条图(Frror Bar Charts)535
17.10.2 各种误差条图参数选择与图形生成536
17.10.2.1 观测量分类模式简单误差条图参数定义方法(Simple Error Bar:Summaries for groups of cases)536
17.10.2.2 变量模式简单误差条图参数定义方法(Simple Error Bar:Summaries of separate variables)536
17.10.2.3 观测量分类模式分组误差条图参数定义方法(Clustered Error Bar:Summaries for groups of cases)537
17.10.2.4 变量模式分组误差条图参数定义方法(Clustered Error Bar:Summaries of separate variables)537
17.11 散点图(Scatterplots)538
17.11.1 散点图图式类型538
17.11.2 各种散点图参数选择与图形生成539
17.11.2.1 简单散点图参数定义方法(Simple Scatterplot)539
17.11.2.2 重叠散点图参数定义方法(Overlay Scatterplot)539
17.11.2.3 矩阵散点图参数定义方法(Scatterplot Matrix)540
17.11.2.4 三维散点图参数定义方法(3-D Scatterplot)541
17.12 直方图(Histogram)541
17.13.1 P-P正态概率图参数选择与图形生成542
17.13 P-P正态概率图(P-P Normal Probability Plots)542
17.12.1 直方图参数选择与图形生成542
17.14 Q-Q正态概率图(Q-Q Normal Probability Plot)544
17.14.1 Q-Q正态概率图参数选择与图形生成544
17.15 序列图(Sequence Charts)544
17.15.1 各种序列图参数选择与图形生成545
17.16 时间序列图(Time Series)548
17.16.1 自相关图和偏自相关图参数选择与图形生成548
17.16.2 互相关图参数选择与图形生成549
17.17 图形转盘窗口(Chart Carsouel)550
17.17.1 图形转盘窗口菜单550
17.17.1.1 文件菜单(File)550
17.18.1 定义552
17.18 图形编辑窗口(Chart)552
17.17.2 图形转盘窗口图标552
17.17.1.2 图形转盘菜单(Carousel)552
17.18.2 图形转换菜单(Gallery)553
17.18.2.1 转换图形的几点说明553
17.18.2.2 条形图、线图、面积图图形转换(Bar Line Area Charts)554
17.18.2.3 组合图图形转换(Mixed Charts)555
17.18.2.4 圆图图形转换(Pie Charts)555
17.18.2.5 高低图图形转换(High-low Charts)555
17.18.2.6 散点图图形转换(Scatterplots)556
17.18.2.7 直方图图形转换(Histogrms)556
17.18.3 图形要素菜单(Chart)556
17.18.3.1 要素选择(Options)556
17.18.3.2 坐标轴(Axis)563
17.18.3.3 条间距(Bar Spacing)569
17.18.3.6 图例(Legends)570
17.18.3.5 脚注(Footnotes)570
17.18.3.4 图题(Title)570
17.18.3.7 图列注释(Annotation)571
17.18.3.8 参照线(Reference Lines)571
17.18.3.9 内框Inner Frames)572
17.18.3.10 外框(Outer Frames)572
17.18.3.11 更新画面(Refresh)572
17.18.4 图列(Series)572
17.18.4.1 有关图形选择项的几个问题572
17.18.4.2 展示图列(Displayed)573
17.18.4.3 转置数据(Transpose Data)576
17.18.4.4 系统菜单(System menu)577
17.18.5 图形属性(Attributes)577
17.18.5.1 填充方式(Fill Pattern)577
17.18.5.2 图形颜色(Colour)578
17.18.5.3 标记符号(Marker)579
17.18.5.4 图线样式(Line Style)579
17.18.5.5 条图样式(Bar Style)579
17.18.5.6 条图标签样式(Bar Label Style)580
17.18.5.7 连线插入(Interpolation)580
17.18.5.8 字体字号(Text)582
17.18.5.9 立体图形旋转(3-D Rotation)582
17.18.5.10 坐标轴交换(Swap)582
17.18.5.11 分离圆图(Explode Slice)583
17.18.5.12 分断线图中缺失值(Break Line at Missing)583
17.18.5.13 旋转模式(Spin Mode)583
17.18.6 图形编辑窗口图标584
附录585
参考文献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