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伺服系统原理与设计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伺服系统原理与设计](https://www.shukui.net/cover/53/31152658.jpg)
- 胡祐德,曾乐生等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137166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351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361页
- 主题词:伺服系统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伺服系统原理与设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第一章概 论1
1-1发展简况1
1-2伺服系统的组成及其基本特征2
第二章伺服系统的测速与测角(位移)7
2-1概述7
2-2角速度的检测7
1.测速发电机8
2.测速电桥10
3.光电测速盘12
4.速率陀螺13
2-3用典型元件测角(位移)15
1.电位计15
2.差动变压器和微同步器16
3.自整角机与旋转变压器19
4.感应同步器20
5.三自由度陀螺21
2-4双通道测角线路22
1.圆锥扫描25
2-5扫描测量25
2.扇形扫描29
2-6脉冲比较测角(位移)32
习题34
第三章伺服系统的信号转换电路35
3-1伺服系统中常见的信号转换电路的类型35
3-2相敏整流线路36
1.开关式相敏整流线路36
2.差动式相敏解调线路41
3.用模拟乘法器作相敏解调42
4.采样保持式相敏整流线路43
3-3振幅调制线路44
1.开关式振幅调制线路44
2.差动式振幅调制线路46
3.模拟乘法器作振幅调制器47
3-4相位调制线路47
3-5脉冲宽度调制(PWM)线路47
3-6电压—频率转换(V/F)线路50
3-7频率—电压转换(F/V)线路52
习题56
第四章伺服系统的特性及提高系统品质的方法57
4-1系统品质与系统特性57
1.系统特性与稳态精度的关系58
2.系统特性与其过渡过程品质的关系60
4-2串联补偿63
1.串联补偿的作用63
2.常用串联补偿电路64
1.用负反馈补偿重新配置极点73
4-3负反馈补偿73
2.负反馈补偿可以抑制干扰74
3.负反馈补偿可以降低系统对自身特性和参数变化的灵敏度75
4-4前馈补偿——复合控制系统86
1.复合控制与扰动补偿86
2.不变性原理89
3.复合控制双传动系统91
4.模型跟踪控制系统92
4-5顺馈补偿93
1.反馈联接95
4-6选择性反馈或顺馈补偿95
2.选择性顺馈联接98
3.中间联接99
4-7正反馈的应用99
4-8非线性补偿100
1.采用非线性速度阻尼的系统100
2.采用非线性积分器103
3.采用双模或多模控制技术104
习题105
5-1设计概述108
第五章 系统的稳态设计108
5-2负载的分析计算111
1.几种典型负载111
2.负载的折算113
3.负载的综合计算116
5-3执行元件的选择122
1.单轴传动的电机选择122
2.一般高速执行电机的选择127
5-4检测装置、信号转换线路、放大装置及电源线路等的设计与选择135
1.检测装置的选择与设计136
2.信号选择电路的设计141
4.电源设备等装置的设计144
5-5利用铭牌数据和经验公式推导系统的传递函数145
1.直流随动系统的传递函数推导举例145
3.放大装置的设计147
2.用两相异步电机的交流随动系统的传递函数推导149
3.直流调速系统传递函数推导152
习题154
6-1 引言155
第六章设计补偿装置的对数频率法155
6-2希望特性的绘制156
6-3补偿装置的设计163
1.串联补偿装置的设计163
2.负反馈补偿的设计165
6-4考虑降低灵度的设计169
1.系统灵敏度函数的频域表示170
2.按灵敏度要求设计补偿装置172
3.多反馈回路的设计173
1.前馈补偿的设计177
6-5前馈补偿和负载扰动补偿的设计177
2.负载扰动补偿179
6-6利用描述函数设计某些非线性系统182
习题186
第七章交流载频系统的设计188
7-1交流载频系统概述188
7-2零相角条件与等效传递函数190
1.零相角条件的表达式191
2.等效传递函数193
1.“谐振”补偿电路的设计计算197
7-3交流补偿装置的设计197
2.“开关”补偿电路的设计计算214
3.交流反馈补偿电路简介220
习题222
第八章最优传递函数设计方法223
8-1引言223
8-2最优传递函数224
1.目标函数为J1时的最优传递函数224
2.ITAE最优传递函数232
1.全状态反馈的设计235
8-3状态反馈的设计235
2.Ⅱ型系统的设计问题239
3.部分状态反馈的设计243
8-4输出反馈补偿设计及其它249
习题254
第九章伺服系统中几个问题的分析255
9-1干摩擦造成的低速不平滑及其改善255
1.干摩擦对伺服系统运动过程的影响255
2.减小“跳动”的办法260
3.用PWM放大器的动力润滑作用263
2.机械谐振的影响268
9-2机械谐振的影响及其补偿268
1.问题的提出268
3.消除或减小机械谐振的措施274
4.克服机械谐振的状态反馈设计278
9-3传动间隙的影响及其补偿290
1.机械传动的间隙290
2.传动间隙的影响291
3.伺服系统中的电消隙传动294
1.滑模控制的基本概念300
第十章复杂伺服系统300
10-1滑模控制系统300
2.滑模控制系统的一般原理302
3.单变量滑模控制系统设计307
4.可变切换线的滑模控制直流伺服系统311
10-2多变量解耦控制系统318
1.耦合程度的度量——相对增益318
2.减少与解除耦合的途径323
3.解耦控制原理324
4.多变量解耦控制的综合方法327
5.非完全解耦系统330
6.状态反馈解耦332
10-3重复控制理论及其应用337
1.重复控制原理337
2.重复控制系统的稳定性343
3.重复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345
附录常用Laplace变换表348
主要参考文献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