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广播评论 功能、选题与语言艺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广播评论 功能、选题与语言艺术](https://www.shukui.net/cover/34/31140752.jpg)
- 仲富兰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7309019474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447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6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广播评论 功能、选题与语言艺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 现代广播与新闻评论1
1·1 广播与现代文明1
无线电广播的兴起背景1
广播的使命:传播文明3
新闻舆论是广播首要的和基本的职能7
1·2 信息含量与思想含量8
真实是广播新闻的生命8
一种有目的的新闻活动11
1·3 广播评论的三大基本问题13
“一身兼二任”13
党性与人民性16
舆论监督中的方法与效果18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20
1·4 处于竞争态势下的广播评论22
广播要自己走路22
深度报道的崛起23
要有大家巨匠意识25
二 广播评论的功能定位29
2·1 高扬民族精神33
民族振兴高昂激越的篇章33
滴水穿石,讴歌真善美35
2·2 关注社会热点37
引人瞩目的文化风景线37
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标准39
开掘感和新鲜感40
2·3 传播代表舆论42
意识传播的起点42
舆论的一般流程44
代表舆论与“讲政治”47
2·4 引导舆论监督51
强化正确舆论51
一种社会约束机制52
三 广播评论的内涵与外延57
3·1 广播评论的本质特点59
鲜明的政治倾向性59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62
3·2 刻意求新的客观要求63
求新问题尤为突出63
新闻性的诸种特征65
新鲜空气清新风68
3·3 群众性的双重含义72
与千百万群众血肉相连72
把评论的焦点对准生活74
“万花筒”与“多棱镜”77
3·4 拓展中的体裁意识81
文字评论仍是主体81
种类与规格83
“广播评论性节目”的出现87
“朝新闻的背后走”89
《新闻访谈》给我们的启示91
四 广播评论的选题与立论97
4·1 选题贵在“选择”98
选择的一般意义98
选题的倾向性101
“上面的精神”和“下面的情况”103
4·2 论点贵在“发现”107
“慧眼识珠”107
新闻发现面面观110
善于捕捉“新闻眼”113
4·3 立论三要素:实、新、准116
着眼实际,求真务实119
新颖脱俗,需有特色122
反映现实,准确无误129
4·4 提炼的四种方法135
立论的过程通常也是主题的提炼过程135
量体裁衣,切合主题137
一根红线,贯串素材140
联想比较,多向思维144
着眼细微,力求创新148
五 谋篇布局与情理交融155
5·1 “言之有序”的骨架157
“凤头、猪肚、豹尾”157
对结构的基本要求165
让眉目更传神169
5·2 “情理交融”的铺展171
精思慎辨,持之有据171
“让两只翅膀都丰满有力”177
分析好,大有益180
“一粒砂子看世界”184
“语必关情始动人”187
六 述论铺陈与语言技巧191
6·1 “义贵圆通”说论证191
严密的逻辑力量191
常见的论证方法193
虚实结合202
6·2 “说理论述”的文采202
理趣横生205
举重若轻208
亦庄亦谐211
6·3 “语言达意”的技巧216
对语言的基本要求217
广播语言的特殊要求219
写明白话、大实话221
言为心声,为听而写225
“口语化”、“短语化”和群众语言228
形象语言与评论的可听性232
巧妙运用广播音响236
朴素精炼238
“铅华洗净方为美”241
规范广播语言243
七 写作主体的心理准备251
7·1 调查研究与参与意识252
“处处留心皆学问”252
调查研究是基本功257
文风清新缘深入261
敢开“第一腔”266
吃透“两头”:钻研文件和重视听众来信268
天道酬勤,群众为师270
7·2 积累资料,厚积薄发275
日积月累,披沙拣金275
积累“为我所用”的资料279
积累资料的具体方法282
7·3 精心构思,反复修改286
认真构思“打腹稿”286
“磨刀不误砍柴工”289
仔细地列写提纲291
“烂熟于心,一挥而就”294
多加琢磨,细加推敲296
7·4 写作心理与思维素质300
评论作者的心理素质300
积蓄能量*302++动静转换306
克服过重的精神负担307
用平常心态写作309
八 社会效果与评论格调313
8·1广播评论应当顾及社会效果313
评论的“实益性”314
“传播注射”的危害316
走出新闻传播的误导319
社会监督与社会批评322
8·2 在健全法制中完善社会批评322
如何看待“新闻纠纷”324
新闻机构不是裁判者325
尊重被批评者的正当权利328
尊重公民的隐私权329
批评的三原则330
8·3 怎样看待社会问题与消极现象331
历史进步的代价331
社会代价在当今更加突出333
当代人所遇问题的实质335
批评、评论的使命意识337
革除弊端,旗帜鲜明339
8·4 新闻的自重与评论的格调341
新闻的自重*341++忌“拍马溜须”342
忌“小报作风”*344++忌“起哄”345
忌“华而不实”*347++格调不能颓落348
8·5 评论作者应具有的意识350
喉舌意识350
导向意识352
表率意识354
精品意识355
法律意识356
群体意识357
自律意识357
人与传播文化359
九 广播评论与传播文化359
9·1 传播文化的一般概念359
真实而丰富的新闻源361
信息的矢量传播362
关于受众363
“舆论中介”与广播364
9·2 广播评论与文化整合366
历史是一面镜子366
文化价值体现的历史过程369
社会关系的制约与调节372
评论与社会思潮373
社会控制张力376
真实的信息形态378
9·3 舆论传播的形态378
流言的蛊惑形态380
市井的“闲言碎语”383
思辨的理性形态384
9·4 评论与传播文化的特性386
积极入世,直面社会387
崇尚价值的尺度388
反映时代的政治倾向性389
十 呼唤评论作者的人格力量393
把握舆论导向“守土有责”394
10·1 加强政治与大局意识394
有利于促进安定团结396
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398
以韬奋为楷模401
10·2 提高学养,敬业爱岗405
重视知识积累405
提高写作水平408
“做学者型的记者”410
自强不息,学无止境413
10·3 提倡正派的作风和文风414
脚踏实地,勇于创新414
勤思维、广游历、多交际415
端正文风,刻不容缓418
要有“事业心”与“成就感”423
10·4 完善自我,做党与人民忠实的代言人425
要清廉不要拜金425
市场经济与人生新课题426
双重的价值观428
“坚强你自己”429
坚持新闻记者的人格操守431
反对无聊的“笔墨官司”433
把写作视为人生的快乐435
主要参考文献440
跋语:我与广播的情结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