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古人类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古人类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46/31126109.jpg)
- 吴汝康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文物出版社
- ISBN:7501000646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256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26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古人类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1 什么是古人类学1
第一章 绪论1
1.2 为什么要研究古人类学3
1.3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与宗教围绕人类起源问题的斗争5
1.4 化石7
1.5 年代的测定10
1.5.1 绝对年代测定法10
1.5.2 相对年代测定法13
1.6 地质时代的划分18
附表19
表1.1 新生代分期年代表19
1.7 人体骨骼及牙齿的基本知识、常用术语及符号20
图1.1 人体骨骼21
附图21
图1.2 人类头骨22
图1.3 人类上下臼齿咬合面齿尖图24
第二章 分类原理和进化理论25
2.1 生物分类系统和命名法25
2.2 种的概念26
2.3 进化的概念27
2.4 进化的原因28
2.4.1 选择28
2.4.3 迁徙29
2.4.2 突变29
2.4.4 漂变30
2.5 进化的动力31
2.6 进化的形式32
2.6.2 种系进化和分支进化32
2.6.1 缓慢进化和快速进化32
2.6.3 镶嵌进化和缺环33
3.1.1 低等灵长类35
3.1 灵长类的分类35
第三章 灵长类概述35
表3.1 现生灵长类的分类36
图3.1 树?(Tupaia glis)36
图3.2 狐猴(Lemur catta)36
图3.3 瘦猴(Loris tardigradus)37
图3.4 丛婴猴(Galago elegantulus)37
图3.5 眼镜猴(Tarsbius ancanus)38
图3.6 绢毛猴(Callimico goeldii)39
3.1.2 高等灵长类39
图3.7 卷尾猴(Cebus capucinus)39
图3.8 疣猴(Colobus guereza kikuyuensis)40
图3.9 长鼻猴(Nasalis larvatus)40
图3.10 长尾猴(Cercopithecus erythrotis)41
图3.11 白眉长臂猴(Hylobates hoolock)41
图3.12 猩猩(Pongo pygmaeus)42
图3.13 大猩猩(Gorilla gorilla gorilla)42
图3.14 黑猩猩(Pan troglodytes)43
表3.2 三种大猿雌雄两性体重的比例44
3.2.1 对树栖的适应45
3.2 灵长类的特征45
图3.15 现生灵长类头骨的比较46
3.2.2 对不同食物的适应49
3.2.3 智力的增高和对子代抚育期的延长51
图3.16 现生灵长类脑的比较52
表3.3 灵长类的怀孕期、幼年期、成年期和寿命53
3.3.1 灵长类的起源54
3.3 灵长类的进化54
3.3.2 低等灵长类的进化55
3.3.3 高等灵长类的进化57
图3.17 灵长类进化系统示意图58
图3.18 化石灵长类的头骨61
第四章 人类发展的过程63
4.1 人科的特征63
4.2.1 达尔文的理论64
4.2 人科的起源64
4.2.2 肉食的假设65
4.2.3 草原黑猩猩模式的假设66
4.2.4 草食的假设66
图4.1 狮尾猴(A)与狒狒(B)头骨的比较67
5.1.1 印度67
4.2.6 劳动创造人的理论68
4.2.5 小猿的假设68
表4.1 人类发展的阶段69
4.3 人类发展的阶段和认识过程69
表4.2 人类化石最初发现和被承认的年代71
5.1 腊玛古猿化石的发现74
第五章 腊玛古猿74
图5.1 腊玛古猿类化石地点分布图74
图5.2 印度旁遮普腊玛古猿的右上颌骨及其左侧的复原图75
5.1.2 肯尼亚76
图5.3 肯尼亚威克腊玛古猿上下颌骨复原图76
5.1.3 匈牙利77
图5.4 匈牙利鲁达古猿左上颌骨(RUD-12)78
5.1.4 希腊79
5.1.5 土耳其80
图5.5 希腊乌朗诺古猿下颌骨(RPL-55)80
5.1.6 巴基斯坦81
图5.6 土耳其威克腊玛古猿下颌骨81
5.1.7 中国82
图5.7 巴基斯坦西瓦古猿印度种头骨82
图5.8 中国禄丰腊玛古猿和西瓦古猿头骨83
表5.1 各地发现的腊玛古猿类化石及型号84
5.2.1 传统的观点85
5.2 腊玛古猿类的系统地位85
5.2.2 分子人类学的研究87
图5.9 1980年前后的人类谱系图89
5.2.3 1980年佛罗伦萨讨论会89
5.2.4 人类起源研究的新争论92
6.1.1 洛撒甘地点95
6.1 南方古猿的祖先95
第六章 南方古猿95
6.1.3 戈罗拉地点96
6.1.2 卢凯诺地点96
6.2.1 南非96
6.2 南方古猿化石的发现96
图6.1 南方古猿类化石地点分布图97
图6.2 南方古猿汤恩头骨98
6.2.2 东非100
图6.3 东非人头骨(OH5)101
图6.4 莱托里G地点的足印化石102
图6.5 “露西”骨架104
图6.6 南方古猿阿法种男性上颌骨(AL-200)105
6.3 南方古猿的形态特征和行为106
6.2.3 亚洲106
6.4 南方古猿的系统地位和关于“露西”的争论109
6.4.1 关于 露西”步态的争论110
6.4.2 谁是莱托里足印的主人114
6.4.4 关于直立姿势如何形成的问题115
6.4.3 关于 露西 的年代和其他问题115
6.4.5 是一个种还是两个种以及人类进化系统的争论118
图6.7 三种人类进化系统图121
6.5 巨猿123
图6.8 巨猿下颌骨Ⅲ124
第七章 直立人126
7.1 直立人的祖先——能人?126
图7.1 能人头骨(ER-1813)126
7.2 直立人化石的发现128
图7.2 奥杜韦文化的砾石工具128
图7.3 直立人化石地点分布图129
7.2.1 亚洲129
图7.5 爪哇猿人头骨(桑帮甘马切Ⅰ)130
图7.4 爪哇猿人头骨(特里尼尔Ⅰ)130
图7.6 中爪哇和东爪哇人类化石地点分布图134
图7.7 蓝田猿人头骨136
图7.8 北京猿人头骨Ⅲ137
图7.9 北京猿人头骨Ⅴ138
图7.10 北京猿人的石器140
图7.11 和县猿人头骨141
图7.12 肯尼亚直立人头骨(ER-3733)142
7.2.2 非洲142
图7.13 肯尼亚纳里奥科托姆直立人骨架143
图7.14 坦桑尼亚直立人头骨(OH9)144
7.2.3 欧洲145
7.3 直立人的形态特征145
7.4 直立人的文化和生活情况148
图7.15 阿舍利文化的手斧150
7.5 狩猎的发现及其影响152
7.5.1 直立人怎样狩猎152
7.5.2 狩猎对人体的影响153
7.5.3 狩猎对社会行为的影响156
7.6 亚洲直立人的年代问题157
表7.1 北京猿人遗址各层的绝对年代158
7.7 食人之风问题159
7.7.1 现代民族中关于吃人风气的记载160
7.7.2 人类化石研究中关于吃人风气的论述160
7.7.3 吃人风气产生原因和时期的探讨164
8.1 早期智人的概念167
第八章 早期智人167
图8.1 早期智人化石地点分布图167
8.2.1 博多人168
8.2 过渡类型168
图8.2 直立人与早期智人头骨的比较169
8.2.2 佩特拉洛纳人169
图8.3 托塔维尔人头骨(阿拉戈21号)171
8.2.3 托塔维尔人171
8.2.5 金牛山人172
8.2.4 昂栋人172
图8.4 昂栋人头骨(梭罗5号)172
图8.5 斯坦海姆人头骨173
8.3.1 尼人化石的发现及其形态特征173
8.3 尼安德特人概述173
8.3.2 “进步尼人”与“典型尼人”174
表8.1 重要的尼人类型化石175
8.3.3 重要的尼人类型化石175
图8.9 沙尼达尔人头骨177
图8.8 卡夫扎人头骨(6号)177
图8.7 斯虎尔人头骨(4号)177
图8.6 圣沙拜尔人头骨177
8.3.4 尼安德特人的新形象178
8.4 其他地点的早期智人183
8.4.1 布罗肯山人183
图8.10 布罗肯山人头骨183
图8.11 大荔人头骨184
8.4.2 大荔人184
图8.12 马坝人头骨185
8.4.3 马坝人185
8.4.4 许家窑人及其文化185
8.4.5 长阳人186
8.4.6 丁村人及其文化186
图8.13 丁村文化的石器187
8.5 早期智人的文化和生活情况187
图8.14 莫斯特文化的石器188
图9.1 晚期智人化石地点分布图191
第九章 晚期智人191
9.1 晚期智人的概念191
9.2 人种的含义192
9.3 人种的分类193
9.5 欧洲的晚期智人化石194
9.4 四大人种的征特和分布194
图9.2 普雷德莫斯特人头骨(9号)195
图9.3 克罗马农人头骨(1号)195
9.6 晚期智人起源的理论与白种人的起源196
9.7 非洲的晚期智人化石与黑种人的起源200
图9.4 奥莫人头骨(2号)202
9.8 中国的晚期智人化石与黄种人的起源203
9.8.1 中国的晚期智人化石203
图9.5 山顶洞人头骨(101号)204
9.8.2 黄种人的起源205
9.9 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起源206
表9.1 澳大利亚发现的人类化石及较早的人类骨骼207
图9.6 科阿沼泽人头骨(1号)208
9.10 美洲人的起源209
9.11 晚期智人的文化和生活情况211
图9.7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212
第十章 结束语217
附录A 参考文献217
附录B 译名对照表及索引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