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一国两制”与香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施汉荣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ISBN:7218020682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338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355页
- 主题词:一国两制 香港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一国两制”与香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一国两制”的由来、内涵和理念1
第一章 和平统一与“一国两制”3
第一节 和平统一是全民族的强烈愿望4
第二节 实行“一国两制”,才能和平统一10
第二章 “一国两制”的形成和提出15
第一节 根据中国实际提出的国策15
第二节 适应世界现实的战略构想21
第三章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28
第一节 什么是“一国两制”28
第二节 一个中国是前提30
第三节 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33
第四节 保留港澳台的资本主义36
第五节 “两制”在“一国”之内和平共处37
第六节 长期不变的国策39
第四章 “一国两制”与新时期的爱国主义43
第一节 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44
第二节 提高信心,团结奋进47
第五章 “一国两制”的历史意义和理论光辉50
第一节 推进统一,振兴中华,功在千秋50
第二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杰作55
第二编 从香港问题看“一国两制”61
第六章 香港:中国的一个特殊地区63
第一节 中国的宝地、要地65
第二节 英占的中国领土68
第三节 特殊形态的社会70
第七章 经济奇迹和“香港现象”74
第一节 香港经济腾飞的内在动力:自由市场经济制度75
第二节 “石头岛屿”上的奇迹84
第三节 “香港现象”及其效应93
第四节 香港经济的基本特征97
第八章 香港的殖民政制101
第一节 香港政制的本质102
第二节 殖民地总督独裁制103
第三节 以行政为主导的体制111
第四节 广泛的咨询制度113
第九章 香港华人社会的阶级结构116
第一节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118
第二节 资产阶级122
第三节 工人阶级131
第四节 中产阶级143
第五节 “一国两制”下阶级关系的新变化150
第十章 中西交融的多元混合型文化152
第一节 香港文化的基本特征152
第二节 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157
第三节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起主导作用160
第四节 珍馐与糟粕,正面与负面162
第十一章 适应特殊社会的创造性国策——“一国两制”165
第一节 现实的需要166
第二节 历史的抉择172
第三编 “一国两制”的香港模式177
第十二章 中国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179
第一节 恢复行使主权的主要标志180
第二节 殖民统治宣告结束182
第三节 直辖于中央的特别行政区184
第一节 香港最大最重要的民主——港人治港186
第十三章 港人治港,高度自治186
第二节 高度自治,举世无双189
第十四章 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192
第一节 社会的基本制度不变193
第二节 原有经济制度不变194
第三节 现行法律基本不变197
第四节 生活方式不变199
第十五章 《基本法》保障居民的自由民主权利202
第一节 居民的自由民主权利有增无减202
第二节 循序渐进地建立民主政制206
第四编 “一国两制”在行动209
第十六章 从构想到实践211
第一节 从伟大构想到《中英联合声明》212
第二节 制定《基本法》:“一国两制”的一次光辉实践216
第三节 过渡前期中英合作初见成效225
第十七章 主权之争:树欲静而风不止231
第一节 老牌殖民心态种种234
第二节 舆论阵地战火熊熊244
第三节 “还政于港”抑“还政于中”?253
第十八章 政制对抗与香港民主264
第一节 且看“彭定康政改方案”266
第二节 外交信义和政制谈判275
第三节 主权概念的根本分歧279
第四节 殖民政制下无真正民主282
第十九章 香港大局已定293
第一节 中国因素在长,英国因素在消295
第二节 适应新形势,中英再合作301
第三节 爱国爱港力量不断壮大307
第二十章 恢复主权,建立特区,“一国两制”,必底于成314
第一节 按《基本法》构建香港特别行政区314
第二节 特区候任治港班子任重道远325
第三节 为“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多作贡献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