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银行业的结构缺陷与国家金融安全 全球金融动荡时代的改革战略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银行业的结构缺陷与国家金融安全 全球金融动荡时代的改革战略
  • 于永臻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513619509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53页
  • 文件大小:95MB
  • 文件页数:290页
  • 主题词:银行业-市场竞争-研究-中国;银行业-经济效率-研究-中国;金融-风险管理-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银行业的结构缺陷与国家金融安全 全球金融动荡时代的改革战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本书的选题背景和意义2

二、分析工具——产业组织理论的历史回顾4

三、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7

四、与金融产业组织有关的研究及其贡献10

五、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13

第一章 制度变迁中的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1979—2002年):垄断与竞争19

一、中国银行业的结构变迁19

(一)改革开放以来银行业的产权和产业组织结构变迁20

(二)中国银行业结构变迁的内在原因22

二、中国银行业的市场份额、集中度与进出壁垒25

(一)中国银行业的市场份额25

(二)市场集中度27

(三)中国银行业的进入与退出壁垒32

三、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35

(一)关于银行业规模经济的一般理论35

(二)影响银行业规模经济的因素38

(三)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的实证分析40

第二章 加入WTO以来银行业的结构、竞争与效率47

一、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结构47

(一)中国当前的金融结构特征48

(二)银行主导与市场主导:孰优孰劣?49

二、当前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绩效51

(一)我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2004—2007年)51

(二)我国银行业市场绩效(2004—2007年)53

(三)中国银行业在金融危机期间表现抢眼55

三、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银行市场:竞争与效率变迁56

(一)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竞争效应研究57

(二)外资进入与银行业效率的实证研究59

第三章 中国银行业的产业组织效率研究62

一、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绩效62

(一)中国银行业的创值能力:一个基于EVA体系的分析63

(二)银行业经营绩效的国际比较68

二、银行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75

(一)问题的引出76

(二)国有银行信贷资金配置的低效率76

(三)国有银行信贷结构:资金配置的扭曲79

三、信贷资金配置扭曲和低效的代价81

四、银行产业组织效率提升及其结构缺陷的弥补82

(一)我国的银行产业组织结构缺陷82

(二)“中型银行促进竞争”假说与银行产业组织结构缺陷的矫正84

(三)对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启示86

第四章2003年以来的国有银行改革:路径选择与改革绩效87

一、2003年以来国有银行改革的起点:困境与出路87

(一)国有银行改革的难题88

(二)国有银行竞争力的整体评估90

(三)关于国有银行改革出路的思考95

二、新一轮国有银行体制转轨路径选择的观点及其不足96

(一)关于改革路径选择的现有观点及其理论基础96

(二)两派观点的不足之处97

三、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并重的综合改革100

(一)改革路径的选择100

(二)简短的结论和政策建议102

四、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产权结构改革的迅速推进103

(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的主要难点103

(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施过程及其取得的成就107

(三)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战略思考110

第五章 银行产业组织结构缺陷与中小企业融资115

一、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信贷配给116

(一)中小企业融资概述116

(二)信贷配给理论的相关观点及启示118

(三)信贷配给理论对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启示120

二、信贷决策与银行产业组织结构121

(一)模型设定121

(二)银行业垄断情况下的信贷决策123

(三)引入中小金融机构后的中小企业融资127

(四)对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下的信贷决策的推演128

(五)模型对我国的启示和进一步的思考129

三、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与“小银行优势”假说130

(一)信息不对称与中小企业融资的“小银行优势”130

(二)大银行和中小银行的专业化分工:一个理论模型132

(三)简短结论及其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启示135

第六章 银行业对外开放与国家金融安全139

一、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进程及其绩效139

(一)中国银行业外资准入政策的演变139

(二)外资银行在华扩张的组织形式演进142

(三)“入世”后外资银行在华业务发展及经营绩效144

二、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国际经验教训与金融安全149

(一)银行业开放的国际经验教训149

(二)银行业开放对金融安全的影响分析154

第七章 金融全球化、资产价格波动与银行体系脆弱158

一、金融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158

(一)金融全球化的内涵及其表现159

(二)金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安全的挑战161

二、资产价格波动与银行脆弱性:理论溯源及其启示163

(一)资产价格波动与狭义银行脆弱性的关系164

(二)资产价格波动与广义银行脆弱性的关系166

三、金融危机与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168

(一)金融危机与银行体系脆弱性研究的启示168

(二)“大而不能倒”问题与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分析171

第八章 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金融危机引发的新思考175

一、分业与混业经营:孰优孰劣?175

(一)混业经营的主要益处176

(二)混业经营趋势中的风险177

(三)危机后对混业经营风险的再认识179

二、全球金融危机的启示:混业经营需要匹配的金融监管模式181

(一)危机前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缺陷181

(二)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182

三、混业经营趋势下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趋向184

(一)混业经营趋势下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184

(二)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趋向185

第九章 全球金融危机对理论和政策的新挑战——对金融安全的宏观经济学思考188

一、深度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协调?189

(一)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负外部溢出效应189

(二)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困难重重189

(三)欧元体制的内在不协调190

二、价格稳定目标是否应当包括资产价格的稳定?191

三、金融市场高度发达条件下央行如何有效监控和调节货币供应量?193

四、市场自由和政府干预的边界如何界定?194

五、收入和财富分配问题是否应该纳入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的视野?195

第十章 欧债危机走势及其对我国经济和金融安全的启示198

一、欧债危机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影响198

(一)欧元区经济濒临衰退且有加重债务负担之势199

(二)当前救助机制的效果有待观察199

(三)政治动荡也增添了危机解决的不确定性200

(四)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有多重影响201

二、欧债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203

(一)反危机的财政支出扩张是此次危机的导火索203

(二)人口老化、增长放缓与高福利之间的矛盾是根本原因204

(三)欧洲经济发展长期不均衡是重要原因205

(四)欧元体制的先天缺陷使危机应对更加被动206

(五)国际市场投机在欧债危机中推波助澜206

三、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和金融安全的启示207

(一)评估政府债务风险时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增速下滑的风险207

(二)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必须与国家财力相适应208

(三)必须坚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灵活性209

(四)银行和公共部门之间的债务传导风险必须得到有效制约210

四、我国面临的历史性机遇211

(一)“马歇尔计划”的启示211

(二)有选择地增持欧元区主权债券的机遇212

(三)加大“走出去”战略推进力度面临机遇213

结论——暨对我国银行业改革和国家金融安全的若干战略思考215

一、提高中国银行业效率需要进一步强化竞争215

二、国有商业银行需要进行产权结构多元化和产业结构竞争化并重的综合改革217

三、中型银行的充分发展是提高整个银行业竞争和效率的关键219

四、发展中小银行和村镇银行是解决金融资源宏观配置效率扭曲的重要途径220

五、产业效率的提升是构筑我国银行安全战略的根本点222

六、警惕资产价格波动对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冲击223

七、适时推进混业经营并相应改革金融监管体制225

八、在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反思中对金融安全进行顶层政策重构226

九、汲取欧债危机的教训并充分利用带来的前所未有机遇226

十、几点战略性政策建议227

参考文献230

索引246

后记24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