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语义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语义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56/31085119.jpg)
- 束定芳编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44631082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40页
- 文件大小:67MB
- 文件页数:258页
- 主题词:语义学-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语义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现代语义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1
1.1语义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1
1.1.1准备阶段2
1.1.2词源学阶段2
1.1.3结构主义语义学阶段2
1.1.4多元化阶段3
1.2现代语义学的重要研究领域7
1.2.1词汇语义学7
1.2.2句子语义学8
1.2.3认知语义学13
1.3本章小结15
建议阅读文献16
思考题16
第二章 现代语义学的研究对象、方法与目标17
2.1现代语义学的研究对象17
2.1.1“意义”的意义17
2.1.2意义的分类18
2.1.2.1 Grice的四分法18
2.1.2.2 Kittay的两分法20
2.1.2.3 Leech的七分法20
2.2语义学的研究方法23
2.2.1指示论23
2.2.2意义证实论23
2.2.3意义行为论24
2.2.4语言使用论24
2.2.5言语行为论25
2.2.6概念化论25
2.3语义学的研究目标26
2.3.1描述和解释词义、句义之间的各种关系26
2.3.2描述和解释语义与句法、语境的关系30
2.4本章小结31
建议阅读文献31
思考题31
第三章 现代语义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33
3.1语义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33
3.1.1“词义”(lexical meaning)与“概念”(concept)33
3.1.2“涵义”(sense)、“指称”(reference)与“指别”(denotation)34
3.1.3“元语言”(metalanguage)与“目标语”(object language)36
3.1.4“提及”(mention)与“使用”(use)36
3.1.5“类型”(type)与“实体”(token)37
3.1.6“词形”(forms) 、“词”(lexeme)、“表达式”(expressions)37
3.1.7“题元”(argument)与“谓词”(predicate)38
3.1.8“句子”(sentence)、“话语”(utterance)、“命题”(proposition)38
3.1.9句子的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41
3.1.10“分析真理”(analytic truths)与“综合真理”(synthetictruths)42
3.2本章小结43
建议阅读文献43
思考题44
第四章 词汇意义分析45
4.1词义的构成和理据45
4.1.1词的理据性45
4.1.2词的透明理据(motivations for transparency)46
4.1.3词汇透明度的影响48
4.2同音词与多义词(homonym vs.polyseme)49
4.2.1同音词和多义词的二分49
4.2.2多义词的产生机制51
4.3词义的结构分析53
4.3.1语义成分分析53
4.3.2词义的聚合关系与组合关系(paradigmatic vs.syntagmatic relations)57
4.3.2.1语义场理论(semantic field theory)58
4.3.2.2常见的词义聚合关系59
4.3.3词义的组合关系72
4.3.3.1不合适组合(inappropriateness)72
4.3.3.2自相矛盾(paradox)72
4.3.3.3不协调(incongruity)72
4.4语义变化(semantic change)73
4.4.1语义变化的类型73
4.4.2语义变化的原因73
4.4.3语义变化研究的新动向75
4.5词汇与语境76
4.6词汇的语法范畴79
4.7本章小结81
建议阅读文献81
思考题82
第五章 名词和动词的意义84
5.1名词的意义84
5.1.1名词意义的特征84
5.1.1.1特定性84
5.1.1.2界限性87
5.1.1.3有生命88
5.1.1.4性别与语言中的性88
5.1.2名词的分类89
5.1.2.1 Quirk的两分法89
5.1.2.2 Dixon的五分法89
5.1.2.3 Langacker的两分法90
5.1.3自然类别词语与取名类别词语90
5.1.4名词的语义结构92
5.1.4.1感质结构(qualia structure)92
5.1.4.2侧面义(facets)93
5.1.4.3微型义(microsenses)94
5.1.4.4活跃区(active zone)94
5.2动词分类与情景类型意义94
5.2.1 Aristotle的三分法95
5.2.2 Vendler的四分法95
5.2.3 Smith的五分法95
5.2.4 Langacker的两分法96
5.2.5动词类型的测试方法97
5.2.6 Verkuyl的测试方法和分类97
5.3本章小结99
建议阅读文献99
思考题99
第六章 语义与句法101
6.1词汇义与语法义101
6.2句子的逻辑式104
6.3参与者角色与句法109
6.3.1参与者角色109
6.3.2参与者角色与语法成分的对应关系111
6.4事件表征理论115
6.5构式语法理论119
6.6本章小结121
建议阅读文献121
思考题121
第七章 真值与真值条件123
7.1真值条件语义学论123
7.1.1真、真值和真值条件123
7.1.2 Tarski的语义真理概念124
7.1.3 Davidson的真值条件意义理论125
7.1.4相关讨论126
7.2命题逻辑129
7.2.1否定(negation)129
7.2.2合取关系(conjunction)130
7.2.3析取关系(disjunction)131
7.2.4蕴涵关系(implication)132
7.2.5等同关系(equivalence)133
7.3谓词逻辑133
7.3.1词语134
7.3.2句法规则134
7.3.3语义规则135
7.3.4关系的语义特征136
7.4谓词逻辑中的量词(quantifiers)138
7.5本章小结141
建议阅读文献141
思考题142
第八章 普通量词理论143
8.1谓词逻辑的局限143
8.2普通量词理论概述145
8.3 NPs和限定词146
8.4限定词的特征148
8.4.1单向性蕴涵148
8.4.2否定极性词149
8.4.3强弱限定词150
8.5本章小结152
建议阅读文献152
思考题152
第九章 前指现象154
9.1前指的形式语义研究154
9.1.1约束变元前指154
9.1.2题元前指156
9.1.3非约束性前指157
9.1.3.1 NQI理论158
9.1.3.2摹状代词理论(DP)161
9.2前指的题元角色研究163
9.2.1约束和控制(binding and control)的句法研究163
9.2.2约束和控制的题元分析164
9.2.2.1约束的题元显著性(thematic prominence)分析164
9.2.2.2控制(control)的题元分析165
9.3前指的认知心理研究167
9.3.1认知状态研究167
9.3.2可及性理论168
9.3.3框架理论170
9.3.4观念参照点理论(reference point theory)171
9.4前指类型学研究中的两个重要问题173
9.4.1动词短语省略173
9.4.1.1定义和特征173
9.4.1.2理论问题173
9.4.1.3上述理论问题的语义解决方案174
9.4.2主人公视角175
9.4.2.1定义175
9.4.2.2主人公视角标记(logophoric marking)176
9.4.2.3主人公视角的语言类型176
9.5本章小结178
建议阅读文献178
思考题178
第十章 限定摹状词理论179
10.1 Russell的理论179
10.2 Strawson的理论181
10.3 Donnellan有关限定摹状词双重作用的理论183
10.4对Donnellan理论的批评184
10.5限定摹状词的几种新解释189
10.5.1语用说(pragmatic theory)189
10.5.2省略说(elliptical theory)189
10.5.3语域选择说(domain selection theory)190
10.6本章小结191
建议阅读文献191
思考题191
第十一章 语用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192
11.1指示现象192
11.1.1人称指示词(person deixis)193
11.1.2空间指示词(space deixis)193
11.1.3时间指示词(time deixis)194
11.1.4话语指示词(discourse deixis)194
11.2言语行为理论195
11.2.1三种言语行为195
11.2.2言外之力196
11.2.3施为句与施为动词(performative sentences and performative verbs)197
11.2.4言语行为的分类198
11.2.5言语行为的适切条件(felicity conditions)199
11.3预设200
11.3.1什么是预设?200
11.3.2预设的触发机制(presupposition triggers)200
11.3.3预设与语境202
11.3.4预设的映射问题(presupposition projections)202
11.4会话含义理论203
11.4.1会话合作原则203
11.4.2含义的判别标准204
11.4.3礼貌原则209
11.4.4 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211
11.5本章小结212
建议阅读文献212
思考题213
第十二章 语言与思维214
12.1概念结构与语言结构214
12.2 Sapir-Whorf假说218
12.3语言相对论的最新发展:Neo-Whorfism221
12.4语言对思维影响的方式223
12.5本章小结224
建议阅读文献225
思考题225
阅读与参考书目226
语义学常用术语英汉对照表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