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学思想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学思想史
  • 李经纬,张志斌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 ISBN:7535547990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800页
  • 文件大小:208MB
  • 文件页数:83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学思想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一&陈可冀1

序二&程莘农3

序三&王永炎5

自序&李经纬 张志斌8

第一章 中医学思想萌芽1

第一节 中国原始人与思维2

一、中国原始人的体质与脑3

二、中国原始人的食饮与居处4

三、中国原始人的疾病7

第二节 原始生死观与疾病观9

一、最早的生死观9

二、最早的疾病观11

三、鬼神疾病观12

四、巫医思想13

第三节 医学思想萌发14

一、人体自身的认识15

二、疾病认识18

三、疾病防治思想与技术积累19

第四节 中医学原始思维特征35

一、关于原始医学思维问题36

二、直观思维37

三、推理判断思维3

四、格致与穷究思维能力40

五、相对对立思维方法41

六、取象比类思维方法42

第二章 中医学思想基础47

第一节 医学目的——医乃仁术48

一、倡仁修德,博施济众49

二、热爱事业,勤学苦练52

三、认真负责,作风正派55

四、谦虚谨慎,尊重同道59

第二节 中医医学观的溯源62

一、以气为本的人体观62

二、天人合一的系统观64

三、正邪相争的病因观67

四、应时顺气的养生治疗观68

第三节 中医学的方法论渊薮71

一、阴阳72

二、五行78

三、术数83

四、五运六气理论及方法9

五、易学与中医学思想114

第四节 中医学诊断思维的方法论基础122

一、诊断方法的技术特征124

二、诊断方法的思维特征126

第五节 中医学治疗思想的形成与特征128

一、重视正气与“和”129

二、治则与治法130

三、辨证论治133

第六节 本草理论的构建136

一、食药同源的实践及本草名称的形成136

二、从三品说到四气五味的药性论137

三、本草理论的特点139

第三章 中国古代医药管理思想体系141

第一节 中国古代医药管理思想特点142

一、古代人文哲学思想概要142

二、古代医药管理思想特点144

三、古代医药管理阶段性特点146

第二节 古代医政及其思想方法150

一、古代医政发展的基本线索151

二、古代医政发展的一般规律151

三、古代医政特点155

四、古代医政具有服务皇室思想的系统性156

五、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综合作用是医政形成的外因条件157

六、是否适应医学发展规律是评价医药政策成败得失的基本依据158

第三节 古代医药法制及其思想方法158

一、殷、周、秦、汉医药法制端倪159

二、魏、晋、隋、唐医药法律雏形161

三、宋、辽、金、元医药法制的深入探索163

四、明、清医药法制不断发展164

第四章 辨证论治思想之奠基发展165

第一节张仲景医学辩证法思想166

一、张仲景医学思想形成之背景166

二、“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方法论167

三、传染病、流行病之认识论170

四、六经辨证论治之方法论172

五、杂病的认识论179

第二节 外科疾病观与华佗医学思想182

一、外科领域的扁鹊学派182

二、华佗(扁鹊学派)与张仲景(黄帝学派)比较187

三、华佗外科医学观与医疗思想190

第三节 疾病认识方法论与诊断思想194

一、切脉诊断与王叔和医学思想194

二、葛洪思想与疾病认识论、方法论201

三、陶弘景医药学思想216

第四节 针灸与经络学说223

一、皇甫谧针灸学天人相应思想方法225

二、经络学说与人体认识论、方法论230

第五节 服石炼丹的思想基础238

一、关于人体寿命极限的错误认识对保健活动的误导239

二、神仙学说——关于不同生命形式转化的思想241

三、物性互渗意识与长生药的选择245

四、儒道兼综的玄学与六朝服散风习253

第五章 疾病观与方法论之进步——由概括到分析研究260

第一节隋、唐时期中医学思想的特点261

一、大同精神影响下的医书编撰思想262

二、重视人命、重视健康的思想264

三、重视实践感知的认识论266

四、分析综合法倾向为主的方法论270

五、在鬼神、天命方面的矛盾观点272

第二节 病因病机与疾病证候认识之深化274

一、病因认识之深化275

二、病机认识之深化283

三、一个病一个病分别探索临床证候的方法特点287

第三节 孙思邈的医学思想296

一、孙思邈的天人相应观、伦理观与医德思想297

二、孙思邈的生命与健康(养生)观304

三、孙思邈关于神鬼、天命及成仙、咒禁的思维矛盾316

第四节 其他医家及医著中反映的医学思想320

一、王焘的医学思想321

二、蔺道人的骨伤治疗思想326

三、《新修本草》反映出的思想方法331

第五节 医学教育思想之革新336

一、早期择徒授术观念336

二、医学院教育思想340

三、两种医学教育思想与得失评估344

第六章儒、道、佛思想对医学思想的影响346

第一节 儒家思想对医学之影响347

一、儒家思想对医学思想发展之促进347

二、儒家思想对医学思想发展之制约358

第二节 道家、道教思想对医学之影响360

一、道家思想对医学思想发展之促进360

二、道家思想对医学思想发展之制约373

第三节 佛教思想对医学之影响374

一、佛教思想对医学思想发展之促进作用375

二、佛教思想对医学思想发展之阻碍作用390

第七章 政府重视医学和儒医的产生392

第一节 皇帝惠民思想指导下的医药学393

一、皇帝对医药卫生事业的关注及其思想动机394

二、皇帝关注下医药卫生事业的进步398

第二节 儒家思想对官办医学教育的影响408

一、宋徽宗之前的官办医学教育408

二、宋徽宗时的医学教育高潮413

第三节 范仲淹尚医思想与儒医发展417

一、范仲淹的良相良医说418

二、儒医阶层出现及其社会根源421

三、儒士从医的自身因素424

四、“医儒合一”的几位名家426

第四节 重视医学理论研究与伤寒学派的兴起440

一、重视医学理论研究440

二、伤寒学派的兴起443

第八章 医学辨证论治争鸣的思想火花450

第一节 医学学术思想争鸣的背景451

一、儒学学派与医学学派之形成452

二、医学流派争鸣形成的思想因素456

第二节 辨证论治方法论学术争鸣463

一、刘完素与火热论464

二、张元素与脏腑辨证理论466

三、张从正与攻邪论468

四、李杲与脾胃论471

五、王好古与阴证论473

六、朱震亨与阳有余阴不足论475

第三节 法象药理学说477

一、《宋徽宗圣济经》的法象药理学说478

二、张元素的法象药理学说483

第四节金、元医学思想争鸣之评估490

一、医学争鸣思想的进步性491

二、医学争鸣中寓有的守旧思想49

第九章 求实思想指导下的中医学进步497

第一节 本草研究求实思想498

一、《本草品汇精要》之求实思想与药物分类方法498

二、李时珍思想方法与《本草纲目》504

第二节 稀痘论与预防思想的伟大胜利513

一、古代免疫思想及其演变514

二、预防天花实践中的探索与人痘接种术的思想基础516

三、人痘接种术的出现与传播中的思想斗争518

四、人痘接种法在正确思想指导下不断改进521

五、人痘接种免疫思想在全球的胜利525

第三节 戾气学说531

一、吴有性以前的医学家对传染病病因病机认识531

二、吴有性的传染病病因观——戾气学说533

三、吴有性的辨证论治模式与研究思路538

四、清代温病病因学旧思维的回复542

第四节 人体解剖之认识论544

一、古代人体解剖的思想指导与成就545

二、清·王清任的革新与贡献547

三、封建礼教观念对解剖学的阻碍551

第五节 辨证论治中的思想争论553

一、内科学领域的医学思想与学术争鸣553

二、外科学领域的手术与非手术思想斗争558

三、妇产科领域医学创新与封建伦理思想的碰撞563

第十章 辨证论治思想趋于完善与守旧思想对医学的制约573

第一节 辨证论治方法论在传染病治疗上的丰富发展575

一、温病学派之诞生与传染病认识论575

二、卫气营血辨证论治学说585

三、三焦辨证论治学说589

四、湿热辨证论治学说596

五、伤寒学派的状况60

第二节 辨证论治方法与临床各科学派之争论604

一、内科学604

二、外科学610

三、骨伤科611

四、外治法612

五、妇产科614

六、儿科616

七、眼科617

八、口齿咽喉科617

九、针灸存废之争619

十、养生学的思想特点620

十一、医学普及思想621

第三节 医学革新思想与守旧思想之争论623

一、喻嘉言的思想及其影响623

二、徐灵胎的思想及其影响629

三、陈修园的思想及其影响638

第十一章 近代中国的医学思潮645

第一节 近代化历程与医学思潮645

一、社会思想文化的革新与演进645

二、西学东渐与西医的传入649

三、文化转型时期的医学思潮651

第二节 洋务时期的中西医学观657

一、清末在华西医对中医的认识658

二、洋务时期文化界人士的中西医学观660

三、中医人士的中西医学观663

第三节 清末、民初的医学改良思潮675

一、清末、民初的文化和医学概况675

二、医学改良论677

三、中体西用论680

四、欧化论683

五、国粹保存论685

六、中西折中论688

第四节 二三十年代的主要医学思潮690

一、余云岫与“废止中医”论691

二、“中医科学化”思潮694

三、保存中医思潮697

四、关于“中西医汇通”703

第十二章 从中西医汇通论到中西医结合思想之飞跃711

第一节 科学观之论争712

一、“民族虚无主义”思想的影响712

二、“复古主义”思想的影响716

三、科学观认识论之讨论718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思想之认识论和方法论720

一、团结中西医的思想基础720

二、继承发扬中医学的观点731

三、关键在于西医学习中医,而不是中医学习西医736

四、正确对待中医学之认识论和方法论738

五、把中西医放在同等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立论和保证740

六、思想领域激烈斗争的妥善解决743

七、继承思想指导下的中医教学、医疗和科研744

八、中西医结合思想指导下的新思维、新构想747

第三节 回归论、替代论的影响749

一、发展现代医学、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指导思想751

二、中国发展传统医学思想获得成功755

三、世界关注中国传统医学研究的突破756

四、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创设传统医学处,提倡发展传统医学759

五、传统医学为世界各国所关注760

六、发展传统医学对世界各国医学界的启发和选择763

七、中国发展传统医学对世界各国的示范作用764

第十三章“道法自然”——中医学术思想的内核766

第一节 宏观思维从神秘论向唯物论转化767

一、认识世界的方法论767

二、冥想的神秘主义时代留下了什么769

三、天命观与自然观的分野772

第二节 自然规律论融入医学理论775

一、从巫术医学中脱颖而出的扁鹊775

二、医学理论和实践的自然哲学化778

三、社会和心理情志因素的纳入782

第三节 中医学理论彰显的生态规律786

一、中医学的整体观786

二、中医学的生态适应调谐原理789

三、生态适应规律理论的现代意义793

后记79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