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塞北、江南古村落对比研究 以新平堡和礼社为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塞北、江南古村落对比研究 以新平堡和礼社为例](https://www.shukui.net/cover/50/31051463.jpg)
- 刘媛,陆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 ISBN:9787503439674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69页
- 文件大小:57MB
- 文件页数:284页
- 主题词:村落-对比研究-大同市、无锡市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塞北、江南古村落对比研究 以新平堡和礼社为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南北的融汇,文化的贯通1
一、温婉的礼社,冷峻的新平堡3
(一)礼社的前世今生4
1.江南华章:浓墨重彩的礼社渊源5
2.鱼米之乡:物产丰富的礼社经济7
3.人才辈出:精彩厚重的礼社人文9
(二)新平堡的来龙去脉11
1.中华屏障:大漠边缘的兵家要地12
2.塞北重镇:冷月边关的历史使命13
3.沧海桑田:农耕游牧的融合见证15
二、礼社和新平堡对比研究的依据、角度和内容17
(一)以礼社和新平堡做样本进行对比研究的依据17
1.总体原则: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18
2.内容标准: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评选的条件18
3.他山之石: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和利用的理论与实践20
(二)对礼社和新平堡进行对比的认识角度21
1.两地历史发展进程中政治环境的异同21
2.两地历史发展中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22
3.两地历史发展中经济发展道路的异同24
(三)礼社和新平堡进行对比研究的主要内容25
1.从文物建筑看两地历史文化家底的社会价值25
2.从非物质遗产的内容特色看两地文化背景的异同28
3.从当代所处经济环境看新平堡和礼社的发展基础29
三、礼社和新平堡对比研究的目的30
(一)取长补短,为名镇建设提供新视角30
1.及时开展研究是新时期大同发展的需要30
2.礼社可以通过新平堡更加丰富地方文化31
3.新平堡急需在礼社的发展经验中吸取养分32
(二)传承文化,为两地儿女增添自信33
1.在对比中揭示地域文化的巨大历史作用33
2.在对比中发现地域文化的新闪光点34
3.在对比中汲取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勇气35
(三)碰撞火花,为中华文化增光添彩36
1.证实两地在各自的地域文化圈子里具有代表性36
2.对比不同风格的文化形态所揭示的丰富性36
3.提出两地对比研究的各种现象的普遍性37
第一章 历史遗存家底深厚,新平堡与礼社两千年同声同气39
一、从整体布局看两地历史文化的背景40
(一)礼社的村落布局围绕经济发展自然展开40
1.“小桥”的出现是江南生活的自然需要40
2.“流水”既是交通方式又是日常生活条件44
3.“人家”来去多是自然形成,少强制移民46
(二)新平堡的布局一切围绕军事需求人为布置48
1.“古道”沿线军堡错落有致,监管严密,军事意义重大48
2.“西风”的狂乱使新平堡的戍墩因势而筑,形态各异49
3.“瘦马”皆因战事频繁、军马劳役繁重却经常草料简陋53
(三)两村落位置的共同之处在于皆处三角地带55
1.两地在历史上皆为区域性物流和经贸中心55
2.礼社因地处长三角的天然地缘优势而崛起56
3.新平堡因地处三省交界的“三不管”尴尬而落寞58
二、从文物建筑看两地历史文化的特色59
(一)从薛氏故居和马芳府邸看两地宅邸民居建筑的特色60
1.宅院布局:新平堡的墙厚院阔,礼社的楼居庭深61
2.装饰细节:礼社的自然恬淡,新平堡的繁缛凝重63
3.居家环境:礼社的处处景致,新平堡的唯求实用67
(二)从玉皇殿和玉皇阁看两地宗教建筑的特色70
1.新平堡玉皇阁构造典型、作用重大70
2.礼社的玉皇殿建筑宏大、功能众多74
3.从新平堡的庙名看大同长城沿线的“全庙76
(三)一方独有的公共建筑功能突出、意义深刻78
1.从新平堡的城墙看明大同镇72城堡的创建78
2.从水龙宫看礼社的自我服务功能85
3.以保围堂、永善堂为例看礼社的“义”87
三、从祠庙碑刻看两地历史文化的内容90
(一)从家族祠堂看两地社会生活的基础90
1.礼社有家族宗祠,礼社因此繁荣有序、团结稳定91
2.新平堡没有家族宗祠,根本原因是侧重军事功能94
3.礼社大姓人多势众宗谱齐全,新平堡人少姓多鲜见族谱96
(二)从泛神崇拜看两地社会生活的特点100
1.从新平堡供奉马神看大同长城古村落的泛神崇拜100
2.从礼社供奉蚕神看江南古村落的泛神崇拜特104
3.两地皆有关帝庙、真武庙、文昌阁,可见价值观高度一致107
(三)从碑文遗存看两地社会生活的内容110
1.从《永善堂碑记》看礼社地方宗族自治的基础110
2.从《周文襄公祠碑》看两地社会生活的差异114
3.从《水乡明珠题记》和《盛世移民建城邑》看两地现当代生活120
第二章 人文风貌迥然各异,礼社斯文与新平威武相映成趣125
一、从民俗文化生活习惯看礼社和新平堡的人文风貌126
(一)食物中的鱼米风情和游牧豪气126
1.水乡的特产玉祁芹菜大有来头127
2.新平堡莜面“三熟”之后才能吃的艰辛129
3.香甜的地方美食饱含祝福133
(二)初生、婚礼、葬礼的风俗讲究137
1.初生礼的讲究138
2.“六礼”中婚礼的异曲同工143
3.“厚葬”的形式和内容149
(三)生存观念、生活情趣、人生理想的体现154
1.“贱老”和“贵少”的反差154
2.从庭院植树看日常生活的禁忌158
3.一副对联所蕴含的人生理想160
二、从民间节庆艺术娱乐看礼社和新平堡的人文特色163
(一)四时八节中的乡土人文生活163
1.一年四季时头八节的异同164
2.佛道节日纪念日的内容173
3.庙会与乡土生活的关系176
(二)文娱活动中的地方风味179
1.九曲黄河灯阵与舞龙灯180
2.石刻棋盘里的乡间日常游戏186
3.万人空巷的礼社香会190
(三)民间手工艺、民歌民谣、民间故事里的生活滋味194
1.刺绣和剪纸里的方寸乾坤195
2.“道情”的万种风情198
3.民间故事里的村史形象200
三、商业老字号、手工作坊、交易市场里的人文精华202
(一)商贸老字号里的人文底蕴202
1.“瑞丰”“永和成”里的忠厚诚信202
2.薛子瑜敢为人先开现代化茧行204
3.薛氏当铺的急公好义206
(二)手工作坊里的传世之作206
1.玉祁黄酒百里飘香207
2.“云升茂”月饼原汁原味208
3.油坊里、纺车上的传统技艺210
(三)浓墨重彩的街市传奇211
1.新平堡的贾家引人注目211
2.礼社的龙形老街浑然天成213
3.码头驿站盛极而衰214
第三章 区域文化特色鲜明,新平堡与礼社比学赶相得益彰217
一、从礼社薛姓的功绩中看吴文化的主要特征218
(一)开拓进取、务实求真218
1.薛经阁带头修筑圩田给当地带来的福祉219
2.丰泰顺茧行、大成制种场的引领和带动221
3.电影、电灯从本质上改变了乡村生活223
(二)明理重学、崇德尚贤225
1.割股疗亲两孝子的厚重德行225
2.创建私塾、女学、高等小学、中学226
3.人才辈出的骄傲和自豪227
(三)勇于创新、敢为人先229
1.最早生产灭火机的敢为人先230
2.礼社义庄的铁肩担道义231
3.“地方自治实验”中的先行先试235
二、比照吴文化看大同长城文化建设的必要性236
(一)从吴文化的巨大影响看大同长城文化建设的迫切性、着眼点、总目标237
1.吴文化是礼社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基础,新平堡迫切需要提炼大同长城文化作为灵魂238
2.吴文化是苏锡常区域经济快速腾飞的基础,大同长城文化建设的着眼点是大同的转型发展239
3.吴文化是长三角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大同长城文化的总目标是促进冀晋蒙地区可持续发展242
(二)天时地利人诸事俱备,大同长城文化建设正逢其时244
1.“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要求为大同长城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244
2.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长城资源调查的成果为大同长城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245
3.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大同长城文化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246
(三)从大同长城文化和吴文化、晋文化的共同点中找到认识的突破247
1.吴文化和大同长城文化过去血脉相连,现在差距明显,将来殊途同归248
2.地理区域的高度重合使大同长城文化和晋文化在内容上有大量重合248
3.对照吴文化,提出大同长城文化的精神特质和核心内容251
三、大同长城文化现阶段通过打造边塞文化产业园区造福一方254
(一)发展大同长城边塞文化产业,是大同“十二五”期间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255
1.大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是文化,大同长城文化是地方文化的主要内容255
2.大同长城沿线的边塞文化资源量多、面广、质优,完全可以通过合理途径转化为产业256
3.发展大同长城边塞文化产业在是大同实现“三名一强”目标的重要组成和强大力量257
(二)大同长城“边塞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可以带动一系列重要迫切社会问题的彻底解决258
1.可以依靠丰富的大同长城资源利用,率先实现本地区三农问题的彻底解决258
2.可以在破除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障碍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社会和谐259
3.可以通过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发挥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260
(三)用建设大同长城博物馆为具体项目抓手,着手建设“边塞文化产业园区”262
1.立足本地实际,大胆创新机制,理论研究与资金投入双管齐下262
2.选址布局与“边塞文化产业园区”、“富民兴边紧密结合263
3.党委政府整体统筹,文物、土地、旅游、城建等多部门合作264
后记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