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曲学与中国戏剧学论稿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曲学与中国戏剧学论稿](https://www.shukui.net/cover/32/31046017.jpg)
- 徐子方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138615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66页
- 文件大小:83MB
- 文件页数:275页
- 主题词:戏曲-中国-文集;戏剧学-中国-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曲学与中国戏剧学论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曲学总论1
关于当前戏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3
一、戏曲概念和定义的本质——扮演故事3
二、剧诗和诗剧:美学意义?抑或文体学意义?——兼谈戏剧和诗歌理论的分合交叉5
三、单折戏——中国式独幕剧8
中国戏曲晚熟之非经济因素剖析12
一、原始宗教和神话的不发达显示着人们思维方式的局限和戏剧土壤的贫瘠12
二、生活和艺术观念的保守性以及所造成社会文化结构的惰性严重阻碍了戏剧因素发展中的综合进程15
三、文人远离表演艺术而同仕途经济紧密结合使得我国戏曲产生长期没有创作基础17
戏曲小说与中外文化21
一、戏曲小说的产生是对儒家正统文化的一种反动21
二、戏曲小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22
三、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中国戏曲小说25
戏曲学——中国戏剧学论纲28
一、戏曲学:定义、性质、方法28
二、戏曲理论——戏曲学之基础29
三、戏曲史——戏曲学之源泉32
四、戏曲批评:戏曲学之动力34
新编中国戏剧史论纲36
一、缘起36
二、上篇:中国古典戏剧37
三、下篇:中国现代戏剧38
四、余论39
第二编 元曲论41
谈元曲兼及“一代之文学”问题43
本色与当行——兼谈元曲本色派问题48
元曲家生平及心态三题50
一、扑朔迷离的卢挚和徐琰50
二、在传统和现实间徘徊的张可久、徐再思等52
三、乔吉、宫天挺式曲家心态特征54
“关、郑、白、马”与元曲四大家57
第二编 关汉卿研究(上):生平及地位63
关汉卿名、字、号考异65
一、关灿说献疑65
二、元代并未禁汉人名汉卿66
三、“一斋”小令有误收之作67
关汉卿身份考述——兼评“院户”论种种70
一、“院户”论难以成立70
二、关汉卿任太医院尹当在金代71
三、一点内证及其他73
关汉卿籍贯考述76
一、“大都说”疑窦丛生76
二、“解州说”较具优势77
三、“祁州说”最需分析78
关汉卿生卒年辨正81
一、世纪性话题81
二、被牵扯进来的历史公案83
三、一点推论85
关汉卿行迹推考87
一、做官、退隐、涉足曲坛87
二、南下楚湘江浙89
三、北返,魂逝祁州91
关汉卿北方时期作品考论94
一、透露作者早年活动信息之散曲94
二、《单刀会》和早期历史剧96
三、历史故事剧种种98
“初为杂剧之始”符合历史真实——关汉卿行年史料辨析102
关汉卿在世界戏剧和文学史上的地位108
一、充满生命活力的戏曲之父108
二、独创风貌的一代戏剧艺术大师110
三、集众家成就于一身的世界性大家113
第四编 关汉卿研究(下):作品分析115
《双赴梦》:一部复仇型抒情悲剧117
一、强烈的复仇情绪117
二、内在之悲剧精神120
三、一点题外话122
一部以事件为中心的英雄悲剧——关汉卿《哭存孝》杂剧剖析124
试析《谢天香》、《金线池》的幽默喜剧本质131
两部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世态喜剧——关汉卿《救风尘》《望江亭》杂剧剖析138
两部令人心酸的感伤喜剧——试析关汉卿杂剧《调风月》、《拜月亭》147
道德和命运的博弈——关汉卿杂剧《裴度还带》剖析153
情韵深深,诗家之曲——关汉卿散曲论之一159
本色鲜明,剧家之曲——关汉卿散曲论之二165
浪子心性,市井之曲——关汉卿散曲论之三171
第五编 《西厢记》及其他177
从关汉卿现存作品看《西厢记》作者问题179
一、对《西厢记》本事的熟悉和偏爱179
二、情节安排方面的对应180
三、语言习惯的同一182
四、比较后的结语183
《西厢记》“王作关续”说辨析185
《西厢记》:一个悲喜剧188
一、理论的撞击与困扰188
二、戏剧冲突的悲喜交织189
三、主要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193
四、结论:一个悲喜剧194
白朴心态历程剖析196
一、丧母悯乱,拒绝仕进196
二、新生活的尝试和失败197
三、兴亡空幻,消沉冷漠200
“登楼意,恨无上天梯”——马致远心态剖析204
一、热心功名,怀才不遇204
二、愤世嫉俗,避世叹隐206
三、结语208
《李逵负荆》简说210
第六编 明杂剧论(上):脉络与背景215
略论杂剧入明后的两次重大转变217
明杂剧分期论222
一、前期:宫廷北杂剧由盛转衰222
二、中期:文人南杂剧的产生和形成226
三、后期:杂剧复古与昆曲杂剧的兴盛229
明杂剧文献论233
一、剧目及作家生平著录233
二、作品辑选236
三、评点纪事238
明前期宫廷北杂剧略论244
一、宫廷:明初杂剧范围和意义界定244
二、内容:恢宏的气势和巨大的声威246
三、严谨、整一:规范化的稳固体制248
四、余论:声势浩大的葬礼250
明代文人剧及其表现特色252
一、定义的提出252
二、创作:从康海、王九思开始252
三、情绪性:文人剧最大的主体特色254
试论明代文人剧的内容特点和表现手法256
明代文人剧在戏剧和文学史上的地位263
一、文人剧的非功利性使其具有某种革新实验的性质263
二、文人剧在传统两种体制结构间探索某种结合之可能性265
三、文人剧开了独幕剧、剧体诗的先河267
明代南杂剧略论270
一、正名、溯源、论作家270
二、内容指向:科举、圣贤,悲剧意识的产生271
三、体制:编剧艺术的新探索273
文人剧和南杂剧278
一、关于文人剧的话题278
二、南杂剧——文人剧的成熟标志280
三、一点小结282
论昆曲杂剧283
一、昆曲杂剧非即昆唱杂剧283
二、昆曲杂剧亦非南杂剧的同义语284
三、昆曲杂剧的分类285
四、结论286
明初社会变革及其后果289
一、元明易代与汉家大一统的重建289
二、励精图治和集权专制——自信、自负社会心态之形成291
三、复归正统,翦除异端——明初思想统制之利弊293
明中叶后社会发展与文化转型——明杂剧社会文化背景探源之三298
一、弘治以后政治混乱及社会演变298
二、回归自我:心学的特殊功能301
三、向往自由:文人的心态转向303
明杂剧社会背景探源307
一、大一统秩序的建立和动摇307
二、思想转化与社会浪漫思潮309
略论明杂剧的历史价值314
一、前人看法种种314
二、并非纯属案头之曲316
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317
第七编 明杂剧论(下):作家与作品321
试谈杂剧史上的所谓“明初十六子”323
一、杂剧家(兼作散曲)9名323
二、散曲家3名324
三、未知身份4名324
杨讷《西游记》杂剧简说325
朱有燉及其杂剧考论328
一、生活经历与创作概况328
二、节令与贺寿:雍容的藩府气象330
三、历史与现实:人伦的沧桑大道332
四、妓女和宗教:良苦的教化用心335
五、创作风格:继承与革新337
李开先及其院本创作340
沈璟及其昆曲杂剧344
汪道昆及其杂剧创作348
一、生平及创作思想348
二、《大雅堂杂剧》及其他351
三、创作风格与剧诗风范353
论程士廉及其《小雅四纪》356
叶小纨及其《鸳鸯梦》杂剧360
明杂剧《月下老定世间配偶》考述364
晚明稀见杂剧钩沉366
一、旗亭宴366
二、饿方朔367
三、城南寺368
四、空堂话369
五、余慈相会370
六、天官赐福370
七、俏书生断酒色财气371
八、男风记372
九、炎凉传372
十、幽王举烽取笑373
第八编 明清剧场:理论与实践375
明初剧场及其演变377
一、勾栏庙台:残存的历史记忆377
二、教坊司及其演变379
三、钟鼓司和内廷戏剧演出381
明代北曲剧场兴衰论385
一、定型化、僵化与杂剧的自我封闭385
二、北杂剧市俗土壤失落与观众萎缩387
三、北剧南曲之画地相角389
四、整体艺术气势与“广陵散”——北曲终成绝响392
南戏传奇化与传奇昆曲化395
家乐——明代戏曲特有的演出场所399
孟称舜的编剧理论及美学思想404
关于洪昇生平思想的两大问题408
一、洪昇生平思想发展的分期问题408
二、创作《长生殿》时洪昇的思想状况411
三、代结语:几句题外话413
《长生殿》的主题及其他415
一、主题、情节结构及团圆结局问题415
二、如何看待作品的爱情内容及月宫团圆结局418
三、关于《长生殿》在新中国成立后一度评价不高的原因和“扬孔抑洪论”419
童子戏简论422
淮海戏简论427
第九编 折子戏赏析433
苍劲雄壮 “豹尾”响亮——关汉卿历史剧《单刀会》第四折赏析435
万种离愁,无限情思——《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438
一曲以情反礼的青春颂歌——《牡丹亭·闺塾》赏析441
错落有致,简而传神——说《长生殿·惊变》445
第十编 曲学回顾与资料索引449
关汉卿研究的百年评点与未来展望451
世纪之交——江苏省古典戏曲研究历史、现状分析及其对策460
一、悠久的戏曲发展传统460
二、公认的戏曲研究实力461
三、面向国内外:现状和对策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