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航天型号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航天型号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https://www.shukui.net/cover/31/30998685.jpg)
- 王忠贵,刘姝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 ISBN:9787515908953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00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422页
- 主题词:航天-应用软件工程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航天型号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述1
1.1软件工程的概念1
1.1.1软件工程定义1
1.1.2软件工程的基本约束3
1.1.3软件工程的研究内容6
1.2航天实施软件工程的必要性9
1.2.1软件质量问题影响型号任务成败10
1.2.2航天型号软件研制面临挑战15
第2章 航天型号软件工程化的要素和方法18
2.1航天型号软件的分类18
2.2航天型号软件工程的核心要素20
2.2.1软件开发过程20
2.2.2软件开发方法31
2.2.3软件工程工具34
2.3航天型号软件工程的管理内容38
2.3.1策划管理38
2.3.2需求管理38
2.3.3过程追踪与监控38
2.3.4配置管理38
2.3.5过程与产品质量保证38
2.3.6外协管理39
2.3.7评审管理39
2.3.8文档管理39
2.3.9开发工具的使用管理39
第3章 国外航天型号软件工程化情况40
3.1软件过程改进标准和方法40
3.1.1 ISO 900040
3.1.2 CMM和CMMI40
3.2 NASA软件工程化实践45
3.2.1 NASA软件研制的管理体系46
3.2.2 NASA标准、规范与流程46
3.3 ESA软件工程化实践56
3.3.1 ESA软件研制的管理体系56
3.3.2 ESA标准、规范与流程58
第4章 国内航天型号软件工程化情况65
4.1航天型号软件工程化概述65
4.2载人航天工程软件工程化发展历程66
4.2.1启动探索期66
4.2.2全面实施期67
4.2.3巩固发展期68
4.2.4软件工程化成绩68
4.3载人航天工程软件工程化标准体系70
4.3.1管理规定70
4.3.2技术标准71
第5章 航天型号软件研制过程74
5.1技术流程分类74
5.1.1新研软件技术流程75
5.1.2沿用软件技术流程76
5.1.3参数修改软件技术流程76
5.1.4适应性修改软件技术流程77
5.2系统级分析与设计78
5.2.1系统分析与设计79
5.2.2分系统分析与设计82
5.3软件需求分析85
5.3.1输入与输出85
5.3.2工作内容87
5.3.3出口准则88
5.4软件设计88
5.4.1概要设计88
5.4.2详细设计90
5.5软件实现92
5.5.1输入与输出93
5.5.2工作内容93
5.6软件测试94
5.6.1软件集成测试94
5.6.2软件配置项测试96
5.7系统测试97
5.7.1软件系统测试98
5.7.2系统试验验证99
5.8验收交付101
5.9运行维护101
5.9.1输入与输出101
5.9.2工作内容102
5.9.3出口准则102
第6章 系统级分析与设计103
6.1概述103
6.2系统分解方法104
6.2.1产品分解结构104
6.2.2功能流框图105
6.2.3软件结构HIPO图106
6.3软硬件协同设计108
6.3.1软硬件协同设计定义109
6.3.2软硬件协同设计与仿真验证110
6.3.3软硬件协同设计平台111
6.4软件复用与外购113
6.4.1已有软件复用过程113
6.4.2软件复用技术114
第7章 软件需求分析119
7.1概述119
7.1.1需求的定义119
7.1.2需求的类型121
7.1.3需求分析原则123
7.2结构化需求分析方法123
7.2.1数据流图124
7.2.2数据字典127
7.2.3加工规格说明128
7.2.4实体-关系图128
7.2.5数据对象描述129
7.2.6状态迁移图129
7.3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方法130
7.3.1面向对象分析方法概述130
7.3.2识别分析类和对象132
7.3.3定义类之间的关系134
7.3.4标识类的属性和服务135
7.4软件需求管理136
7.4.1内容与要求136
7.4.2需求追踪方法138
7.4.3需求管理工具140
第8章 软件设计142
8.1概述142
8.2软件设计的原则143
8.2.1模块化143
8.2.2抽象146
8.2.3逐步求精147
8.2.4信息隐藏147
8.3结构化软件设计方法147
8.3.1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147
8.3.2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152
8.3.3结构化程序设计图形工具156
8.4面向对象软件设计方法159
8.4.1系统设计与对象设计160
8.4.2面向对象程序设计160
8.4.3面向对象设计工具162
8.5数据库结构设计163
第9章 软件实现166
9.1概述166
9.1.1编程语言分类167
9.1.2编程语言的选择168
9.2编程风格与编码规范169
9.2.1程序设计风格169
9.2.2 C语言编码规范175
9.3高安全可靠的软件编码环境181
9.3.1编译器对软件安全可靠性的影响181
9.3.2安全可信编译器182
第10章 软件测试184
10.1概述184
10.1.1测试策划184
10.1.2测试设计与实现185
10.1.3测试执行185
10.1.4测试总结186
10.2测试方法186
10.2.1静态测试186
10.2.2动态测试187
10.3软件单元测试195
10.3.1单元测试的内容195
10.3.2单元测试的方法198
10.4软件集成测试203
10.4.1集成测试的内容203
10.4.2集成测试的方法204
10.5软件配置项测试205
10.5.1功能测试206
10.5.2性能测试206
10.5.3接口测试206
10.5.4人机交互界面测试207
10.5.5强度测试207
10.5.6余量测试208
10.5.7恢复性测试208
10.5.8安装性测试208
10.5.9边界测试209
10.5.10安全性测试209
10.5.11互操作性测试210
10.5.12敏感性测试210
10.5.13数据处理测试210
10.5.14容量测试210
10.6系统测试211
10.6.1软件系统测试211
10.6.2系统试验验证211
10.7回归测试212
10.8第三方评测213
10.9软件测试工具213
10.9.1静态分析工具213
10.9.2单元测试工具215
10.9.3嵌入式软件白盒测试工具216
10.9.4测试管理工具217
第11章 软件运行维护219
11.1概述219
11.1.1软件维护的定义219
11.1.2影响维护工作量的因素220
11.1.3软件可维护性221
11.2软件维护的实施224
11.2.1维护机构224
11.2.2维护的流程224
11.3遗留系统的再工程226
11.3.1遗留系统的演化226
11.3.2软件再工程和逆向工程227
第12章 软件安全可靠性231
12.1概述231
12.1.1安全关键软件定义232
12.1.2安全关键软件开发难点和挑战233
12.2安全关键软件开发过程235
12.2.1软件安全计划236
12.2.2系统/分系统设计与分析238
12.2.3软件安全性需求开发252
12.2.4软件安全性设计267
12.2.5软件安全性实现271
12.2.6软件安全性测试271
12.2.7软件运行维护272
12.2.8软件安全性追踪分析及软件变更安全性分析273
12.3软件可靠性设计和测试验证274
12.3.1软件可靠性分配与预计274
12.3.2软件可靠性设计277
12.3.3软件可靠性分析279
12.3.4软件可靠性测试280
12.3.5软件可靠性评估282
第13章 软件项目管理与计划285
13.1概述285
13.2软件项目管理过程286
13.2.1启动软件项目286
13.2.2成本估算287
13.2.3风险分析287
13.2.4进度安排287
13.2.5追踪和控制287
13.3软件开发计划的实现过程287
13.3.1计划初始阶段288
13.3.2制订软件开发计划288
13.3.3对软件开发计划进行审查和批准288
13.3.4实施软件开发计划288
13.3.5软件开发过程的度量和评价289
13.3.6修改软件开发计划289
13.4软件开发成本估算289
13.4.1基于参数化模型的软件成本估算290
13.4.2非参数化的软件成本估算295
13.5进度安排296
13.5.1制订开发进度计划297
13.5.2进度安排的图形方法297
13.5.3追踪与控制298
13.6风险管理298
13.6.1风险识别299
13.6.2风险估算299
13.6.3风险评价299
13.6.4风险监控与应对300
第14章 配置管理301
14.1概述301
14.1.1术语和定义303
14.1.2配置管理库304
14.1.3配置管理的组织和职责305
14.2配置管理流程306
14.2.1制订配置管理计划308
14.2.2建立配置管理系统310
14.2.3创建和发布基线311
14.2.4跟踪与控制变更312
14.2.5配置记录和报告315
14.2.6配置审核316
14.3技术状态控制317
14.3.1系统级分析与设计317
14.3.2软件需求分析318
14.3.3软件设计318
14.3.4软件实现319
14.3.5软件测试319
14.3.6验收交付320
14.3.7运行维护320
14.4配置管理工具320
14.4.1常用配置管理工具320
14.4.2选型与使用注意事项322
第15章 软件质量保证323
15.1概述323
15.2质量保证组织机构324
15.3质量保证流程324
15.3.1制订软件质量保证计划326
15.3.2实施软件质量保证活动326
15.3.3不符合项处理330
15.3.4质量保证维护331
15.4软件评审331
15.4.1评审的分类331
15.4.2评审原则332
15.4.3评审计划333
15.4.4评审流程333
第16章 模型驱动软件开发方法335
16.1概述335
16.2模型驱动架构340
16.3体系结构描述语言343
16.3.1 UML344
16.3.2 SysML344
16.3.3 AADL346
16.3.4 MARTE349
16.3.5比较分析350
16.4模型驱动开发方法的关键技术351
16.4.1需求分析352
16.4.2面向领域的建模语言语义扩展352
16.4.3模型转换355
16.4.4代码生成356
16.4.5基于模型的验证技术356
16.4.6部署与重构357
16.5工具支持358
16.5.1商业工具358
16.5.2开源工具359
16.5.3领域模型驱动开发环境研制363
16.6小结365
第17章 形式化软件开发方法367
17.1概述367
17.2形式化方法的选用原则369
17.2.1形式化程度370
17.2.2形式化方法的使用范围370
17.2.3合理的预期371
17.3形式化软件开发过程372
17.3.1软件系统刻画阶段372
17.3.2建模阶段373
17.3.3规约阶段373
17.3.4分析阶段374
17.3.5归档阶段374
17.3.6维护阶段374
17.4需求描述及形式化375
17.4.1需求捕捉的层次375
17.4.2需求陈述的明确性375
17.4.3需求追踪性376
17.4.4底层原理和直观描述的可用性376
17.5形式化建模376
17.5.1数学模型377
17.5.2离散和连续域的数学模型379
17.6形式化规格说明382
17.6.1形式化规约语言382
17.6.2形式化规约语言风格384
17.6.3形式化规约和生存周期的关系385
17.6.4检测形式化规格说明中的错误386
17.6.5形式化规格说明的效用388
17.7形式化分析390
17.7.1自动演绎390
17.7.2有限状态方法393
17.8工具支持395
17.8.1模型验证工具395
17.8.2定理证明工具395
17.9小结396
17.9.1应用类型396
17.9.2规模和结构397
17.9.3类型选择397
17.9.4形式化级别397
17.9.5使用范围397
17.9.6工具支持397
参考文献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