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建筑 生物 环境土壤学和论文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建筑 生物 环境土壤学和论文
  • 孟昭甫,张民编译 著
  • 出版社: 四季出版社
  • ISBN:9789888353743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19页
  • 文件大小:95MB
  • 文件页数:43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建筑 生物 环境土壤学和论文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Ⅰ.序1

Ⅱ.内容简介1

第一章 土壤就在我们身边3

1.1 什么是土壤?土壤的概念3

1.2 土壤概念的现代发展4

1.3 两个途径——自然土壤学与农业土壤学5

1.4 土壤的野外观察6

1.5 土壤剖面和它的平卧呈层7

1.6 顶土和心土8

1.7 矿质(无机)和有机土壤8

1.8 矿质土壤4种主要的成分9

1.9 土壤矿物(无机)成分9

1.10 土壤有机质10

1.11 土壤水—这个动态的溶液11

1.12 土壤空气—另一个多变的组成12

1.13 土壤是丰富多彩的生物实验室13

1.14 粘粒和腐殖质—土壤活性位13

1.15 供应植物养分的四个成分的相互作用14

1.16 土壤和植物的关系16

1.17 结论16

第二章 母质的起源,特征和分类17

2.1 岩石的分类和特征17

2.2 风化作用的一般情况19

2.3 风化作用(崩解)的机械力20

2.4 风化作用(分解作用)的化学过程21

2.5 影响矿物风化的因素23

2.6 母质的地质分类25

2.7 残积母质25

2.8 坡积岩屑26

2.9 河流冲积沉积27

2.10 海相沉积物29

2.11 更新世冰期29

2.12 冰川沉积及有关沉积物32

2.13 冰水冲积和湖向沉积物。33

2.14 与冰川相联系的风沉积33

2.15 冰川作用的农业意义34

2.16 结论35

第三章 土壤的形成分类和调查36

3.1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36

3.2 土壤形成作用41

3.3 土壤剖面42

3.4 土壤单体的概念44

3.5 土壤分类系统的发展46

3.6 土壤分类-新的综合分类系统46

3.7 土纲50

3.8 土壤亚纲、60

3.9 土族和土系69

3.10 土相、土壤组合和土壤链71

3.11 土壤的应用72

3.12 土地生产潜力分级76

3.14 结论77

第四章 矿质土壤的物理性质78

4.1 土壤质地(土壤颗粒大小分布)78

4.2 土壤粒级的物理性质79

4.3 土壤颗粒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81

4.4 土壤质地等级82

4.5 土壤质地等级82

4.6 矿质土壤结构85

4.7 矿质土壤颗粒密度87

4.8 矿质土壤的容重87

4.9 矿质土壤的孔隙90

4.10 耕作土壤的团聚作用及促进92

4.11 团聚体的稳定性93

4.12 土壤结构的管理96

4.13 土壤的结持性97

4.14 耕性和耕作97

4.15 工程学意义99

第五章 土壤水分特征和状态102

5.1 水分的结构和相关性质102

5.2 毛管基本原理和土壤103

5.3 土壤水分能量概念105

5.4 土壤水分含量和土水势109

5.5 土壤水分含量和张力的测定110

5.6 土壤水分运动的类型112

5.7 土壤水分的饱和水流113

5.8 土壤中的不饱和水流114

5.9 层状土壤中水分运动116

5.10 土壤中水汽的运动116

5.11 田间土壤水分的保持117

5.12 传统的土壤水分分类系统119

5.13 影响有效土壤水的含量和利用因素120

5.14 结论122

第六章 土壤空气和土壤温度124

6.3 土壤通气性的衡量方法125

6.4 影响土壤通气性的因素129

6.5 土壤通气性的影响131

6.6 通气性与土壤及作物管理的关系133

6.7 土壤温度133

6.8 太阳能的吸收和损失136

6.9 土壤比热136

6.10 汽化热137

6.11 土壤中热的运动137

6.12 有关土壤温度的资料139

6.13 土壤温度的控制139

6.14 结论141

第七章 土壤胶体的本质与实际意义142

7.1 土壤胶体的一般性质142

7.2 土壤胶体类型143

7.3 吸附性阳离子145

7.4 层状硅酸盐粘粒构造原理146

7.5 硅酸盐粘粒的矿物学组成149

7.6 硅酸盐粘粒的形成152

7.7 粘土矿物的地理分布154

7.8 硅酸盐粘粒稳定电荷的来源156

7.9 pH值决定性电荷(PH值因变电荷)157

7.10 阳离子交换160

7.11 阳离子交换量161

7.12 大田土壤交换性阳离子164

7.13 阳离子交换量和养分有效性164

7.14 阴离子交换165

7.15 胶体的物理性质166

7.16 结论168

第八章 土壤反应:酸度和碱度170

8.1 氢和氢氧根离子的来源171

8.2 土壤酸度分级174

8.3 土壤反应的胶体调控175

8.4 土壤的缓冲性177

8.5 土壤的缓冲容量178

8.6 土壤pH的变化179

8.7 土壤反应的相关性181

8.8 土壤pH的测定184

8.9 湿润地区增加土壤酸度的方法185

8.10 降低土壤酸度-石灰物质185

8.11 石灰在土壤中的反应186

8.12 石灰施用量188

8.13 石灰物质化学成分的影响188

8.16 石灰和土壤肥力管理192

8.17 干旱地区标准中性和碱性土192

8.18 盐土和钠质土的特点193

8.19 盐土和碱土的植物生长195

8.20 高等植物对盐土和碱土的耐性195

8.21 盐土和碱土管理196

8.22 结论197

第九章 土壤生物199

9.1 生物的活动200

9.2 生物的数量、生物质量和代谢活性。201

9.3 蚯蚓203

9.4 白蚁204

9.5 蚂蚁205

9.6 土壤微小动物205

9.7 高等植物的根系206

9.8 土壤藻类208

9.9 土壤真菌208

9.10 土壤放线菌211

9.11 土壤细菌211

9.12 影响土壤细菌生长的条件212

9.13 土壤生物对高等植物有害影响213

9.14 土壤微生物间的竞争214

9.15 农业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214

9.16 土壤生物的益处215

9.17 结论216

第十章 土壤有机质和有机土壤217

10.1 有机质的来源217

10.2 植物残落物的成分217

10.3 有机化合物的分解218

10.4 土壤有机质的能量220

10.5 碳的循环220

10.6 简单的分解产物221

10.7 腐殖质-发生和本质221

10.8 腐殖质的胶体特性223

10.9 有机化合物对高等植物的直接影响,224

10.10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性质的影响224

10.11 碳/氮比225

10.12 碳/氮比的意义225

10.13 土壤中有机质和氮的含量227

10.14 影响土壤有机质和氮的因素228

10.15 矿质土壤有机质的调节231

10.16 有机质土(Hiscosols)232

10.17 有机物沉积的发生233

10.18 泥炭累积的分布、性质和利用233

10.19 有机质土的分类234

10.20 野外泥炭土的物理特征235

10.21 有机质土的化学特点235

10.22 有机质土的管理238

10.23 泥炭和植物生长容器239

10.24 结论239

第十一章 土壤氮硫经济学241

11.1 氮对植物发育的影响241

11.2 氮的来源和分布241

11.3 氮循环241

11.4 固定作用和矿化作用242

11.5 铵化合物的去向243

11.6 铵的固定作用243

11.7 氨的挥发244

11.8 硝化作用245

11.9 硝态氮的去向246

11.10 反硝化作用246

11.11 硝化作用的抑制249

11.12 生物固氮作用249

11.13 豆科的共生固氮251

11.14 豆科植物细菌固定氮的去向254

11.15 根瘤型非豆科作物共生固氮作用254

11.16 无根瘤共生固氮作用254

11.17 非共生固氮作用255

11.18 降雨加入土中的氮素255

11.19 氮肥的反应256

11.20 土壤氮的实际管理257

11.21 硫的重要性257

11.22 硫的自然来源258

11.23 硫的循环260

11.24 土壤中硫化合物的作用260

11.25 硫的氧化和还原作用261

11.26 硫酸盐的保持和交换263

11.27 硫和土壤肥力的保持263

11.28 结论264

第十二章 磷和钾265

12.1 磷的重要性265

12.2 磷的循环266

12.3 磷的问题267

12.4 土壤中的磷化合物268

12.5 控制土壤无机磷有效性的因素269

12.6 PH和磷酸盐离子269

12.7 酸性土壤中无机磷的有效性270

12.8 高PH值无机磷的有效性272

12.9 无机磷有效性最大的PH值273

12.10 磷酸盐的表面积和有效性273

12.11 土壤固定磷的能力275

12.12 有机质、微生物和磷的有效性275

12.13 磷的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276

12.14 磷的有效性实际控制277

12.15 钾素-第三大“肥料”要素278

12.16 钾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278

12.17 钾循环279

12.18 钾素问题279

12.19 土壤中钾的形态和有效性280

12.20 影响土壤固定钾的因素282

12.21 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283

12.22 有关钾理论的实际应用284

12.23 结论285

第十三章 微量元素287

13.1 微量元素的缺乏与毒性287

13.2 微量元素的作用288

13.3 微量营养元素的来源288

13.4 导致微量营养元素缺乏的条件290

13.5 微量营养元素阳离子有效性的影响291

13.6 螯合物293

13.7 影响微量营养元素阴离子有效性的因素295

13.8 养分平衡的必要性296

13.9 土壤管理和微量元素的需要297

13.10 结论299

第十四章 土壤水分的损失和调节301

14.1 降雨和灌溉水的截留301

14.2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系统303

14.3 蒸发-蒸腾作用303

14.4 蒸发损失量304

14.5 水分利用效率305

14.6 水分渗漏的控制307

14.7 蒸发蒸腾作用的控制308

14.8 表面蒸发的控制309

14.9 气候区管理措施312

14.10 土壤水分的液态损失类型313

14.11 渗漏和淋洗的研究方法313

14.12 水分渗漏损失313

14.13 养分的淋失315

14.14 土地排水317

14.15 表面地块排水318

14.16 亚表面(地下)排水319

14.17 土地排水的益处321

14.18 结论322

第十五章 土壤侵蚀和侵蚀控制323

15.1 径流和土壤侵蚀的重要性324

15.2 加速侵蚀的机制326

15.3 水侵蚀类型327

15.4 加速侵蚀的影响因素-般土壤流失方程式328

15.5 降雨和径流因素329

15.6 土壤侵蚀度因素330

15.7 地形因素330

15.8 植被和管理因素331

15.9 支持措施因素334

15.10 预测性土壤流失计算335

15.11 片蚀和细沟侵蚀的控制336

15.12 保护性耕作措施336

15.13 沟蚀343

15.14 风蚀的重要性和控制344

15.15 土壤损失量的许可量。347

15.16 土壤生产力分级351

15.17 美国的保持措施353

15.18 结论354

第十六章 肥料和肥料管理356

16.1 肥料要素356

16.2 无机氮肥356

16.3 磷肥359

16.4 钾肥361

16.5 硫肥362

16.6 微量营养元素362

16.7 有机肥源363

16.8 混合肥料363

16.9 混合肥料对土壤PH的影响365

16.10 肥料担保书365

16.11 肥料的检查与管理366

16.12 肥料经济学366

16.13 土壤中肥料盐的移动367

16.14 固体肥料施用方法368

16.15 液体肥料的施肥369

16.16 影响施用肥料种类和数量的因素369

16.17 有效土壤养分的速测370

16.18 肥料措施的方向373

16.19 结论374

第十七章 养分通过动物厩肥和其他有机垃圾的循环375

17.1 农场厩肥的意义和数量376

17.2 动物厩肥的化学成分377

17.3 厩肥的贮存、处理和管理379

17.4 厩肥的农业利用381

17.5 厩肥的长期影响382

17.6 城市和工业垃圾382

17.7 污水排泄和污泥383

17.8 堆肥386

17.9 垃圾循环一体化389

17.10 结论389

第十八章 土壤与化学污染391

18.1 化学农药-背景391

18.2 农药的种类392

18.3 农药在土壤中的反应394

18.4 农药对土壤生物的影响398

18.5 无机化合物毒害的污染400

18.6 污泥中的化学物质的潜在危害401

18.7 土壤无机污染物的反应402

18.8 无机化合物的污染预防和消除方法404

18.9 土壤作为有机废物的处理厂405

18.10 土壤盐渍度408

18.11 酸雨408

18.12 土壤中放射性元素410

18.13 土壤与温室效应412

18.14 肥料的水污染413

18.15 三个结论414

低矿化碱性地下水分级图的制作与讨论415

1.材料与方法415

2.结果讨论416

结论41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