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 中国福利现代化的探索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 中国福利现代化的探索
  • 刘敏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58999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12页
  • 文件大小:91MB
  • 文件页数:225页
  • 主题词:社会福利制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 中国福利现代化的探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一 问题的提出1

二 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何以可为?2

(一)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3

(二)社会公平的现实需求4

(三)民生建设的重要任务5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6

三 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何以可能?8

(一)经济发展水平8

(二)财政收入规模14

(三)民生基础条件16

四 研究问题及其理论与政策意义22

第二章 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理论要义27

一 普惠型社会福利概念源起27

(一)社会福利类型划分27

(二)社会福利模式转型30

二 中国普惠型社会福利模式选择31

(一)社会福利本土化理论构想32

(二)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界定33

三 中国特色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要义35

(一)“适度福利”35

(二)“弱者优先”36

(三)“基本保障”37

(四)“全民共享”38

四 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政策路径40

(一)确立以需为本的福利原则40

(二)建立多元责任分担机制41

(三)推动社会福利城乡一体化42

(四)建立整合型大福利制度42

五 福利现代化的“中国道路”命题44

第三章 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评价指标46

一 社会福利评价指标研究46

(一)社会保障指标研究46

(二)民生指标研究48

(三)小康社会指标研究50

(四)幸福指数研究52

二 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评价指标设计53

(一)主要概念的界定53

(二)社会福利指标设计原则54

(三)社会福利指标评价项目54

(四)社会福利指标设计框架55

三 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评价指标与方法56

(一)社会福利评价指标体系56

(二)社会福利指数计算方法58

四 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评价指标分析59

(一)覆盖面指标表现61

(二)保障度指标表现62

(三)规模性指标表现64

(四)包容性指标表现66

五 初步结论与启示意义68

第四章 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成效与对策74

一 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目标的提出74

(一)从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75

(二)定向支持与改革试点76

二 中国特色民生治理创新的经验成效77

(一)民生建设驶入快车道,改善民生成为社会建设重点78

(二)民生财政导向逐渐凸显,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78

(三)基本公共服务向均等化迈进,城乡福利一体化是大势所趋80

(四)福利体系不断完善,福利格局焕然一新81

(五)民生供给方式更新,多元化福利供给初具雏形83

三 现有社会福利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84

(一)福利对象:补缺色彩浓厚,普惠化程度不高84

(二)福利水平:福利支出偏低,保障标准不高85

(三)福利内容:重经济而轻服务,社会服务不足87

(四)福利机制:以行政化供给为主,多元化福利供给不健全88

四 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的突破口89

(一)解决社会救助标准偏低、格式化供给、分割运行的问题89

(二)解决社会保险多轨并行、参保不足、覆盖不全的问题91

(三)解决社会服务比重不高、种类不全、机制不顺的问题93

(四)解决公共福利投入不足、发展不均、普惠不够的问题94

第五章 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误区与路径96

一 关于普惠型社会福利的常见误区96

(一)忽视现实国情,夸大福利普惠96

(二)误读普惠含义,“普”与“惠”发展失衡98

(三)重投入轻绩效,泛民生化倾向100

二 普惠型福利观要义102

(一)既要统一规划又要因地制宜,坚持增量式福利发展102

(二)既要扩面也要提标,实现“普”与“惠”协调发展104

(三)既要公平也要效率,实现可持续福利发展105

(四)既要福利规模也要福利质量,走内涵式福利发展之路107

三 阶梯式普惠型社会福利的理论依据108

(一)社会发展阶段性109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性110

(三)福利需求层次性112

四 阶梯式普惠型社会福利的政策操作113

(一)供给方式:普惠化供给和阶梯化供给统一113

(二)福利次序:生存福利、安全福利和发展福利统一115

(三)福利类型: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服务与公共福利统一116

第六章 京沪粤苏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研究120

一 北京探索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经验120

(一)推进社会福利城乡一体化121

(二)构建多层次大福利制度121

(三)扩大福利覆盖面122

二 上海探索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经验123

(一)夯实综合社会安全网123

(二)解决“支出型”贫困问题125

(三)创新多元化福利供给机制125

三 广东探索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经验126

(一)增加民生净福利支出126

(二)推广政府购买服务127

(三)发展个人与家庭社会服务128

四 江苏探索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经验129

(一)探索老年人适度普惠型福利体系129

(二)发展儿童适度普惠型福利体系130

(三)构建残疾人适度普惠型福利体系131

五 京沪粤苏民生治理创新的启示意义132

(一)“先福带后福”,走增量式福利发展之路132

(二)突出弱者照顾,优先发展基本民生安全网133

(三)增支提标扩面,提高民生净福利水平134

第七章 深圳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研究136

一 深圳普惠型社会福利目标的提出136

(一)意义与依据136

(二)条件与优势137

(三)进展与成效138

二 深圳探索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的经验140

(一)增加民生福利支出141

(二)提高基础民生保障水准141

(三)扩大社会福利覆盖面142

(四)发展社会服务142

(五)创新福利供给机制144

三 深圳社会福利发展水平指标分析144

(一)社会救助水平与其他一线城市存在明显差距146

(二)公共福利支出水平偏低146

(三)社会服务质素具有一定优势147

四 深圳社会福利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149

(一)“补缺型”色彩浓厚149

(二)福利普惠化程度不高150

(三)福利保障水平偏低150

(四)社会服务规模和水平不足152

(五)多元化福利体制机制不健全152

五 深圳加快构建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对策153

(一)完善多重保障民生安全网153

(二)提高福利瞄准率和覆盖率154

(三)拓展社会服务规模和种类155

(四)增加民生福利净支出155

(五)创新多元化福利供给机制156

第八章 香港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经验与启示159

一 关于香港福利模式的理论争辩159

(一)“剩余福利论”160

(二)“儒家福利论”161

(三)“生产主义福利论”161

(四)“适度普惠论”162

二 香港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构成167

(一)公共援助制度167

(二)社会保险制度169

(三)社会服务制度171

(四)公共福利制度172

三 香港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特色176

(一)福利目标:社会投资,发展导向176

(二)福利对象:弱者优先,适度普惠177

(三)福利主体:责任分担,伙伴关系177

(四)福利水平:适度均衡,动态调节178

(五)福利内容:需要为本,组合供应179

四 香港福利经验及其启示179

(一)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之间的关系180

(二)正确处理福利全球化与福利本土化之间的关系180

(三)正确处理福利政治属性与社会属性之间的关系181

(四)正确处理政府主导和福利社会化之间的关系182

(五)正确处理福利普惠化和福利适度性之间的关系182

第九章 结论与启示184

一 基本结论184

二 福利主义抑或民生主义?187

三 是福利过剩还是福利不足?189

四 福利正功能与福利去污名化192

五 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的关系194

六 通往中国特色民生社会196

参考文献199

一 中文文献199

二 英文文献209

后记21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