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微生物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微生物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31/30955138.jpg)
- 周长林主编;胡立勇,徐威,徐旭东副主编;王桂琴,张奇,张冉,周长林,周丽娜,胡立勇,郝素珍,赵素莲,徐旭东,徐威,窦洁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9787506774161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525页
- 文件大小:88MB
- 文件页数:545页
- 主题词:微生物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微生物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微生物学基本概念1
二、免疫学基本概念6
三、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及其里程碑8
第一篇 微生物学概论16
第一章 细菌16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和形态16
一、细菌的大小16
二、细菌的形态16
三、细菌染色法22
第二节 细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23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23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33
第三节 细菌的繁殖39
一、细菌的繁殖方式39
二、细菌的菌落特征40
第四节 细菌与人类的关系41
一、细菌在制药工业中的作用41
二、细菌的致病性41
三、常见的病原性细菌44
第五节 放线菌51
一、放线菌的形态与结构52
二、放线菌的生长和繁殖57
三、放线菌代表属59
第二章 其他原核微生物65
第一节 螺旋体65
一、生物学性状65
二、主要病原性螺旋体65
第二节 立克次体68
一、生物学性状6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69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69
四、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70
第三节 衣原体70
一、生物学性状7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71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71
四、主要病原性衣原体72
第四节 支原体72
一、生物学性状7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73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74
四、主要病原性支原体74
第三章 真菌75
第一节 酵母菌76
一、形态和结构76
二、繁殖方式及生活史79
三、常见酵母菌83
四、酵母菌与人类关系84
第二节 霉菌86
一、形态和结构87
二、繁殖方式及生活史90
三、霉菌的代表属96
四、霉菌与人类关系100
第三节 大型真菌103
一、形态和结构103
二、繁殖方式及生活史105
三、大型真菌与制药工业106
第四章 病毒110
第一节 病毒的大小、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和分类110
一、病毒的大小110
二、病毒的形态110
三、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113
四、病毒的分类117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119
一、吸附119
二、侵入和脱壳120
三、生物合成120
四、装配124
五、释放125
第三节 病毒的培养125
一、动物接种125
二、鸡胚培养125
三、细胞培养126
四、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126
第四节 干扰现象和干扰素128
一、干扰现象128
二、干扰素129
第五节 抗病毒药物作用机制131
一、抑制病毒侵入与脱壳131
二、抑制病毒核酸合成132
三、抑制病毒蛋白质合成133
第六节 噬 菌体134
一、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134
二、噬菌体的增殖135
三、噬菌斑及噬菌体效价137
四、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138
五、噬菌体与宿主细胞生活周期139
六、噬菌体的应用140
第七节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141
一、病毒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141
二、病毒的致病性和机体的免疫性141
三、病毒与人类疾病143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152
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152
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152
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157
三、营养物质的运输160
第二节 培养基164
一、培养基的配制原则164
二、培养基的类型167
三、常用的培养基169
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172
第一节 微生物代谢的类型172
一、物质代谢172
二、能量代谢173
第二节 微生物的分解代谢及其能量产生173
一、葡萄糖分解途径174
二、发酵179
三、呼吸作用182
第三节 微生物的分解代谢产物与鉴定反应186
一、生物大分子的降解186
二、与代谢相关的微生物鉴定反应190
第四节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192
一、微生物合成代谢的三要素192
二、氨基酸的生物合成193
第五节 微生物代谢的调控196
一、酶活性的调节197
二、酶合成的调节198
三、微生物代谢调节的控制201
四、代谢调节理论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203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206
第一节 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的生长及其培养方法206
一、微生物的生长206
二、微生物的培养方法209
三、未可培养微生物的研究方法215
第二节 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216
一、计数法217
二、细胞量测定法218
第三节 微生物的群体生长规律219
一、细菌与酵母菌及霉菌的群体生长规律219
二、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224
第四节 微生物的控制226
一、基本概念227
二、死亡曲线227
三、控制微生物的物理方法229
四、控制微生物的化学方法234
五、生物安全240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242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242
一、遗传变异物质基础的实验证明242
二、遗传物质在微生物中的存在形式245
第二节 基因突变251
一、基因和性状251
二、基因突变252
三、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256
四、DNA损伤的修复261
第三节 基因的转移和重组264
一、转化264
二、接合266
三、转导270
四、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274
第九章 菌种选育与保藏278
第一节 微生物生产菌种的来源278
一、菌种的购买278
二、自然界来源的微生物菌种筛选278
第二节 自然选育279
第三节 诱变育种280
一、突变的诱发281
二、突变株的筛选281
三、突变基因的表达286
第四节 菌种保藏286
一、常用的菌种保藏方法287
二、菌种的衰退和复壮288
第十章 微生物系统进化与分类291
第一节 微生物进化及其多样性291
一、原始生命形式及其进化291
二、生物进化的尺度分子292
三、系统发育树293
第二节 微生物分类与鉴定294
一、微生物分类单元与等级295
二、细菌分类系统简介296
三、微生物分类鉴定技术299
第三节 微生物生态学302
一、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302
二、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306
三、微生物生态学在药学和生物技术中的应用309
第二篇 免疫学基础316
第十一章 抗原316
第一节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316
一、异物性316
二、一定的理化性状316
三、完整性318
四、其他因素318
第二节 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318
一、抗原的特异性318
二、抗原的交叉反应320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321
一、根据抗原的基本性能分类321
二、根据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对Th细胞的依赖性分类321
三、根据抗原来源分类322
四、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322
五、肿瘤抗原323
六、其他重要抗原324
第四节 免疫佐剂325
一、概念及生物学作用325
二、常见种类326
三、作用机制326
第十二章 免疫分子328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328
一、免疫球蛋白的结构328
二、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331
三、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333
四、人工制备的抗体334
第二节 补体系统335
一、补体的概念与理化特性335
二、补体系统的组成与命名336
三、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336
四、补体系统激活后的生物学功能339
五、补体激活的调节341
第三节 细胞因子342
一、细胞因子的概念及共性342
二、细胞因子的常见种类及其主要功能343
三、细胞因子及其受体与临床345
第四节 免疫细胞膜分子346
一、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346
二、CD分子与黏附分子352
三、其他受体分子356
第十三章 免疫组织器官和免疫细胞357
第一节 免疫组织器官357
一、中枢免疫器官357
二、外周免疫器官360
第二节 免疫细胞362
一、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362
二、抗原呈递细胞371
三、其他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374
第十四章 免疫应答378
第一节 固有免疫应答378
一、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组织、细胞及分子378
二、固有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382
第二节 适应性免疫应答383
一、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383
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387
三、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390
四、免疫耐受394
第三节 免疫调节395
一、免疫系统的自身调节396
二、细胞凋亡对免疫应答的调节399
三、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399
第十五章 超敏反应401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401
一、发生机制401
二、临床常见疾病403
三、防治原则404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405
一、发生机制405
二、临床常见疾病406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407
一、发生机制407
二、临床常见疾病409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410
一、发生机制410
二、临床常见疾病411
第十六章 免疫学检测412
第一节 体液免疫检测412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特征412
二、常见的抗原抗体反应413
第二节 细胞免疫测定法417
一、免疫细胞的分离与计数417
二、免疫细胞功能的测定417
三、细胞因子的检测418
第十七章 免疫学在药学中的应用420
第一节 免疫诊断420
一、免疫诊断的概念420
二、免疫诊断的特点与技术类型420
第二节 免疫预防421
一、人工主动免疫421
二、人工被动免疫423
三、计划免疫424
第三节 免疫治疗424
一、用于人工特异性免疫的生物制品425
二、免疫增强剂425
三、免疫抑制剂427
第四节 生物制品的生物安全性428
一、生物制品制备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和动物的安全性428
二、生物制品制备过程中使用的技术的安全性428
三、生物制品的毒副作用428
第三篇 微生物学在药学中的应用432
第十八章 微生物制药432
第一节 抗生素432
一、抗生素的概念和分类432
二、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和筛选434
三、抗生素的制备436
四、抗生素的生物合成438
第二节 氨基酸440
一、概述440
二、氨基酸代谢控制育种与发酵技术441
三、赖氨酸444
四、苏氨酸445
第三节 酶与酶抑制剂445
一、酶制剂445
二、酶抑制剂449
第四节 其他450
一、维生素450
二、甾体化合物453
三、菌体制剂456
第十九章 抗生素药效学458
第一节 抗生素的体内和体外药效458
一、体内抗菌试验458
二、体外抗菌试验459
第二节 抗生素的含量测定461
一、抗生素的效价单位461
二、抗生素效价的微生物学测定法462
第三节 抗药性464
一、抗药性的概念464
二、细菌抗药性产生的遗传机制465
三、细菌抗药性产生的生化机制466
四、抗药性的防止467
第二十章 药物的微生物检查468
第一节 微生物与药物变质468
一、药物生产中的微生物污染及防治468
二、药物变质470
三、药物生产中的GMP和GLP471
第二节 灭菌制剂的无菌检查472
一、培养基及其适用性检查472
二、微生物试验菌株及其制备474
三、稀释液、冲洗液及其制备方法474
四、方法适用性验证475
五、供试品的无菌检查476
第三节 非灭菌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479
一、微生物计数法481
二、控制菌检查488
附录 微生物、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名词中英文对照表493
参考文献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