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上
  • 罗根泽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131316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544页
  • 文件大小:64MB
  • 文件页数:582页
  • 主题词:中国文学-文学批评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1

第一篇 周秦文学批评史3

第一章 绪言3

一 文学界说3

二 文学批评界说5

三 文学与文学批评10

四 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史11

五 中国文学批评的特点12

六 文学批评与时代意识15

七 文学批评与文学批评家17

八 文学批评与文学体类18

九 史家的责任20

十 历史的隐藏21

十一 材料的搜求23

十二 选叙的标准24

十三 解释的方法28

十四 编著的体例30

第二章 诗说33

一 诗人的意见33

二 古诗的编辑34

三 春秋士大夫的赋诗35

四 孔子的诗说36

五 孟子所谓“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38

六 荀子所谓“诗言志”40

七 墨子的用诗41

八 诗与乐42

第三章 “文”与“文学”44

一 古经中的辞令论44

二 最广义的文学45

三 孔子及孔门诸子所谓“文”与“文学”及“文章”45

四 孟子所谓“养气”与“知言”48

五 荀子的立言论准49

六 《易传》对于文学的点点滴滴51

七 墨子的“三表法”及其重质的文学观54

八 晚出谈辨墨家的论辩文方法56

九 老子的反对“美言”与提倡“正言若反”60

十 庄子书中的艺术创造论、写作方法论及书文糟粕论61

十一 韩非的反对文学及《解老》篇的重质轻文66

第二篇 两汉文学批评史69

第一章 诗的崇高与汩没69

一 诗的崇高69

二 诗的汩没70

三 卫宏《毛诗序》72

四 郑玄《诗谱序》77

第二章 “文”与“文章”及其批评80

一 文学文的兴起80

二 所谓“文”80

三 所谓“文章”83

四 扬雄的意见85

五 王符荀悦的意见87

第三章 对于辞赋及辞赋作家的评论89

一 辞人的意见89

二 刘安司马迁的批评90

三 司马相如的“赋心”与扬雄的“赋神”93

四 《汉书·艺文志》的辞赋分类95

五 “爱美”“尚用”的冲突与融合96

六 讽谏说98

七 讽谏说的作用及价值100

八 讽谏说下的作家批评102

第四章 王充的文学批评104

一 王充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104

二 王充的精神及其背景105

三 王充所最崇拜的桓谭107

四 “尚文”与“尚用”109

五 “作”与“述”112

六 “实诚”与“虚妄”115

七 “言文一致”与“文无古今”117

魏晋六朝文学批评史121

第一章 文学概念123

一 文学含义的净化123

二 文学概念的转变125

三 文学价值的提举126

四 社会学术的因素130

五 葛洪的反古与提倡博富艰深的文学133

六 萧统的摈除子史与提倡翰藻的文学135

七 裴子野《雕虫论》137

八 萧纲的鼓吹“郑邦”文学138

九 徐陵的编辑“丽人”艳歌140

十 萧绎的兼重华实141

第二章 文笔之辨143

一 文笔分别历史143

二 文笔分别三说144

三 辞笔之分147

四 诗笔之分148

第三章 文体类150

一 文体二义150

二 魏晋以前的文体论153

三 桓范的各体文学方法论155

四 傅玄的“七”论及连珠论157

五 陆机的十分法159

六 挚虞《文章流别志论》159

七 李充《翰林论》162

八 左思及皇甫谧的赋论163

九 颜延之所谓“咏歌之书”与“褒贬之书”165

十 萧统《文选》的分类166

十一 旧题任昉《文章缘起》169

第四章 音律说(上)171

一 音律说的前驱——文气说171

二 文气与音律的关系173

三 范晔的自然音律说174

四 四声的发明174

五 音律在文学上的功用176

六 甄琛沈约的讨论四声178

七 陆厥沈约的讨论音律179

八 一般的音律研究181

九 刘善经《四声指归》184

第五章 音律说(下)187

一 沈约八病说蠡测187

二 《文镜秘府论》所列文二十八病190

三 王斌的病犯说192

四 刘滔的病犯说193

五 沈氏的病犯说194

六 刘善经的病犯说196

七 元兢的病犯说197

八 崔融的病犯说199

九 佚名的《文笔式》——《文笔十病得失》200

第六章 创作论203

一 自庄子至曹丕的天才说203

二 陆机的文学方法论与文学应感说204

三 葛洪的天才与方法并重说207

四 颜延年及其他雕章琢句的学说208

五 萧子显的变化说209

第七章 鉴赏论211

一 魏晋以前的鉴赏论211

二 曹丕所言鉴赏之蔽与曹植所言鉴赏之难212

三 葛洪的鉴赏论214

第八章 论文专家之刘勰217

一 刘勰以前的文学批评家217

二 作《文心雕龙》的动机220

三 几个主要的文学观222

四 文体论228

五 创作论234

六 文学与时代245

七 批评及其原理247

第九章 论诗专家之钟嵘251

一 作《诗品》的时代及动机251

二 文学上的自然主义252

三 诗之理论的起源与历史的起源254

四 诗的滋味256

五 诗人的品第及流派257

第十章 北朝的文学论261

一 北朝的风土习性261

二 苏绰及魏收邢劭的尊古崇理文学观262

三 颜之推的地位及其兼采古今的文学论263

四 文人轻薄的指摘264

五 各体文学的缓急267

六 创作与评论268

第十一章 佛经翻译论270

一 翻译之难270

二 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说271

三 鸠摩罗什的“嚼饭”妙喻273

四 慧远的折中说275

五 僧叡的研究译字276

六 僧祐的讨论汉梵异同277

七 彦琮的八备说279

八 玄奘的五种不翻说281

九 道宣的批评历代译经282

十 赞宁的六例说284

隋唐文学批评史289

第一章 诗的对偶及作法(上)291

一 对偶说的兴起291

二 对偶及其他格律说的史料292

三 古人同出的十一种对295

四 上官仪的六种对及八种对300

五 元兢的六种对303

六 崔融的三种对307

七 皎然的八种对308

八 总不对与首尾不对311

第二章 诗的对偶及作法(下)313

一 元兢的调声三术313

二 佚名的调声术314

三 元兢《古今诗人秀句》316

四 李峤《评诗格》318

五 王昌龄《诗格》一——十七势320

六 王昌龄《诗格》二——格律论324

七 王昌龄《诗格》三——今本《诗格》及《诗中密旨》327

八 皎然《诗议》329

九 皎然《诗式》332

十 佚名的诗文作法337

第三章 诗与社会及政治340

一 陈子昂的提倡风雅诗340

二 李白的提倡古风341

三 杜甫的兼取古律及倡导社会诗344

四 元结的反对声律与提倡规讽诗348

五 三位选家的意见350

六 杨绾贾至梁肃及权德舆等的诗教论354

七 刘峣的先德后艺说与尚衡的文章三等说359

第四章 元稹白居易的社会诗论361

一 原因与动机361

二 “补察时政”与“泄导人情”364

三 历代诗的优劣368

四 乐府论370

五 通俗与次韵374

六 触忌与转变377

七 自我批评与自选诗集383

第五章 史学家的文论及史传文的批评386

一 唐初史学之盛386

二 文学为政治工具说387

三 艳丽之毒388

四 折中的文学论390

五 天才与学力392

六 文学史观393

七 史与文397

八 史传文的批评399

九 刘知幾的意见402

第六章 早期的古文论409

一 古文的兴起409

二 李谔王通的攻击六朝文410

三 唐初四杰的反对淫巧文413

四 陈子昂与卢藏用的提出载道说416

五 萧颖士李华的宗经尚简说418

六 两个胡人——独孤及元结——的意见421

七 梁肃的提出文气与李观的重视文辞424

八 古文理论家之柳冕的文论426

九 权德舆的二尚二有说430

十 吕温独孤郁等的天文说及人文说431

第七章 韩柳及以后的古文论436

一 韩愈的贡献436

二 道与文的关系439

三 古文方法440

四 “不平则鸣”与“文穷益工”443

五 柳宗元的地位及其所言道之二病444

六 学文的步骤与作文的态度446

七 “得之难”及“知之难”448

八 诗与文450

九 刘禹锡的诗文分论451

十 时人的见解与李翱的批评452

十一 裴度对李翱重文说的抗议456

十二 皇甫湜孙樵的怪奇主义458

十三 沈亚之的改创主义462

十四 李德裕的自然灵气说463

晚唐五代文学批评史465

第一章 文学论467

一 自唐代社会变迁说起467

二 李商隐的反道缘情文学说468

三 杜牧的事功文学说470

四 皮日休陆龟蒙的隐逸文学说472

五 刘蜕罗隐的文章丧亡论476

六 韩偓欧阳炯的香艳说477

七 韦庄韦縠的清丽说479

八 黄滔吴融等的反艳丽说480

九 刘昫徐铉的折中说483

第二章 诗格(上)486

一 诗格的两个时代486

二 五代试士的注重诗格及赋格486

三 材料的获得488

四 王睿《炙毂子诗格》490

五 李洪宣《缘情手鉴诗格》491

六 齐己《风骚旨格》491

七 虚中《流类手鉴》493

八 徐衍《风骚要式》494

九 徐寅《雅道机要》495

十 王玄《诗中旨格》497

十一 王梦简《诗要格律》498

十二 桂林淳大师《诗评》499

十三 文彧《诗格》500

十四 保暹《处囊诀》501

第三章 诗格(下)503

一 旧题魏文帝《诗格》503

二 旧题贾岛《二南密旨》504

三 旧题白居易《金针诗格》及梅尧臣《续金针诗格》507

四 旧题白居易《文苑诗格》509

五 旧题梅尧臣《梅氏诗评》509

六 惠洪《天厨禁脔》及林越《少陵诗格》510

七 已佚的诗格书511

八 诗格总集——李淑《诗苑类格》513

九 诗格丛书——蔡传《吟窗杂录》515

十 赋格及文格517

十一 反诗格的言论518

第四章 诗句图520

一 诗句图的渊源520

二 李商隐《梁词人丽句》520

三 张为《诗人主客图》522

四 李洞《集贾岛诗句图》523

五 宋太宗真宗《御选句图》524

六 惠崇《句图》525

七 已佚的诗句图526

八 蔡传《句图》、《续句图》及陈应行《续句图》527

九 高似孙选《诗句图》529

十 诗句图的评价530

第五章 《诗品》及本事诗531

一 司空图的救世与避世531

二 诗境的建立532

三 《二十四诗品》533

四 比喻的品题及其来源537

五 文字以外的风格540

六 文人之诗与诗人之文541

七 孟棨《本事诗》542

八 续本事诗三种54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