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农业生产力与自然力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农业生产力与自然力](https://www.shukui.net/cover/21/30941254.jpg)
- 于冰沁,孙贝烈主编;张鹏,安颖蔚,王建忠等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51705776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76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285页
- 主题词:农业生产-生产力-研究;自然资源-关系-农业生产-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农业生产力与自然力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章 自然地理环境11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含义11
一、自然地理环境属于自然资源范畴11
二、自然地理环境属于环境范畴13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15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社会作用20
一、西方历史上的地理环境决定论20
二、马克思主义的地理环境社会作用理论22
第二章 生产力和自然力26
第一节 生产力26
一、关于生产力及其要素的争论26
二、生产力的含义和要素30
第二节 自然力32
第三章 一切生产力都可以归结为自然力35
第一节 生产力的实体要素可以归结为自然力35
一、生产力实体要素中的劳动者可以归结为自然力35
二、生产力实体要素中的劳动资料可以归结为自然力37
三、生产力实体要素中的劳动对象可以归结为自然力40
第二节 人和自然两大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社会物质财富43
第三节 将自然力并入社会生产过程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45
第四节 科技生产力也可以归结为自然力48
第五节 马克思“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力”科学命题的重要意义52
第四章 科技生产力也可以归结为自然力60
第一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60
一、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实体要素及管理的重要作用60
二、科学技术进步使劳动者由体力型转变为知识型61
三、社会就业及产业结构在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转变65
四、劳动产品中的智力和科学技术含量在提高66
五、科学技术及人才在生产力发展及综合国力竞争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68
第二节 关于论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思考71
一、对科学技术的定性问题72
二、忽视科学技术的知识和理论属性所产生的问题74
第三节 自然力是科技生产力的物质根基77
一、只有正确认识自然,才能有效改造自然77
二、科技生产力的物质根基是自然力78
第五章 农业生产力也可以归结为自然力80
第一节 农业的基本特点80
一、农业及其基本特点80
二、现代农业极大地提高了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85
三、现代农业并没有改变农业的基本特点87
第二节 农业生产力也可以归结为自然力90
一、农业生产力的含义和要素90
二、农业生产力也可以归结为自然力93
三、农业的发展始终都要“靠天吃饭”99
第六章 生产力与自然力及人与自然的关系102
第一节 自然力本身还只是可能的生产力102
第二节 生产力与自然力及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106
一、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106
二、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力,客观规律决定主观能动性109
第三节 人与自然关系及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演化过程111
一、自然支配和控制人,人是自然的“奴隶”111
二、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人是自然的“主人”116
三、人是自然之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117
第七章 环境伦理学视野中的人与自然关系120
第一节 环境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120
一、伦理与环境伦理120
二、伦理发展的三个阶段122
第二节 环境伦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126
第三节 环境伦理与走出人类中心主义130
一、人类中心主义130
二、非人类中心主义132
三、环境伦理与走出人类中心主义135
四、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138
第八章 当代资源环境问题及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和表现142
第一节 资源环境问题及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和发展142
一、资源环境问题及其实质142
二、资源环境问题及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152
第二节 当代资源环境问题及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和表现156
一、污染型问题156
二、资源短缺与资源耗竭型问题158
三、生态破坏型问题160
第三节 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及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和表现161
一、污染型问题162
二、资源短缺与资源耗竭型问题165
三、生态破坏型问题170
第九章 应对当代资源环境问题及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172
第一节 世界环境运动及其产生和发展172
一、世界环境运动及其产生172
二、世界环境运动的发展174
第二节 世界各国的资源环境保护工作180
一、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180
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186
三、构建以“绿色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1
第三节 中国的资源环境保护工作195
一、中国资源环境保护事业的产生和发展195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99
三、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202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208
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及发展循环经济213
六、用新的政绩观取代传统的政绩观219
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227
第十章 发展生态农业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30
第一节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230
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230
二、农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232
三、社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234
第二节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37
一、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演化过程237
二、石油农业及其利弊238
第三节 发展生态农业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243
一、生态农业的含义244
二、生态农业的特点及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246
三、我国生态农业的形成和发展251
第四节 我国历史上的生态农业思想及优良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措施256
一、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关系256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257
三、我国古代的生态农业思想266
四、我国历史上的优良农业生产经验和农业技术措施269
参考文献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