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比较译丛 人为制造的脆弱性 银行业危机和信贷稀缺的政治根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美)凯罗米里斯,(美)哈伯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信出版社
- ISBN:9787508653549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513页
- 文件大小:94MB
- 文件页数:529页
- 主题词:银行风险-风险管理-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比较译丛 人为制造的脆弱性 银行业危机和信贷稀缺的政治根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没有国家,无以成银行;没有银行,无以成国家5
第一章 如果稳健高效的银行是如此美妙的主意,为什么这样的银行如此稀少?5
银行业危机的非随机分布5
银行服务不足经济体的非随机分布7
有多少高效和稳定的银行体系?9
为什么功能失衡的银行体系普遍存在9
人为制造的脆弱性11
本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13
本书不涉及的研究领域及原因20
第二章 银行交易博弈25
银行业的基础25
银行业面临的三大财产权挑战28
利益冲突中的政府29
金融财产权的政治逻辑32
威权政体34
民主政治44
关于国家及其银行:从静态比较到动态概念48
第三章 征服和生存的工具51
“现代世界”的起源51
主权债务合约的创新54
股份制公司56
特许银行和主权债务57
汇票、全球贸易和资本流动59
特许银行——金融创新的核心60
商业银行、民主和工业化62
政府特许新实体:中央银行和特殊目的银行64
伙伴关系的可能性与必要性67
第四章 有负担的特权71
光荣革命和“银行交易博弈”71
作为垄断性政府融资机构的英格兰银行74
工业革命时期的金融“抑制”77
让他们品尝通胀之果:英格兰银行和拿破仑战争80
英格兰与苏格兰银行业的对比82
第五章 银行和民主89
不列颠治世的挑战89
打破英格兰银行的垄断91
不再是政府的垄断银行,而是最后贷款人96
最后贷款人“严厉的爱”97
大型商业银行的发展100
20世纪的战争、帝国和选举权扩大102
第二次三十年战争106
1945—1970年受限制的银行业108
监管套利、公众批评与1971年竞争和信用信贷管控改革111
麻烦的20世纪70年代113
撒切尔夫人和英国金融“大爆炸”114
2007—2009年危机和银行业的未来116
第二部分 银行家和民粹主义者联盟的代价:美国与加拿大的比较124
第六章 民粹主义的滞碍124
农业民粹主义者和单体银行家联盟的殖民渊源124
殖民银行,殖民之痛127
“全国性银行”的开端128
联邦主义与美国早期的银行特许129
美国内部人银行体系的崩溃131
南北差异:分支网络、清算所和存款保险136
国内战争与全国和各州双层银行特许体系的建立139
极不稳定的银行体系145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建立146
大萧条、《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和存款保险150
一个时代的终结: 民粹主义者和单体银行家联盟的消亡155
银行业整合159
第七章 美国银行体系的新交易164
问题的核心164
挥之不去的政治影响166
为什么通过银行体系实施收入再分配?170
超级银行的兴起171
通往地狱之路由善意铺就172
民粹主义的丰收177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政府支持企业的兴起180
事与愿违184
克林顿第三条道路的回归189
为什么不反对?196
高层盟友198
全美金融公司及其伙伴200
泡沫破裂之前的住房金融市场状况201
结论203
第八章 杠杆效应、监管失败和次贷危机208
监管失败208
在车轮下酣睡213
火上浇油215
为什么并非所有银行都选择冒险?221
《多德—弗兰克法》的救赎?224
结论225
第九章 持久的合作伙伴233
加拿大银行体系的政治根源233
寻求持久的交易235
联邦集权下的集中银行业240
初始条件导致的深远影响242
挑战与回击244
持续的兼并249
对持久博弈的修正:大萧条及其之后251
是否有黑暗的一面?255
结论260
第三部分 威权主义、民主转型和银行交易博弈268
第十章 墨西哥268
失去的19世纪268
稳定威权下的裙带银行体系271
1897年《通用银行法》274
并非一切如意279
分崩离析:墨西哥革命280
无力回天283
1924—1925年会议284
革命制度党完美威权统治下的银行业286
革命制度党和银行289
第十一章 当威权终结295
脆弱的交易295
如何出售新窃取的银行?298
1995—1996年银行危机:对革命制度党威权统治的致命一击306
民主化和新银政伙伴关系的建立306
第十二章 通货膨胀机器315
漫长的孕育315
通货膨胀税的萌芽318
新世界的君主:唐·佩德罗一世时期的通货膨胀税321
保守无为的国家324
无为政府,无为银行325
第十三章 巴西通货膨胀税的民主化结果334
再见,奴隶制;你好,信贷宽松334
再见,君主统治;你好,金融诈骗336
旧共和:以不变应万变338
通货膨胀税再现:第四巴西银行341
从旧君主到旧共和342
威权民粹主义下的银行业政策343
规避通货膨胀税的恶性循环346
军事威权统治下的银行业与通货膨胀348
民主回归与通货膨胀税银行业的终结350
国有银行私有化352
总有例外353
银行与政治的双向道354
第四部分 超越结构化陈述360
第十四章 其他国家的案例360
陈述并确定原因360
一些简单的跨国统计证据363
超越简单的二元关系367
银行业的政府安全网368
是,但怎么解释中国?369
结论380
第十五章 现实对理论的挑战385
银行危机的经济学理论385
银行业集中度与稳定间关系的观点388
非历史的推理389
自由乌托邦主义观点393
威权主义相关观点394
民粹主义相关观点395
联邦主义相关观点396
党派互责的观点397
监管改革相关观点400
改革家的意义401
注释407
专有名词对照表467
参考文献471
编后记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