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劳动-资本”关系变迁 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劳动-资本”关系变迁 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
  • 权衡等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 ISBN:9787547609927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52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366页
  • 主题词:中国经济-经济增长-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劳动-资本”关系变迁 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中国“劳动-资本”关系变迁与经济增长模式转型1

0.1 当代中国劳动-资本关系:从实践困惑到理论创新3

0.2 研究经济增长问题:回归经济增长理论4

0.3 “劳动-资本”要素的双重解放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5

0.4 中国“劳动-资本”关系扭曲与经济增长的挑战7

0.5 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模式创新转型9

0.6 本书主要内容与基本观点11

第1章 “劳动-资本”关系与中国经济增长分析新框架19

1.1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劳资关系分析视角21

1.2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与资本主义经济模式22

1.2.1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框架和基本要点:一个小结23

1.2.2 “劳资关系”理论框架与资本主义经济分析模式25

1.2.3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分析工具与劳资关系分析28

1 2.4 几点启示与思考29

1.3 中国现阶段“劳动-资本”关系新实践及其分析框架30

1.3.1 现阶段中国“劳动-资本”关系的新实践30

1.3.2 当前中国“劳动-资本”关系:理论分析框架32

1.3.3 改革和转型与构建共赢和谐的新型劳资关系36

第2章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学术纷争与劳资关系的新视域39

2.1 中国经济模式的多重含义及其学术讨论41

2.1.1 经济改革与政治稳定结合下的中国经济模式41

2.1.2 强有力政府宏观调控干预下的中国经济模式41

2.1.3 渐进式经济改革下催生的独特中国经济模式42

2.1.4 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下的综合增长模式42

2.2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国际比较学术讨论43

2.2.1 中印两国模式之比较分析44

2.2.2 中国与东欧模式对比浅析46

2.3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其困境的学术讨论49

2.3.1 中国经济增长经验及其学术讨论的不同视角49

2.3.2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问题与瓶颈学术讨论54

2.4 中国经济模式与劳资关系的学术讨论56

2.4.1 劳资关系发端争论:基于劳动价值论判定57

2.4.2 计划经济条件下劳资关系讨论58

2.4.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劳资关系的学术讨论63

2.4.4 劳动与资本收入分配的“卡尔多事实”及其中国的学术讨论65

2.5 现有学术讨论的启示与思考66

2.5.1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特点: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增长实践相结合67

2.5.2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问题和挑战:劳资关系变迁与经济升级转型67

第3章 三重视角下新中国经济增长的解释与思考69

3.1 计划经济与短缺型增长模式:经典政治经济学的视角71

3.1.1 短缺经济的起点条件和实践探索71

3.1.2 经济建设实践的政治经济学解释74

3.1.3 计划经济体制下劳资关系与短缺型增长模式78

3.2 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制度经济学的视角82

3.2.1 改革开放与中国经济增长奇迹82

3.2.2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制度经济学解释89

3.2.3 制度变迁中的劳资关系与激励性增长92

3.3 从增长奇迹到模式转型:发展经济学的视角98

3.3.1 “中国经济增长”困惑:发展经济学解释98

3.3.2 劳资关系重构与中国增长模式转型103

第4章 中国经济发展中劳资关系变迁的历史与事实107

4.1 中国劳资关系的历史演变与阶段特征109

4.1.1 近代中国劳资关系的产生109

4.1.2 新中国成立后的劳资关系整合113

4.1.3 改革开放以来劳资关系的探索116

4.2 不同经济发展战略导向下中国劳资关系的特征118

4.2.1 工业化战略与劳资关系118

4.2.2 市场化战略与劳资关系121

4.2.3 城市化战略与劳资关系122

4.2.4 人口战略及政策与劳资关系124

4.2.5 全球化及开放战略与劳资关系126

4.3 全球视野下经济发展与劳资关系演变128

4.3.1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的早期劳资关系128

4.3.2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的劳资关系转型130

4.3.3 20世纪初期以后的现代劳资关系132

4.3.4 当代劳资关系的多样性134

4.3.5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劳资关系137

第5章 劳动力要素解放与激励型增长141

5.1 计划经济体制:劳动力要素配置与增长效应143

5.1.1 计划经济体制与劳动力要素配置方式143

5.1.2 计划经济下劳动力就业制度与收入增长144

5.1.3 低效率劳动力要素配置方式与经济增长模式148

5.2 双轨体制下的劳动力要素配置与经济增长148

5.2.1 双轨制改革与劳动力要素配置方式变迁148

5.2.2 双轨制时期劳动力要素配置、收入水平与经济增长151

5.3 市场化体制下的劳动力要素配置与经济增长158

5.3.1 市场经济与劳动力自由流动158

5.3.2 劳动力就业体制创新与经济发展162

5.3.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教育水平的提升168

5.4 劳动力要素市场化与自由发展170

5.4.1 劳动力要素配置效率与收入水平170

5.4.2 劳动力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与就业体制173

5.4.3 市场化机制与提升劳动力收入水平174

5.4.4 “劳资共赢”与构建和谐劳资关系174

第6章 资本要素解放与市场型增长177

6.1 计划经济体制与资金配置方式179

6.1.1 计划体制内资金配置与效率180

6.1.2 放权让利:国营企业自主决策权与资金配置效率的同步提升182

6.1.3 资本要素市场培育:从资金计划配置到资本市场配置184

6.2 国有企业转型、国有资本要素解放与自主型增长185

6.2.1 弱化行政控制与国有资本要素市场化185

6.2.2 国有企业改制与国有资本要素市场化187

6.2.3 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及其对产出的贡献192

6.2.4 国有资本解放对国有企业劳资关系的影响195

6.3 民营企业崛起、民营资本要素的解放与竞争型增长198

6.3.1 民营企业的崛起与竞争型市场主体确立198

6.3.2 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竞争与比较201

6.3.3 民营资本的配置效率及其对产出的贡献:实证分析205

6.3.4 民营资本解放对民营企业劳资关系的影响208

6.4 资本自由流动、FDI的演进模式与开放性增长210

6.4.1 资本自由流动的政策环境与体制变革211

6.4.2 FDI的演进路径与发展模式214

6.4.3 FDI的释放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理论与中国经验220

6.4.4 外资企业集体工资议价及其比较223

第7章 土地制度变迁中的农民工问题与劳资关系229

7.1 土地制度变迁与土地要素市场的培育231

7.1.1 消灭封建土地地主所有制:耕者有其田232

7.1.2 土地经营权集体化:农业合作社232

7.1.3 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人民公社制度233

7.1.4 土地的承包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34

7.1.5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自由流转:土地要素市场化236

7.2 农村非农经济发展与农业经济剩余240

7.2.1 乡镇企业发展、中国式的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240

7.2.2 中国式的农村工业化与经济增长241

7.2.3 农村非农经济崛起244

7.3 土地制度变迁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247

7.3.1 土地产权改革对农村劳动力的激励效应247

7.3.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自由选择249

7.3.3 土地要素市场化:进一步解放农民252

7.3.4 土地财政、城市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260

7.4 土地与农民双重解放的城市化与增长效应261

7.4.1 土地解放的城市化与增长效应262

7.4.2 农民解放的城市化与增长效应263

7.5 城市化进程中的劳资关系问题264

7.5.1 农民工与资本之间的劳资关系扭曲264

7.5.2 浅度人口城市化与“新二元结构”265

第8章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中的政府与劳资关系269

8.1 中国政府的角色定位与劳资关系变迁272

8.1.1 市场化改革与政府功能定位272

8.1.2 政府作用与劳资关系的变迁273

8.2 政府主导型增长中劳资关系的不平衡发展276

8.2.1 劳资双方力量的不平衡发展276

8.2.2 粗放型增长中的劳资矛盾277

8.3 新型劳资关系与政府的角色定位279

8.3.1 新型劳资关系中的政府职能280

8.3.2 政府角色错位与劳资关系失范282

8.3.3 劳资契约关系与政府角色定位283

8.4 强化立法与公共政策、建立和谐劳资关系的新机制284

8.4.1 外部压力型协调机制与新型劳资关系284

8.4.2 建立多方共赢的内生型协调机制285

8.4.3 加强立法与公共政策的有效供给286

第9章 中国经济增长与劳资关系的新问题、新挑战289

9.1 资本要素:资本报酬递减与创新激励不足291

9.1.1 资本边际报酬递减291

9.1.2 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不足292

9.1.3 民营企业研发投入的政策制约295

9.1.4 外资企业生产环节附加值较低296

9.2 劳动要素:工资定价机制扭曲与国内有效需求不足298

9.2.1 劳动者报酬偏低298

9.2.2 “就业—收入—消费”机制不畅299

9.2.3 劳动力流动受到约束301

9.2.4 “资强劳弱”的分配格局302

9.3 “政府过度干预”:要素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304

9.3.1 政府过度干预下的工业化模式304

9.3.2 政府过度干预下的城市化模式306

9.3.3 政府缺位与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308

9.4 “政、资、劳三方博弈”:收入分配失衡与不平等309

9.4.1 宏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309

9.4.2 收入差距与收入不平等加剧311

9.4.3 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挑战313

9.4.4 灰色收入与权力寻租316

第10章 劳动-资本关系转变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321

10.1 中国劳资关系的内生性转变323

10.1.1 刘易斯拐点是否已经到来324

10.1.2 资本利润率下降及其对劳资关系的影响326

10.2 组织和制度变迁与中国劳资关系转变328

10.2.1 工会的力量及其发展方向328

10.2.2 行业内部的自律与他律330

10.2.3 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完善332

10.3 政府职能转变与劳资关系调整334

10.3.1 政府对于资本与劳动关系的平衡334

10.3.2 政府职能转变与劳资共赢336

10.3.3 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迈进的重要举措337

10.4 劳资关系转型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339

10.4.1 公平正义的发展理念与新型劳资关系340

10.4.2 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与劳资关系变迁341

10.4.3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劳资关系变迁343

参考文献345

后记35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