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台湾文献初祖沈光文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台湾文献初祖沈光文研究
  • 乐承耀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九州出版社
  • ISBN:9787510839627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49页
  • 文件大小:69MB
  • 文件页数:464页
  • 主题词:沈光文(1612~1688)-人物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台湾文献初祖沈光文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写作缘起1

著作内容5

创新之处8

一、沈光文生平业绩研究12

沈光文:台湾传播中华文化先驱12

沈光文的爱国思想探微24

全祖望的沈光文研究及其影响33

沈光文入台时间述评47

沈光文文化成就的当代价值56

材料、事实与反思:有关沈光文的“一桩文化史公案”——兼与潘承玉先生商榷65

沈光文研究中的一些商榷问题81

新方志所载沈光文传纠误——以《宁波市志》、《鄞县志》中《沈光文传》为考察对象91

开发台湾名垂青史——纪念沈光文诞辰380周年101

牵系两岸文化情节的先驱——纪念沈光文诞辰400周年107

二、沈光文传记选注125

沈光文传&(清)季麒光125

沈光文列传&(清)季麒光128

沈文光&(清)翁洲老民129

沈光文&金鋐、郑开极等130

沈光文传&(清)周钟瑄、陈梦林等131

沈文开传&(清)黄叔璥132

沈光文传&(清)刘良璧133

沈光文&(清)范咸等134

沈光文&(清)余文仪等135

沈太仆传&(清)全祖望136

斯庵公传&(清)全祖望139

沈太仆光文&(清)全祖望141

附:明故太仆斯庵沈公诗集序&(清)全祖望144

沈光文&(清)鲁鼎梅、王必昌146

沈光文&(清)钱维乔、钱大昕147

沈光文传&(清)李瑶148

沈光文&(清)谢金銮149

沈光文&(清)陈寿祺150

沈斯庵先生事略&(清)李元度151

沈文光&(清)李聿求152

沈光文&(清)周凯等154

沈太仆光文&(清)徐兆昺154

沈光文传&(清)徐鼒155

沈光文&(清)张恕、董沛156

沈光文&(民国)孙静庵158

沈光文&(民国)连横160

附:沈斯庵诗集跋&(民国)连横162

沈光文&(民国)林文龙164

沈光文&张传保、陈训正等164

沈文光&(民国)余绍宋等166

沈光文&(清)赵尔巽等撰167

沈文光&(清)胡蕴玉169

沈光文传&洪波浪、庄松林等170

沈光文&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所175

沈光文&范金民、谢正光176

台湾文献始祖沈光文&朱馥生178

台湾文献初祖沈光文&言均君183

沈光文&俞福海187

沈光文&乐承耀189

沈光文&周时奋190

沈光文&单锦珩等192

沈光文&周静书193

台湾文化初祖沈光文&周冠明195

沈光文&肖林榕、林端宜199

沈光文&林国平200

文献初祖沈光文&乐承耀203

沈光文&胡晓亚等210

“台湾文献初祖”沈光文&张如安213

沈光文:在台湾传播中华文化的先驱者&乐承耀216

三、沈光文年谱222

(一)南都活动时期:万历四十年(1612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222

(二)鲁王监国时期:顺治二年(1645年)—顺治八年(1651年)233

(三)荷兰据台时期:顺治九年(1652年)—顺治十八年(1661年)239

(四)明郑执政时期:康熙元年(1662年)—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247

(五)清政府管台时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260

四、沈光文研究编年(1949—2014年)268

(一)沈光文研究初始(1949—1957年)268

(二)沈光文研究发展(1958—1977年)273

(三)沈光文研究融合(1978—1998年)282

(四)沈光文研究兴盛(1999—2014年)299

五、沈光文诗文辑注330

(一)沈光文的诗辑注330

1.《续甬上耆旧诗》卷十五《从亡诸公之二》所载330

半线诸山中有公孙橘,与中土种异,大如金橘,肉酸皮苦,色黄可爱330

释迦果似菠萝蜜而小,种自荷兰。味甘而腻,微酸。夏秋间熟,亦名梨331

椰子类拼榈。子十数穗,累累下垂。重叠无间。外裹粗皮如棕,内结坚壳,白肉附之,味如牛乳,中含浆曰椰酒,台人制之为油331

有柑亦由荷兰来,与橘同,状稍大,肉酸皮苦色黄,荷兰夏月饮水,取以和盐,排捣作酸浆,如吾内地所云梅水者332

葛衣吟332

挽定西侯333

贷米于人无应者334

隩草十四首(戊戌仲冬和韵)335

秋 吟342

寄迹效人吟343

吴正甫忽欲为僧,以柬寄赋答347

菊受风残,零落不堪矣。又复枯燥无雨,累累发花,虽不足观,亦聊慰我也347

2.范咸《台湾府志》卷二十三《艺文》所载348

普陀幻住庵348

感 忆348

赠友人归武林349

有感漫赋349

五 日351

望 月351

归 望352

答曾则通次来韵352

偶成353

曾则通久病,以诗问之353

夕餐不给戏成354

偶 成354

己亥除夕355

齐价人移浯,以诗投赠,次韵答之355

见博者356

自 疑357

戏题357

无题358

秋日和陈文生韵358

中秋夜坐359

有感359

庭中白菊新开360

野鹤360

夜眠听雨361

齐价人旋禾,未及言别,兹承柬寄,欣和361

题宁靖王斋壁362

仲春日友人招饮不赴362

郊游分得青字363

重九日登啸卧亭363

看菊364

和曾体仁赏菊分得人字366

柬曾则通借米366

卢司马惠朱薯赋谢367

寄怀庄桤庵368

谢王愧两司马见赠369

言 忧370

慨赋370

癸卯端午371

感怀八首372

思 归376

山 间379

大醉示洪七峰383

州守新构僧舍于南溪人多往游余未及也384

往宁靖园亭修谒385

蛙声(有序)385

重九大风386

晓发目加湾即事386

野菊387

发新港途中即事387

移居目加湾留别388

别顾南金388

别洪七峰389

咏篱竹389

与友奕390

至湾匝月矣390

3.《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所载391

怀 乡391

4.《诸罗县志》所载392

番妇392

5.《台湾史料集成》所载392

题赤坎城匾额图392

(二)沈光文的遗文辑注393

题梁溪季蓉洲先生海外诗文序393

台湾舆图考395

台湾赋399

东吟社序405

平台湾序408

六、季麒光有关沈光文诗文辑注417

(一)《蓉洲诗稿》辑注417

寿沈斯庵417

别沈斯庵418

太守蒋公安拙堂成,叠石作山,斯庵以诗纪胜,依韵赋呈420

春王榖日,诸君子聚饮镇台署中,即以聚字限韵赋诗,人不一体,斯庵携稿索和,虽不及厕席言欢,而良辰胜会,风流可再,因率笔赓续,以当纪言421

用陈易佩韵再赠沈斯庵423

故明张司马于浙中受法,有诗题湖上,斯庵遥传而未见,予亦只忆其半首,为斯庵诵之。诗曰: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叠山迟死文山早,青史于今有是非423

余至东宁,方谓知音和寡,结契无人。斯庵先生以慭遗一老,倾盖投合。两年以来,倡酬讲论,教益良多。至于天水闲话,花月新闻,时出其绪余,破我岑寂,殆如周党归来,重说汉朝者乎。及余谢事索居,先生殷勤注念,风雨之中以诗寄慰,始知道义心期,非同流俗,可无烦翟门之题矣。敬和来韵,以志不忘424

黄上祐孝廉以学博来台,用沈斯庵韵425

拟春夜宴桃李国(分九青)426

中秋漫兴(和斯庵)426

再和斯庵427

除夕见雪和斯庵427

仲冬晦日,风雨大作,询之土人,皆云数十年来所未有。斯庵居此最久,诗以记异,因韵和之427

同沈斯庵、陈都督、郑副使过弥陀室看春,值王参戎暨宰賛天,韩震西两都护小饮竹下,即事漫赋和斯庵韵428

祀灶(用斯庵韵)429

除夕和斯庵429

丁卯元旦和斯庵429

作诗一字叠用,宋人时有之。西泠李生以新诗相示,皆句有两春字,遂与斯庵读之。斯庵日:“昔人花月诗即此一体,然必有所托意,虽标新领异,其中自有位置,非有意有字即便填入者也。”斯庵归,即以一律惠教。因知老作家针线在手,别见体裁。客窗无寐,聊成二首,虽寄意于闺情旅思,而呓语胡诌,未见其工,以质斯庵430

元宵次日灯下漫赋(用斯庵韵)431

哭华苍崖(用斯庵韵)431

大雨和斯庵432

风阻安平,斯庵不获渡江相讯,以诗寄慰,依韵答之432

再答斯庵寄怀之韵433

寄答沈斯庵中秋见怀之韵(明旧太仆,流寓东宁)433

积雨断薪,向凤山君索之,知斯庵老僧有同病也,诗以讯之。虽史云之尘、邵公之卧,同一清节,然薄宦之凄凉与幽人之闲淡,则有间矣434

同沈斯庵檨林观射,见少妇汲水434

斯庵老僧一日寝食失平,□药静摄。余知而叩之,则为人治病,出门矣。昔五地菩萨游于槃起之国,偶患湿热,见国人有病,则以醍醐上药,各往治之。具□慈悲,遂授如来印教。今老僧羁旅之踪,悬壶寄隐,是现药王身而为说法也。然日为人疗济,而不闻有人作供养平等法。乃知老僧能活人,而人不能顶礼老僧。嗟嗟,舍己之芸,从井之救,余为老僧苦之。惟愿如五地之行力,圆满欢喜,证登妙果,则庶几矣。因为诗以讯之。435

斯庵病后余速其出门,约向厩中策蹇而来。竟尔不果,诗以讯之436

(二)《蓉洲文稿》辑注436

跋沈斯庵《杂纪诗》436

沈斯庵双寿序437

沈斯庵诗叙439

参考文献441

(一)地方志书441

(二)历史文献442

(三)今人论著443

(四)学术论文445

后记44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