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带式输送机工程设计与应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带式输送机工程设计与应用
  • 张振文,宋伟刚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502468200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98页
  • 文件大小:67MB
  • 文件页数:412页
  • 主题词:带式输送机-设计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带式输送机工程设计与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带式输送机的工作原理和特点1

1.1.1 结构简单1

1.1.2 节能与经济性1

1.1.3 输送物料范围广2

1.1.4 输送距离长3

1.1.5 输送能力大、生产效率高5

1.1.6 线路布置灵活、适应性强5

1.1.7 提升角度大5

1.1.8 受料和卸料灵活5

1.1.9 安全可靠性高6

1.1.10 环保性能优越6

1.1.11 操作简单、容易实现程序控制6

1.2 带式输送机的分类6

1.2.1 按结构形式分类6

1.2.2 按移动性能分类7

1.2.3 按承载方式分类7

1.2.4 按线路布置分类8

1.2.5 带式输送机规格的划分8

1.3 设计基础资料8

1.3.1 物料原始数据8

1.3.2 带式输送机工作条件9

1.4 物料特性9

1.4.1 粒度及组成9

1.4.2 堆积密度10

1.4.3 堆积角10

1.4.4 湿度(含水率)10

1.4.5 外摩擦系数10

1.4.6 磨损性和磨琢性11

1.4.7 其他特殊性能11

1.5 带式输送机应用实例11

1.5.1 德国哈默巴赫矿(Hambach)褐煤露天矿11

1.5.2 土耳其埃尔比斯坦(Elbistan)地区基斯拉克依(Kislak?y)褐煤露天矿12

1.5.3 澳大利亚劳阳(Loy yang)褐煤露天矿12

1.5.4 南非锡兴(Sishen)露天铁矿12

1.5.5 西撒哈拉磷酸盐带式输送机系统12

1.5.6 印度Reliance Sasan电厂越野带式输送机12

1.5.7 霍林河露天煤矿12

1.5.8 元宝山露天煤矿13

1.5.9 准格尔黑岱沟露天煤矿14

1.5.10 酒钢西沟石灰石矿16

1.5.11 向家坝骨料输送线17

1.5.12 华润封开长距离输送带式输送机18

第2章 输送带19

2.1 输送带类型及其应用19

2.2 输送带的产品标准20

2.2.1 钢丝绳芯输送带20

2.2.2 织物芯输送带32

2.2.3 输送带的电气和可燃性安全要求35

2.2.4 特殊性能输送带的国家标准42

2.3 输送带选择43

2.3.1 输送带应满足的要求43

2.3.2 输送带的选择原则44

2.4 输送带覆盖层45

2.4.1 覆盖层厚度确定原则45

2.4.2 输送带覆盖层性能45

2.4.3 输送带覆盖层厚度47

2.4.4 输送带的特殊性能要求52

2.5 输送带接头52

2.5.1 输送带的接头形式及选择52

2.5.2 ISO 15236-4的接头形式54

2.5.3 接头的尺寸设计与要求56

2.6 输送带安全系数60

2.6.1 输送带安全系数的规定60

2.6.2 德国工业标准的规定61

2.6.3 国外对安全系数的研究成果64

2.6.4 国外制造业推荐的钢丝绳芯输送带安全系数66

第3章 滚筒68

3.1 滚筒直径的确定68

3.1.1 GB 50431—2008滚筒直径选择方法68

3.1.2 ISO 3684和DIN 22101的比较分析70

3.1.3 滚筒的载荷条件72

3.1.4 美国滚筒直径的选择方法73

3.2 滚筒的结构75

3.2.1 滚筒的结构75

3.2.2 滚筒表面型式76

第4章 托辊组78

4.1 托辊组的类型与选择78

4.1.1 托辊组的类型78

4.1.2 托辊组的形式选择88

4.2 托辊的载荷与寿命计算89

4.2.1 GB 50431—2008托辊静载荷计算方法90

4.2.2 CEMA 502托辊选择方法91

4.3 托辊组的布置97

4.3.1 受料区托辊组布置97

4.3.2 标准段托辊组布置98

4.3.3 凸弧段托辊组的布置99

4.3.4 防跑偏托辊组的设置99

4.3.5 梳形托辊组布置99

第5章 驱动装置100

5.1 带式输送机驱动系统的要求100

5.2 驱动装置类型及特点100

5.2.1 直流电动机驱动101

5.2.2 笼型电动机驱动101

5.2.3 绕线型交流电动机102

5.2.4 交流电动机和变频调速驱动装置103

5.2.5 笼型电动机的复合传动104

5.2.6 输送机电动滚筒109

5.3 驱动装置选择109

5.3.1 驱动装置的选择应考虑的因素109

5.3.2 驱动装置形式的选择110

5.3.3 驱动装置选择应注意的问题110

第6章 拉紧装置116

6.1 拉紧装置类型和选择116

6.1.1 拉紧装置的类型116

6.1.2 拉紧装置的选择121

6.2 拉紧装置的布置与拉紧行程122

6.2.1 拉紧装置布置原则122

6.2.2 拉紧行程123

6.3 拉紧系统中的附加阻力124

6.3.1 自动拉紧力124

6.3.2 钢丝绳摩擦125

第7章 制动和逆止装置127

7.1 一般规定127

7.2 制动和逆止装置类型128

7.2.1 制动装置128

7.2.2 逆止装置130

7.3 制动与逆止装置的选择131

7.3.1 逆止装置的计算132

7.3.2 制动器与逆止器选择应注意和探讨的问题134

第8章 清扫器和输送带翻转装置137

8.1 清扫器137

8.1.1 清扫器作用及应满足的要求137

8.1.2 清扫器的类型138

8.1.3 清扫器的选择143

8.2 输送带翻转装置144

8.2.1 输送带翻转装置作用144

8.2.2 输送带翻转装置类型144

8.2.3 输送带翻转装置选择145

8.2.4 CEMA对输送带翻转的建议146

第9章 输送量、带速和带宽148

9.1 输送量148

9.1.1 设计输送量148

9.1.2 理论输送量149

9.1.3 国内外输送物料截面积计算方法156

9.1.4 物料的运行堆积角159

9.1.5 倾斜系数163

9.2 带速166

9.2.1 带速选择166

9.2.2 美国CEMA推荐的最大带速167

9.2.3 带式输送机带速系列168

9.2.4 带式输送机带速与输送带宽度的匹配范围168

9.3 带宽169

9.3.1 带宽选择原则169

9.3.2 带宽选择步骤169

9.3.3 带宽的校核170

9.3.4 国外关于带式输送机允许的最大物料尺寸171

9.3.5 带宽选择应注意的问题172

第10章 运行阻力与驱动功率174

10.1 运行阻力174

10.1.1 主要阻力175

10.1.2 附加阻力187

10.1.3 特种阻力和倾斜阻力191

10.2 CEMA运行阻力计算方法193

10.2.1 CEMA传统计算方法193

10.2.2 CEMA(6)运行阻力计算原则199

10.3 驱动功率的确定与分配209

10.3.1 传动滚筒圆周力209

10.3.2 电动机功率210

10.3.3 驱动功率分配211

10.4 向下输送的带式输送机阻力和功率211

10.4.1 圆周力计算212

10.4.2 电动机功率计算212

10.4.3 制动圆周力计算213

第11章 输送带张力与启动加速、减速停机计算214

11.1 输送带张力要求与张力计算方法214

11.1.1 输送带张力计算的作用214

11.1.2 输送带各点的张力计算218

11.1.3 输送带拉紧力与拉紧行程220

11.2 启动加速与减速停机221

11.2.1 惯性力221

11.2.2 启动加速222

11.2.3 减速停机226

11.2.4 下运带式输送机的启动与制动228

11.3 计算实例229

第12章 带式输送机动力学分析239

12.1 国内外带式输送机动力学研究概况240

12.2 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242

12.2.1 动力学模型243

12.2.2 求解技术248

12.3 典型带式输送机系统的动力学分析249

12.3.1 启动过程分析与拉紧装置位移249

12.3.2 拉紧装置布置位置不同的工作拉紧位移252

12.3.3 对系统运行的控制调节的效果253

12.3.4 停机过程张力过低的情况255

12.3.5 关键性制动器应用的动态调节257

12.4 动态分析的作用及其应用范围259

12.4.1 带式输送机的启动控制259

12.4.2 动态分析的应用范围及作用262

12.5 避免共振设计262

第13章 安全保护装置264

13.1 一般规定264

13.2 安全检测装置的类型265

13.2.1 紧急开关265

13.2.2 输送带打滑检测保护装置268

13.2.3 输送带防跑偏装置271

13.2.4 输送带纵向撕裂保护装置272

13.2.5 输送带断带检测保护装置275

13.2.6 料流检测保护装置277

13.2.7 溜槽堵塞检测装置277

13.2.8 向下输送的带式输送机保护装置的要求280

13.3 安全检测装置的选择280

第14章 辅助设备282

14.1 除铁和金属检测装置282

14.1.1 除铁装置的作用和种类282

14.1.2 金属检测装置284

14.1.3 除铁装置和金属检测装置的选择与布置284

14.2 输送带接头装置285

14.2.1 输送带接头装置类型285

14.2.2 输送带接头装置的选择和要求287

14.3 计量装置287

14.3.1 电子皮带秤288

14.3.2 核子皮带秤290

14.3.3 计量装置选择与布置291

14.4 采样方法与采样装置292

14.4.1 采样方法292

14.4.2 采样装置296

14.4.3 采样装置选择与布置297

第15章 电气与控制299

15.1 供电与配电299

15.1.1 供电299

15.1.2 配电299

15.2 单机与集中控制要求300

15.2.1 单机控制要求300

15.2.2 集中控制要求300

15.3 加速、减速和转矩控制装置301

15.3.1 启动301

15.3.2 转矩控制301

15.3.3 加速度的控制301

15.4 控制方法与控制系统304

15.4.1 控制方法304

15.4.2 控制系统305

15.5 电气保护和通信307

第16章 消防与粉尘防治309

16.1 消防的基本要求309

16.2 防尘与除尘310

16.2.1 防尘与除尘要求和方法310

16.2.2 优化带式输送机的结构311

16.2.3 控制粉尘与漏料的方法313

16.2.4 空气运动的控制314

16.2.5 粉尘抑制316

16.2.6 粉尘收集319

16.3 清扫322

16.3.1 水力清扫322

16.3.2 真空清扫323

第17章 输送机布置324

17.1 输送机布置原则324

17.1.1 带式输送机整机布置的原则324

17.1.2 带式输送机的转载站、驱动站、栈桥、地下通道的安全出口325

17.1.3 带式输送机工程系统安全出口距离的建议327

17.2 受料327

17.2.1 受料段的布置要求327

17.2.2 导料槽的布置要求328

17.2.3 受料缓冲329

17.3 卸料331

17.3.1 卸料设备的布置要求331

17.3.2 卸料设备332

17.3.3 卸料溜槽333

17.4 槽形过渡段336

17.4.1 槽形过渡段的设计要求336

17.4.2 槽形过渡段的长度336

17.5 凸弧段341

17.5.1 凸弧段的曲率段设计要求341

17.5.2 凸弧段最小曲率半径341

17.5.3 美国CEMA关于凸弧段的曲率半径规定342

17.5.4 德国DIN 22101—2011的规定342

17.6 凹弧段343

17.6.1 凹弧段设计要求344

17.6.2 凹弧段最小曲率半径344

17.6.3 美国CEMA的建议344

17.6.4 德国DIN 22101—2011的规定346

第18章 机架与系统结构347

18.1 机头站、机尾站与中间架348

18.1.1 机头站348

18.1.2 驱动站356

18.1.3 机尾站357

18.1.4 中间架359

18.2 转载站与分流站365

18.2.1 转载站365

18.2.2 分流站367

18.3 栈桥与地道372

18.3.1 栈桥372

18.3.2 地道376

附录 带式输送机工程设计相关标准378

参考文献39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