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乘佛学与终极关怀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大乘佛学与终极关怀
  • 王路平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巴蜀书社
  • ISBN:7806591699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433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57页
  • 主题词:大乘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大乘佛学与终极关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上篇 大乘佛学的根本渊源——原始佛学思想2

第一章 佛教的缘起2

一、佛教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2

二、沙门思潮(六师外道)5

三、佛陀创立佛教6

第二章 佛教的基本教义10

一、四圣谛11

二、十二因缘22

三、三法印28

第三章 佛教的哲学基础36

一、缘起论37

二、无常说51

三、无我论53

四、中道观59

五、平等观63

(一)印度大乘佛学发展概况69

一、中印大乘佛学的发展线索69

中篇 大乘佛学的三大系统——中观、唯识和真常三学69

第一章 大乘佛学的发展线索和思想系统69

(二)中国大乘佛学发展概况79

二、大乘佛学的思想系统91

(一)大乘佛学的三大系统91

(二)大乘佛学三大系统的关系96

三、律宗和净土宗105

(一)律宗105

(二)净土宗114

第二章 中观之学121

一、中观学的由来及师承121

(一)中观学在印度的产生和发展121

(二)中观学在中国的发展123

(三)三论宗的形成123

二、龙树、提婆之学125

(一)缘起说125

(二)中道观128

(三)二谛义131

三、僧肇的般若学133

(一)“不真空”的本体论134

(二)“物不迁”的动静观139

(三)“般若无知”的认识论141

(四)“涅槃无名”的解脱论142

四、三论宗143

(一)二藏三轮的判教理论144

(二)四重二谛观145

(三)中道实相论146

第三章 唯识之学149

一、唯识学的由来和发展149

(一)古印度瑜伽行派149

(二)真谛的真心唯识学155

(三)唯识宗的形成及师承157

二、五位百法论161

(一)心法162

(二)心所法165

(三)色法166

(四)不相应行法167

(五)无为法168

(六)百法与三性170

三、阿赖耶识缘起论172

(一)阿赖耶识说172

(二)四分三境说177

(三)种子学说179

(四)阿赖耶识缘起论非唯物论亦非唯心论186

四、转依说189

(一)转依的根据和目的189

(二)五位修行195

第四章 真常之学205

一、真如缘起论205

(一)一心开二门206

(二)真如与无明210

(三)如来藏与阿赖耶识211

二、天台宗215

(一)天台宗的由来及师承215

(二)五时八教的判教理论219

(三)天台宗的主要内容223

三、华严宗233

(一)华严宗的由来及师承233

(二)三时五教十宗三乘的判教理论235

(三)华严宗的主要内容238

第五章 禅宗之学257

一、原始禅宗257

(一)西土二十八祖257

(二)菩提达摩的禅法259

(三)楞伽师261

(四)东山法门263

二、禅宗形成269

(一)北宗神秀系269

(二)慧能禅宗思想的特点273

(三)南宗三系280

三、南宗五家七宗290

(一)一花开五叶290

(二)临济宗297

(三)曹洞宗305

(四)云门宗311

(五)沩仰宗315

(六)法眼宗319

(七)五家禅宗晚期变化323

下篇 大乘佛学的终极关怀——上求下化的生命智慧331

第一章 大乘佛学的终极关怀331

一、大乘佛学与终极关怀331

二、超越何以可能339

三、大乘佛学的超越342

第二章 大乘佛学的终极真实346

一、缘起门347

(一)大乘佛学各派缘起论的相互关系(判教门)347

(二)中观学性空缘起论的互动模式350

(三)大乘缘起论的生命观352

(四)大乘缘起论的整体观357

二、中道门(二谛门)362

(一)中道门是大乘佛学的纲要362

(二)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364

(三)自净其意,向死而在366

三、真妄门(心性门、心识门、真如门)369

(一)众生心性本具真妄(净染、善恶)369

(二)真妄门设立的目的和意义375

第三章 大乘佛学的终极目标377

一、涅槃解脱(涅槃门、佛性门、解脱门)378

(一)涅槃四德378

(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380

(三)生死轮回与涅槃解脱相即不二381

二、证悟转依(迷悟门、转依门)383

(一)生死即涅槃关键在于一心之转383

(二)转迷为悟如何可能385

(三)一心之转的开悟是超理性的387

三、生命存在矛盾的终极解决389

(一)生命存在的根本矛盾389

(二)生命存在三大矛盾的终极解决390

(三)诗意的真空妙有境界是生命存在的最高形式394

第四章 大乘佛学的终极承诺396

一、菩萨三德398

(一)以菩提心为因398

(二)以慈悲心为怀399

(三)以般若智为导400

二、六度四摄402

(一)六度402

(二)四摄406

三、戒定慧三学407

(一)戒律门(道德门)408

(二)禅定门(修证门、修行门)412

(三)般若门(智慧门、方便门)422

主要参考书目43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