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东方儒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刘宗贤,蔡德贵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39992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705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718页
- 主题词:儒家-研究-东方国家-现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东方儒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东亚经济腾飞与东方儒学的复苏1
绪论1
二、东方和东方文化的类型5
(一)梁漱溟的新儒学思想8
三、东方文化与东方哲学的特点10
四、东方哲学的发展阶段15
二、第一代新儒家:文化救国的理论探讨18
五、东方文化不同体系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流25
六、东方哲学的现代转型36
七、东方价值观面临的挑战和回应40
第一章 儒学元价值论48
第一节 儒家文化的伦理精神49
第二节 孔子的人文价值观55
一、仁道的亲情意识55
二、仁—礼相互制约的秩序结构63
三、“与命与仁”的终极关怀68
第三节 儒家人文思想群我关系的辩证机制71
一、儒家对人的界定71
二、儒家提倡的基本人格精神76
三、儒家协调社会人际关系的机制78
第四节 儒家教育哲学82
第五节 儒家政治思想的演变历程90
一、仁礼并重: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石91
二、仁政爱民:儒家政治思想的内化94
三、尚礼尊君:儒家政治思想的外开97
第六节 体和用——儒学的形上理论与历史化100
形式100
一、体和用:儒学之形上学及其历史化形式101
二、民主与法制——儒学的当然选择104
一、汉字的特点108
第一节 汉字与汉文化圈108
第二章 东方儒学的形成和展开108
二、汉字的文化功能112
三、汉字与汉文化圈115
四、汉字与儒家经典120
第二节 中国儒学的形成和展开122
(一)原始儒学核心内容的确立123
一、原始儒学的特点及其经学化、政治化的历程123
(二)汉代儒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125
(三)儒学与佛、道的碰撞与对话129
二、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化的后期发展131
(一)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131
(二)儒学的“启蒙运动”135
第三节 朝鲜儒学的形成和展开136
一、朝鲜社会对儒学的全面认同和接受137
二、儒学在朝鲜的本土化、民族化142
(一)朝鲜的性理学143
(二)朝鲜的阳明学147
(三)朝鲜的实学思想149
三、朝鲜儒学的衰落及其近代化151
第四节 日本儒学的形成和展开153
一、汉唐儒学在日本的传播153
二、日本儒学的发展与鼎盛156
(一)日本的朱子学派158
(二)日本阳明学162
(三)日本古学派164
三、日本儒学的近代命运167
(一)佐久间象山的“东洋道德,西洋艺术”论167
(二)“明六社”的启蒙思想对儒学的批判168
(三)传统派复兴儒学的努力169
第五节 越南儒学的形成和展开171
一、儒学在越南的早期传播171
二、儒学在越南封建社会的发展173
三、越南儒学的全盛与衰落176
第三章 近代以来儒学的维系和发展——中国现代新儒家180
第一节 现代新儒家的文化保守论与文化救国论180
一、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180
(二)熊十力的新儒学思想184
(三)张君劢的新儒学思想186
(四)冯友兰的新儒学思想188
(五)贺麟的新儒学思想190
三、对现代新儒家“文化保守主义”之辨析192
第二节 港台新儒家的缘起194
(一)钱穆的新儒学思想195
一、港台新儒家的思想主张及文化归根意识195
(二)方东美的新儒学思想196
(三)徐复观的新儒学思想198
(四)唐君毅的新儒学思想200
(五)牟宗三的新儒学思想202
(六)港台新儒家的文化归根意识204
二、对中国近现代道路的反思207
三、儒家思想如何回应西方文化的挑战212
四、儒学与马克思主义217
第三节 港台新儒家的主要文化主张222
一、儒学复兴论222
二、文化融会论227
第四节 海外新儒学的发展及其特点232
一、余英时的新儒学思想及其特点233
二、刘述先的新儒学思想及其特点236
三、成中英的新儒学思想及其特点239
四、杜维明的新儒学思想及其特点242
五、海外新儒学对传统与现代化的理解245
第五节 海外新儒学的延伸248
一、“文化中国”论248
二、波士顿儒学和夏威夷儒学256
(一)波士顿儒学256
(二)夏威夷儒学264
第四章 当代东方国家和地区的儒学273
第一节 儒学的时代课题和现代命运273
第二节 儒学与现代日本社会278
第三节 新加坡的现代儒家伦理运动285
一、新加坡的儒学研究机构286
二、新加坡的民间儒学289
三、政府推行的儒家伦理运动291
第四节 儒学在韩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294
一、儒学在当代韩国295
二、儒学在现代越南和泰国华人社会297
第五节 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儒学300
一、印度尼西亚儒学研究机构300
(一)中华会馆300
(二)孔教会301
(三)三教会302
二、马来西亚儒学304
第五章 儒学与东亚模式307
第一节 东亚经济腾飞的启示307
第二节 日本儒学与现代化316
一、开放兼容型的日本文化317
二、“脱亚入欧”与儒学遭遇320
第三节 韩国儒学与现代化328
第四节 中国:近代以来儒学的遭遇及其原因探析339
第五节 新加坡马来西亚模式:意识形态化的儒学351
一、东南亚的传统社会与意识形态整合351
二、新加坡——新马模式成功的典型356
三、从“亚洲价值观”的争论看新马模式364
第六章 东方儒学的分与合——东方儒学的374
层次、差异及共同价值观374
第一节 东方儒学的层次374
一、朝鲜儒学377
二、日本儒学380
三、东南亚国家的儒学385
四、阿拉伯世界的儒学研究389
一、中国儒学与东方儒学的差异392
第二节 东方儒学之差异性392
二、中日儒学之差异的具体表现396
(一)中日儒学形上学方面的差异396
(二)中日儒学宗教性方面的差异399
(三)中日儒学实用性方面的差异408
第三节 东方儒学共同的价值观410
第七章 儒学与宗教417
第一节 东亚各国的儒学与宗教420
一、韩国历史上的儒学与宗教420
二、日本的儒学与宗教425
第二节 东南亚国家的儒学与宗教429
一、印度尼西亚的儒教429
二、新加坡的儒学与宗教431
三、越南的儒学与宗教432
第三节 中国历史上的儒学与宗教435
一、独尊儒术型436
二、儒道互补型438
三、三教合一型440
四、四教会通型444
五、儒家思想与中国民间宗教447
第四节 儒学是否宗教及把儒学宗教化的问题450
一、在历史的反思中对儒学是否宗教的辨析450
二、戊戌时期把儒学宗教化的尝试455
三、陈焕章在香港的孔教主张458
四、中国内地儒学宗教化是否可能462
五、“一国两制”在儒学与儒教问题上的特殊理解463
一、从宗教作为“人类精神底层”的定位来看儒学的465
宗教性465
重新审视465
第五节 文化神学话语背景下对儒学宗教性的465
二、从宗教提供人类终极关切的职能来看儒学的宗教性466
三、从对终极存有内涵的全新解释看儒学的宗教性468
四、从宗教对道德要求的无条件性来看儒学的宗教性472
五、从对宗教外在形式的不同要求来看儒学的宗教性473
第六节 儒学与新兴人文宗教的比较474
一、儒学与巴哈伊教的诸多相通之处475
二、儒学与巴哈伊教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同境遇477
三、儒学在与巴哈伊教的比较中应该获得什么启示480
第八章 儒学之实用化482
第一节 关于“实用儒学”的主张482
一、实用儒学不同于“实学”482
二、儒家的明体适用传统485
三、实用儒学的层次493
(一)实用宇宙学493
(二)实用伦理学496
(三)实用教育学501
四、实用儒学的意义503
第二节 儒学儒教一体化有利于推广儒学505
一、儒:“学”与“教”的双重品格505
二、是儒教中国还是儒学中国510
三、儒学儒教之得失513
第三节 儒家伦理成为普世伦理的可能性因素518
一、中国文化有可能成为未来世界的显学519
二、儒家伦理具有普世伦理的条件——宗教性与世俗性的统一522
三、儒家伦理中的普世因素525
四、儒家伦理如何参与普世伦理的创建527
第四节 儒与商:相反又相成的结合531
一、儒——农业文明的产物531
二、儒的恒定性与变通性538
三、儒与商结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540
第五节 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试验场——香港孔教学院544
一、香港孔教学院的成立544
二、孔教学院的主要活动546
三、汤恩佳院长推行儒学的工作549
第九章 当代西方儒学及东西文化观553
第一节 马克斯·韦伯的儒教伦理观554
一、韦伯的新教伦理观555
二、韦伯的儒教伦理观558
第二节 列文森与《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565
一、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566
二、对近代中国思想继承性问题的剖析574
第三节 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与中国文化观582
一、东西文化应该平等对话583
二、李约瑟的中国文化观586
第四节 汤因比的历史哲学与中国文化观593
一、汤因比的历史哲学594
二、汤因比的中国文化现599
第五节 汪德迈视野中的“新汉文化圈”604
一、汉文化圈的共同基础604
二、儒家文化传统与新汉文化圈的崛起606
第六节 狄百瑞的儒学研究611
一、对儒家思想传统的基本认识612
二、对“儒家自由主义”的讨论616
三、对宋明理学与东亚文明的研究619
第十章 当代韩国、日本、中国的儒学研究624
第一节 当代韩国的儒学研究624
一、黄秉泰的《儒学与现代化——中韩日儒学比较研究》625
二、金日坤的《儒教文化圈的伦理秩序与经济》632
三、崔根德的儒学研究639
第二节 当代日本儒学研究概况644
一、儒教资本主义644
二、日本文化论学派思想中的儒家文化650
三、作为日本人文科学研究对象的儒学658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中国内地对儒学及传统文化的反思664
一、关于儒学命运的回顾与反思665
二、儒学的现代价值672
三、儒学与21世纪的世界678
第四节 展望21世纪中国儒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前景683
一、儒学是一种世界性精神文化资源684
二、儒学研究发展的背景689
三、儒学的生命力在于普及和传播693
结束语697
后记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