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胶体化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胶体化学
  • 冯绪胜,刘洪国,郝京诚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63350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202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218页
  • 主题词:胶体化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胶体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纯液体的界面性质10

1.1 表面张力和表面自由能10

1.1.1 表面分子的受力状态10

1.1.2 表面张力11

1.1.3 表面自由能11

1.2 表面热力学基础12

1.2.1 纯液体的表面热力学量12

1.2.2 吉布斯(Gibbs)表面热力学函数13

1.3 弯曲液体表面的一些现象14

1.3.1 弯曲液体表面下的附加压力14

1.3.2 毛细管上升现象17

1.3.3 弯曲液面上的饱和蒸气压18

1.4 液体表面张力的测定方法19

1.4.1 毛细管上升法19

1.4.2 挂环法19

1.4.3 滴重法[4]20

1.4.4 最大泡压法[7,8]20

1.4.5 吊片法21

1.5 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22

1.5.1 物质的本性22

1.5.2 温度22

参考文献23

1.5.3 压力23

第2章 溶液表面性质24

2.1 溶液的表面张力24

2.2 溶液表面的吸附25

2.2.1 溶液表面过剩量的定义25

2.2.2 Gibbs吸附公式26

2.2.3 溶液表面吸附层的结构28

2.3 液体与固体的界面29

2.3.1 液体在固体表面的润湿作用29

2.3.2 接触角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31

参考文献35

第3章 胶体分散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36

3.1 溶胶的动力学性质36

3.1.1布朗运动[1]36

3.1.2 力场中的沉降作用和沉降分析原理37

3.1.3 离心力场中的沉降作用[2]39

3.1.4 扩散40

3.2 溶胶的光学性质41

3.2.1 丁达尔效应41

3.2.2 Rayleigh散射42

3.2.3 溶胶的散射现象[3]46

3.3.1 溶胶粒子表面上电荷的来源49

3.3 电学性质49

3.3.2 扩散双电层理论50

3.3.3 动电现象57

3.4 胶体的稳定性63

3.4.1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作用63

3.4.2 胶体稳定性理论65

参考文献71

第4章 高分子溶液72

4.1 高分子溶液的形成72

4.1.1 高分子化合物的溶解规律72

4.2.1 平均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73

4.1.2 混合熵和混合焓73

4.2 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量73

4.2.2 溶液的黏度和高分子的大小75

4.2.3 分子量的测定方法76

4.3 溶液中的高分子化合物77

4.3.1 溶液中的高分子形态77

4.3.2 溶液中高分子的大小和链节的分布78

4.4 高分子溶液的渗透压80

4.4.1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80

4.4.2聚电解质的渗透压——唐南(Donnan)平衡82

4.4.3 渗透压的测量84

参考文献85

第5章 表面活性剂86

5.1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和分类[1,2,3]86

5.1.1 表面活性和表面活性剂的定义86

5.1.2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88

5.1.3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88

5.2 表面活性剂的HLB值[5]91

5.3 表面活性剂有序聚集体溶液[1,2]94

5.3.1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上的吸附94

5.3.2 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初级聚集体——胶束的形成与临界胶束浓度[1,2,3]96

5.3.3 囊泡[12]98

5.3.4 溶致液晶100

5.3.5 海绵相(L3-相)[16]101

5.4 表面活性剂的几种重要作用[1,2]102

5.4.1 增溶作用102

5.4.2 润湿作用103

5.4.3 分散作用104

5.4.4 乳化作用105

5.4.5 起泡作用106

参考文献108

第6章 乳状液、微乳液109

6.1 乳状液的制备与性质109

6.1.1 乳状液的制备[1]109

6.1.2 乳状液性质的测定[2]110

6.1.3 乳状液稳定性的测定111

6.2 表面活性剂在化妆品中的应用113

6.2.1 表面活性剂在化妆品中的乳化及增溶作用[3]113

6.2.2 液晶类化妆品[4]114

6.3 生物膜与表面活性剂115

6.3.1生物膜中的表面活性剂115

6.3.2 模拟生物膜116

6.4 食品用表面活性剂117

6.5 乳液聚合117

6.5.1 乳液聚合过程的四个阶段118

6.5.3 乳化剂对聚合反应的影响119

6.5.2 乳液聚合用乳化剂119

6.5.4 聚合物乳液的稳定性120

6.6 洗涤用品121

6.6.1 洗涤机理122

6.6.2 洗涤用表面活性剂123

6.6.3 增效助表面活性剂124

6.7 农药微乳剂124

6.7.1 高的稳定性125

6.7.2 高的传递效率125

6.7.3 促进向动植物组织内部的渗透125

参考文献126

7.1.1 基本概念127

第7章 分散体系的流变性质127

7.1 流变性质的基本概念与规律127

7.1.2 稀分散体系的黏度128

7.2 浓分散体系的流变类型130

7.2.1塑性流体131

7.2.2 假塑性流体132

7.2.3 胀性流体132

7.2.4 触变性流体133

7.3 流变参数的测定134

7.3.2 同轴转筒型黏度计135

7.3.1 毛细管黏度计135

7.3.3 锥板型黏度计136

7.4 黏弹性136

7.4.1 基本概念136

7.4.2 黏弹性的力学模型137

7.4.3 Weissenberg效应140

7.4.4 Toms效应140

参考文献141

第8章 微乳液法制备功能纳米粒子143

8.1 纳米粒子概述143

8.1.1 纳米粒子的性质与功能143

8.1.3 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144

8.1.2 纳米粒子的分类144

8.2 纳米粒子大小和形态的控制145

8.2.1 胶束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粒子的一般原理145

8.2.2 反胶束微乳液法合成纳米粒子时粒子形状和大小的控制146

8.2.3 纳米粒子的分离159

8.3 新型反胶束微乳液法及与其他方法的结合159

8.3.1 新型反胶束微乳液法159

8.3.2 微乳液法与其他方法的结合164

8.4 金属和化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166

8.4.4 卤化物纳米粒子167

8.4.5 含氧酸盐纳米粒子167

8.4.2 氧化物纳米粒子167

8.4.3 硫化物、硒化物、碲化物纳米粒子167

8.4.1 金属纳米粒子167

8.4.6 复合氧化物纳米粒子168

8.4.7 水溶性盐的固体纳米粒子168

8.5 复合无机纳米粒子的制备169

8.5.1 具有均匀结构的复合氧化物纳米粒子169

8.5.2 具有核/壳结构的无机复合物171

8.5.3 发光无机复合结构173

8.6 无机/聚合物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175

8.6.1 原位聚合复合法175

8.6.2 原位形成无机粒子复合法176

参考文献178

8.7 小结178

第9章 反胶束在生物技术领域中的应用183

9.1 反胶束中酶催化反应研究183

9.1.1 反胶束性质与微型反应器183

9.1.2 酶在反胶束体系中的定位183

9.1.3 酶在反胶束体系中的催化活性与选择性184

9.1.4 反胶束体系中酶分子的构象187

9.1.5 反胶束中酶的稳定性188

9.1.6 反胶束体系中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模型188

9.1.7 反胶束酶在生物合成与转化中的应用191

9.2.1 微乳液凝胶192

9.2 微乳液凝胶及其固定化酶192

9.2.2 微乳液凝胶固定化脂肪酶194

9.3 反胶束萃取蛋白质196

9.3.1 基本原理197

9.3.2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197

9.3.3 亲和反胶束萃取技术198

9.4 反胶束介质中生物分析199

9.4.1 酶法分析199

9.4.2 酶免疫分析200

9.4.3 蛋白质波谱分析200

参考文献20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