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土壤肥料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土壤肥料学
  • 范业宽,叶坤合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7307036924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299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11页
  • 主题词:农业科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土壤肥料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土壤肥科学3

第一章土壤的形成与组成3

1.1土壤形成过程3

1.1.1土壤形成是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共同作用的结果3

目 录3

1.1.2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4

1.1.3土壤剖面、发生层和土体构型6

1.2土壤组成7

第二章成土矿物、岩石与土壤矿物8

2.1与成土关系密切的矿物和岩石8

2.1.1主要成土矿物8

2.1.2成土岩石9

2.2.1土壤中的原生矿物10

2.2.2土壤次生矿物10

2.2土壤矿物10

2.3土壤质地15

2.3.1土粒和粒级15

2.3.2土壤质地分类16

2.3.3各类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和利用改良18

第三章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20

3.1土壤生物20

3.1.1土壤生物的类型与种群20

3.1.2土壤微生物的营养类型20

3.1.3土壤微生物的呼吸类型21

3.2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分解与转化21

3.2.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与组成21

3.2.2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与转化21

3.3土壤腐殖质的分组与性质24

3.3.1土壤腐殖质的提取与分组24

3.3.2土壤腐殖质的组成与性质24

3.4.1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贡献25

3.4土壤有机质的肥力意义及其管理25

3.4.2土壤有机质的管理目标26

3.4.3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管理措施27

第四章土壤化学性质28

4.1土壤胶体及其保蓄养分离子的功能28

4.1.1土壤胶体的特点28

4.1.2土壤胶体对阳离子的保蓄功能及其有效性29

4.2土壤酸碱性31

4.2.1土壤酸碱性的形成32

4.2.2土壤酸碱性的指标33

4.2.3影响土壤酸碱性的因素34

4.3土壤氧化还原性质34

4.3.1土壤中的氧化还原体系34

4.4土壤的缓冲性35

4.4.1土壤酸碱缓冲性35

4.3.2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因素35

4.4.2土壤氧化还原缓冲性36

4.5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与植物和土壤肥力的关系36

4.5.1植物对土壤pH和Eh的适应性36

4.5.2土壤pH和Eh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37

4.6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的调节39

4.6.1土壤酸性的改良39

4.6.2土壤碱性的改良39

4.6.3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调节40

第五章土壤的孔隙性、结构性、物理机械性和耕性41

5.1土壤孔隙性41

5.1.1土壤密度和容重41

5.1.2土壤孔隙度与孔隙类型42

5.1.3土壤三相组成及其计算43

5.2土壤结构性43

5.2.1土壤结构体的类型44

5.2.2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贡献44

5.3土壤物理机械性与耕性46

5.2.3土壤结构的管理46

5.3.1土壤粘结性47

5.3.2土壤粘着性47

5.3.3土壤塑性47

5.3.4土壤涨缩性48

5.3.5土壤压实48

5.3.6土壤耕性49

第六章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状况51

6.1土壤水分51

6.1.1土壤水分的存在形态与有效性51

6.1.2土壤含水量表示法53

6.1.3土壤水分的运动54

6.1.4土壤水分的平衡与调节55

6.2土壤空气56

6.2.1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56

6.2.2土壤空气的交换57

6.3土壤热量状况58

6.3.1土壤热量的来源58

6.3.2影响地面辐射平衡的因素59

6.3.3影响土温的内在因素59

第七章土壤养分61

7.1土壤氮素61

7.1.1土壤氮素的含量与形态61

7.1.2土壤氮素的转化61

7.1.3土壤氮的损失62

7.1.4土壤氮素管理62

7.2土壤磷素63

7.2.1土壤磷的形态和含量63

7.2.2提高土壤磷有效性的措施64

7.3土壤钾素64

7.3.1土壤钾素的含量、形态及有效性64

7.3.3影响土壤钾固定和释放的因素65

7.3.2土壤钾的转化65

第八章我国土壤的分布规律与主要土壤类型66

8.1我国土壤分布规律66

8.1.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66

8.1.2土壤垂直地带性66

8.1.3土壤的区域性分布66

8.2红壤和黄壤67

8.2.1红壤67

8.2.2黄壤68

8.3黄棕壤与黄褐土68

8.3.1黄棕壤68

8.3.2黄褐土69

8.4石灰土69

8.5.2剖面形态和主要性质70

8.6.1剖面形态70

8.6水稻土70

8.5潮土70

8.5.1潮土的形成特点70

8.6.2水稻土性质的特点72

8.6.3水稻土水文状况的类型73

8.6.4高产水稻土的培育73

9.1.1植物体内必需的营养元素75

9.1.2必需营养元素的含量和分组75

9.1植物的营养元素75

第九章植物营养75

9.2植物对养分的吸收76

9.2.1根系吸收养分的形态和部位77

9.2.2养分向根部的迁移77

9.2.3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79

9.3植物的叶部营养80

9.3.1叶片吸收养分的部位80

9.3.2叶部营养的特点81

9.3.3影响叶部吸收养分的因素81

9.4.1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在因素82

9.4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因素82

9.4.2影响植物养分吸收的内在因素84

9.5植物营养的特性84

9.5.1植物营养的共性和特殊性84

9.5.2植物营养的连续性和阶段性84

第十章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86

10.1植物体内的氮素营养86

10.1.1植物体内氮的含量与分布86

10.1.2氮的营养作用86

10.1.3植物对氮的吸收和利用87

10.1.4植物氮素丰缺与产量、品质的关系88

10.2化学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89

10.2.1铵态氮肥89

10.2.2硝态氮肥95

10.2.3酰胺态氮肥97

10.2.4长效氮肥(又称缓效氮肥)98

10.3氮肥利用率和提高肥效途径100

10.3.1氮肥利用率及其损失途径100

10.3.2提高氮肥肥效的途径101

第十一章植物磷素营养与磷肥103

11.1植物体内的磷素营养103

11.1.1植物体内磷的含量、形态和分布103

11.1.2磷的营养作用103

11.1.3植物对磷的吸收和利用105

11.1.4植物磷素丰缺与产量、品质的关系106

11.2化学磷肥种类、性质和施用106

11.2.1水溶性磷肥106

11.2.2弱酸溶性磷肥109

11.2.3难溶性磷肥111

11.3提高磷肥肥效的途径112

11.3.1根据土壤条件合理分配和施用磷肥113

11.3.3根据磷肥特性合理分配和施用114

11.3.2根据作物特性和轮作合理分配与施用磷肥114

第十二章植物钾素营养与钾肥116

12.1植物体内的钾素营养116

12.1.1植物体内钾的含量、形态与分布116

12.1.2植物体内钾的营养作用117

12.1.3植物对钾的吸收利用119

12.1.4植物钾素丰缺与产量品质关系119

12.2化学钾肥种类、性质和施用120

12.2.1氯化钾120

12.2.2硫酸钾122

12.2.3草木灰123

12.3钾肥的合理分配和施用124

第十三章植物钙、镁、硫素营养与钙、镁、硫肥料126

13.1植物钙素营养与钙肥126

13.1.1植物钙素营养126

13.1.2含钙肥料的种类与性质127

13.1.3石灰肥料的施用129

13.2植物镁素营养与镁肥130

13.2.1植物镁素营养130

13.2.2含镁肥料种类、性质和施用132

13.3植物硫素营养与硫肥133

13.3.1植物硫素营养133

13.3.2含硫肥料种类、性质和施用134

第十四章植物微量元素营养与微量元素肥料136

14.1植物微量元素营养136

14.1.1植物硼素营养136

14.1.2植物锌素营养138

14.1.3植物钼素营养139

14.1.4植物铁素营养140

14.1.5植物锰素营养141

14.1.6植物铜素营养142

14.2土壤中微量元素形态和转化143

14.2.1土壤中微量元素形态143

14.2.2土壤中微量元素的转化144

14.3微量元素肥料种类、性质和施用145

14.3.1微量元素肥料的种类145

14.3.2微量元素肥料的成分和性质145

14.3.3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146

第十五章复合肥料及肥料混合149

15.1复合肥料149

15.1.1复合肥料的概念149

15.1.2复合肥料的特点150

15.1.3复合肥料的发展动向150

15.1.4常用复合肥料的成分和性质150

15.1.5复合肥料的合理施用153

15.2肥料的混合154

15.2.1矿质肥料的混合154

15.2.2矿质肥料和有机肥料的混合156

15.2.4肥料与农药的混合158

15.2.3肥料混合用量的计算158

第十六章有机肥料161

16.1有机肥料概述161

16.1.1有机肥料的特点161

16.1.2有机肥料的分类161

16.1.3有机肥料的发展161

16.1.4有机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162

16.2有机肥料的种类163

16.2.1粪尿肥和厩肥163

16.2.2堆肥、沤肥、沼气发酵肥和秸秆还田167

16.2.3饼肥173

16.2.4绿肥174

第十七章配方施肥182

17.1配方施肥的内容182

17.2配方施肥的理论根据182

17.2.1肥料报酬递减律182

17.2.3最小养分律183

17.2.2归还学说183

17.2.4因子综合作用律184

17.3配方施肥的基本方法184

17.3.1地力分区(级)配方法184

17.3.2目标产量配方法185

17.3.3肥料效应函数法186

17.4配方施肥常用术语说明187

17.4.1肥料效应函数187

17.4.2目标产量187

17.4.3肥料利用率188

17.4.4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188

17.4.5换算0.15的计算方法188

17.4.6化肥和有机肥提供养分量的计算188

17.4.7地力分级189

第二部分 自学辅导与练习193

第一章土壤的形成与组成193

第二章成土矿物、岩石与土壤矿物196

第三章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200

第四章土壤化学性质204

第五章土壤的孔隙性、结构性、物理机械性和耕性208

第六章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状况212

第七章土壤养分217

第八章我国土壤的分布规律与主要土壤类型221

第九章植物营养230

第十章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237

第十一章植物磷素营养与磷肥245

第十二章植物钾素营养与钾肥252

第十三章植物钙、镁、硫素营养与钙、镁、硫肥料258

第十四章植物微量元素营养与微量元素肥料264

第十五章复合肥料及肥料混合271

第十六章有机肥料277

第十七章配方施肥283

附录一自学考试大纲288

附录二主要参考文献29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