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面向21世纪高等学校信息工程类专业系列教材 数字通信原理与技术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兴亮主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608345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88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00页
- 主题词:数字通信-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面向21世纪高等学校信息工程类专业系列教材 数字通信原理与技术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通信的基本概念1
1.1.1通信的定义1
1.1.2通信的分类1
1.1.3通信方式4
1.2通信系统的组成6
1.2.1模拟通信系统6
1.2.2数字通信系统7
1.2.3数字通信的主要优缺点8
1.3通信技术发展概况9
1.3.1通信发展简史9
1.3.2通信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0
1.4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12
1.4.1一般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12
1.4.2信息及其量度12
1.4.3有效性指标的具体表述15
1.4.4可靠性指标的具体表述16
1.5数字通信的主要技术问题17
1.5.1数字调制解调17
1.5.2信源编码译码18
1.5.3纠错编码译码18
1.5.4基带传输18
1.5.5同步18
1.5.6信道与噪声18
1.5.7保密编码译码18
本章小结19
思考与练习20
第2章 信道与噪声22
2.1信道的定义、分类与模型22
2.1.1信道的定义22
2.1.2信道的分类22
2.1.3信道的模型23
2.2恒参信道及其对所传信号的影响25
2.2.1幅度—频率畸变26
2.2.2相位—频率畸变(群迟延畸变)26
2.2.3减小畸变的措施27
2.3变参信道及其对所传信号的影响28
2.3.1变参信道传输媒质的特点28
2.3.2产生多径效应的分析28
2.3.3变参信道特性的改善30
2.4信道内的噪声(干扰)32
2.5通信中常见的几种噪声33
2.5.1白噪声33
2.5.2高斯噪声34
2.5.3高斯型白噪声36
2.5.4窄带高斯噪声36
2.6信道容量的概念38
2.5.5余弦信号加窄带高斯噪声38
本章小结40
思考与练习41
第3章 模拟信号的调制与解调43
3.1模拟信号的线性调制43
3.1.1常规双边带调制(AM)43
3.1.2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幅(DSB—SC)46
3.1.3单边带调幅(SSB)47
3.1.4残留边带调幅(VSB)49
3.1.5模拟线性调制的一般模型51
3.1.6线性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52
3.2模拟信号的非线性调制57
3.2.1基本概念57
3.2.2窄带调频(NBFM)58
3.2.3宽带调频(WBFM)59
3.2.4调频信号的产生与解调61
3.2.5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63
3.3模拟调制方式的性能比较66
思考与练习68
本章小结68
第4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71
4.1脉冲编码调制(PCM)71
4.1.1抽样定理和实际抽样72
4.1.2脉冲调制77
4.1.3量化77
4.1.4编码和译码85
4.2增量调制(△M)95
4.2.1简单增量调制95
4.2.2增量调制的过载特性与编码的动态范围99
4.2.3增量调制的抗噪声性能101
4.2.4改进型增量调制103
本章小结112
思考与练习112
5.1.1直接法FDM115
第5章 信道复用与数字复接115
5.1频分多路复用(FDM)115
5.1.2复级法FDM117
5.2正交频分复用(OFDM)120
5.2.1 OFDM的基本原理121
5.2.2基于FFT的OFDM系统组成122
5.3时分多路复用(TDM)124
5.3.1TDM基本原理125
5.3.2TDM信号的带宽及相关问题126
5.3.3TDM与FDM的比较127
5.3.4时分复用的PCM系统128
5.3.5PCM 30/32路典型终端设备介绍129
5.4数字复接技术132
5.4.1数字复接设备方框图132
5.4.2复接等级和速率系列133
5.4.3正码速调整133
5.4.4光纤通信同步数字系列简介135
本章小结136
思考与练习137
第6章 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139
6.1数字基带信号139
6.1.1数字基带信号的常用码型139
6.1.2数字基带信号功率谱146
6.1.3码型变换的基本方法147
6.2数字基带传输系统150
6.2.1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组成150
6.2.2基带传输系统的数学分析151
6.2.3码间串扰的消除152
6.3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系统153
6.3.1理想基带传输系统153
6.3.2无码间串扰的等效特性154
6.3.3升余弦滚降传输特性155
6.3.4无码间串扰时噪声对传输性能的影响158
6.4眼图159
6.5时域均衡原理161
6.6部分响应技术163
本章小结167
思考与练习167
第7章 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170
7.1引言170
7.2数字振幅调制171
7.2.1二进制数字振幅键控(2ASK)171
7.2.2多进制数字振幅键控(MASK)177
7.3数字频率调制181
7.3.1二进制数字频移键控(2FSK)182
7.3.2多进制数字频移键控(MFSK)189
7.4数字相位调制191
7.4.1二进制数字相移键控(2PSK)192
7.4.2多进制数字相移键控(MPSK)200
7.5.1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208
7.5数字调制系统性能比较208
7.5.2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210
7.6现代数字调制技术211
7.6.1正交振幅调制(QAM)212
7.6.2交错正交相移键控(OQPSK)218
7.6.3最小频移键控(MSK)221
7.6.4正弦频移键控(SFSK)224
7.6.5平滑调频(TFM)225
7.6.6高斯滤波的最小频移键控(GMSK)225
7.6.7无码间串扰和相位抖动的偏移四相相移键控(IJF-OQPSK)226
本章小结228
思考与练习229
第8章 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233
8.1最佳接收准则233
8.1.1统计判决模型233
8.1.2最佳判决准则234
8.2确知信号的最佳接收及性能235
8.2.1二进制确知信号最佳接收机结构236
8.2.2二进制确知信号最佳接收机性能237
8.2.3几种二进制确知信号的性能239
8.2.4实际接收机与最佳接收机比较241
8.2.5多进制确知信号最佳接收机结构及性能241
8.3随相信号的最佳接收242
8.3.1二进制随相信号的最佳接收机242
8.3.2多进制随相信号的最佳接收机243
8.4最佳接收机的匹配滤波器形式244
8.4.1匹配滤波器244
8.4.2匹配滤波器组成的最佳接收机246
8.5数字基带系统的最佳化247
8.5.1理想信道下的最佳基带系统248
8.5.2非理想信道下的最佳基带系统248
本章小结249
思考与练习251
第9章 同步系统253
9.1概述253
9.1.1不同功用的同步253
9.1.2不同传输方式的同步254
9.2载波同步技术254
9.2.1非线性变换—滤波法255
9.2.2特殊锁相环法257
9.2.3插入导频法(外同步法)260
9.2.4载波同步系统的性能指标263
9.3位同步技术264
9.3.1插入导频法(外同步法)264
9.3.2自同步法266
9.3.3位同步系统的性能指标270
9.4群同步(帧同步)技术271
9.4.1起止式同步法272
9.4.2连贯式插入法272
9.4.4群同步的保护274
9.4.3间歇式插入法274
9.4.5群同步系统的性能指标276
9.5网同步技术277
9.5.1全网同步系统278
9.5.2准同步系统279
本章小结280
思考与练习280
第10章 差错控制编码283
10.1概述283
10.1.1信道编码283
10.1.2差错控制方式283
10.1.3纠错码的分类284
10.1.4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284
10.2常用的几种简单分组码285
10.2.1奇偶监督码285
10.2.3恒比码286
10.2.2行列监督码286
10.3.1基本概念287
10.3.2监督矩阵H和生成矩阵G287
10.3线性分组码287
10.3.3伴随式(校正子)S289
10.4循环码290
10.4.1生成多项式及生成矩阵290
10.4.2监督多项式及监督矩阵291
10.4.3编码方法和电路292
10.5.1基本概念293
10.4.4译码方法和电路293
10.5卷积码293
10.5.2卷积码的描述294
10.5.3卷积码的译码295
10.6网格编码调制(TCM)296
本章小结299
思考与练习299
11.2正交码与伪随机码303
第11章 伪随机序列及编码303
11.1伪随机序列的概念303
11.3伪随机序列的产生304
11.4m序列306
11.4.1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的特征306
多项式306
11.4.2 m序列产生器307
11.4.3 m序列的性质308
11.5 M序列310
11.6伪随机序列的应用312
11.6.1扩展频谱通信312
11.6.2码分多址(CDMA)通信314
11.6.3通信加密315
11.6.4误码率的测量316
11.6.5数字信息序列的扰码与解码316
11.6.7时延测量317
11.6.6噪声产生器317
本章小结318
思考与练习318
第12章 通信网络及通信系统320
12.1概述320
12.1.1通信网的组成320
12.1.2通信网的分类321
12.1.3现代通信网的构成和功能324
12.1.4通信网的发展方向325
12.2通信网基础326
12.2.1通信网拓扑和结构326
12.2.2网络体系分层结构及通信网协议335
12.2.3通信网路由选择及流量控制342
12.3通信网相关技术346
12.3.1交换技术346
12.3.2信令与接口技术356
12.3.3多址通信技术366
12.4 VSAT卫星通信网370
12.4.1 VSAT卫星通信网的组成371
12.4.2 VSAT系统的工作原理372
12.4.3 VSAT网的主要技术指标373
12.5数字移动通信系统374
12.5.1移动通信的概念374
12.5.2 GSM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375
12.5.3 GSM蜂窝系统的传输方式378
12.5.4 GSM蜂窝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381
12.5.5 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382
12.5.6 CDMA系统的传输方式383
12.5.7 CDMA系统的性能384
本章小结385
思考与练习385
参考文献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