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公共管理 MPA 简明读本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公共管理 MPA 简明读本
  • 竺乾威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7309038533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502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529页
  • 主题词:公共管理-研究生-自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公共管理 MPA 简明读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宪法与政府3

第一章 现代政府的宪法构造3

一、现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3

(一)宪法产生的一般条件3

(二)现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4

(三)现代宪法的发展趋势7

二、现代政府的体制形式8

(一)代议民主制度的内涵8

(二)代议民主制度的历史论证10

三、现代政府的权力配置方式与权力行使方式12

(一)人民主权原则12

(二)权力制约原则13

(三)法治原则15

第二章 现代立宪政府的理论基础19

一、现代西方立宪政府的理论基础19

(一)理性主义19

(二)智性主义21

(三)制度主义22

(四)个人主义24

二、当代中国立宪政府的理论基础25

(一)人民民主26

(二)民本主义27

(三)社会平等29

(四)集体主义30

第三章 现代立宪政府的制度构架及制度转型32

一、代议制度32

(一)代议机关的产生、性质和地位32

(二)代议机关的组成和职权34

二、行政制度36

(一)行政机关的组织形式36

(二)行政机关的职权38

(三)公务员制度40

三、司法制度40

(一)法律适用上41

(二)法院组织上41

(三)实体法与程序法的侧重上43

(四)诉讼程序上43

(五)违宪审查制度上44

四、现代立宪政府的制度转型44

(一)制度转型的推动力量45

(二)制度转型的现实演变途径46

第四章 中国宪法与中国政府48

一、中国宪法的发展48

(一)我国宪法的产生历程48

(二)现行宪法的修改与完善51

二、当代中国立宪政府的制度框架53

(一)立法制度53

(二)行政制度57

(三)司法制度60

第二篇 公共行政67

第一章 公共行政概论67

一、公共行政的含义、功能及原则67

(一)公共行政的含义67

(二)公共行政的功能69

(三)公共行政的原则72

二、公共行政的理论和实践74

(一)西方的公共行政理论74

(二)转型时期的中国公共行政77

(三)知识经济社会与公共行政79

第二章 行政组织81

一、行政组织及其类型81

(一)行政组织的含义81

(二)行政组织的目标82

(三)行政组织的设计原则83

(四)行政组织的类型84

二、静态和动态的行政组织84

(一)行政组织的结构84

(二)行政组织的体制86

(三)行政组织的气候90

(四)行政组织的冲突90

三、非正式组织92

(一)非正式组织的含义与成因92

(二)非正式组织的特征和类型93

(三)非正式组织的结构与功能94

第三章 行政领导96

一、行政领导的结构和过程96

(一)行政领导的结构96

(二)行政领导的过程98

二、行政领导的方式和类型101

(一)行政领导的方式101

(二)行政首长的领导类型102

第四章 行政沟通103

一、行政沟通的含义、理论基础、原则及功能103

(一)行政沟通的含义103

(二)行政沟通的理论基础103

(三)行政沟通的原则104

(四)行政沟通的功能106

二、行政沟通的种类、方式与形态107

(一)行政沟通的种类107

(二)行政沟通的方式108

(三)行政沟通的形态109

三、行政沟通的关系与过程110

(一)行政沟通的关系110

(二)行政沟通过程112

四、行政沟通的障碍及克服113

(一)行政沟通的障碍113

(二)克服行政沟通的障碍114

第五章 行政监督116

一、行政监督系统的构成116

(一)一般行政监督系统117

(二)专门行政监督系统118

二、行政监督的内容120

(一)行政指派监督120

(二)行政指导监督121

(三)行政评价监督122

第三篇 公共政策127

第一章 公共政策概述127

一、公共政策的含义127

(一)公共政策的概念127

(二)公共政策的特征128

(三)公共政策的价值和功能129

二、公共政策的分析模型130

(一)公共政策学130

(二)公共政策分析131

(三)公共政策分析模式132

第二章 公共政策体系与结构134

一、公共政策体系134

(一)公共政策体系的含义134

(二)公共政策体系的特征134

(三)公共政策体系的结构136

(四)公共政策体系的功能138

二、公共政策的运作规律139

(一)公共政策运作规律的含义139

(二)公共政策效力作用规律140

(三)公共政策利益调控规律140

(四)公共政策生命周期规律141

第三章 公共政策过程142

一、公共政策制定142

(一)公共政策制定的含义142

(二)公共政策制定者143

(三)公共政策制定程序145

(四)公共政策制定的主要模型147

(五)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因素150

二、公共政策执行152

(一)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152

(二)公共政策的执行者153

(三)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则和手段155

(四)公共政策执行过程157

(五)影响执行的因素与政策执行的困难性159

三、公共政策评价161

(一)政策评价的含义与意义161

(二)公共政策评价主体162

(三)公共政策评价标准163

(四)公共政策评价程序164

(五)公共政策评价方法165

(六)影响公共政策评价的因素166

四、政策调整与终结167

(一)政策调整的特点和作用167

(二)政策调整的依据和原因168

(三)政策调整的内容和类型168

(四)政策终结的含义和作用169

(五)政策终结的对象和方式170

(六)政策终结的障碍171

第四章 公共政策环境172

一、公共政策与环境172

(一)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172

(二)公共政策的宏观环境:一般环境因素173

(三)公共政策的微观环境:工作环境因素176

二、公共政策与民主177

(一)民主制定公共政策177

(二)民主实施公共政策179

(三)民主监督和评价公共政策180

第四篇 国家公务员制度185

第一章 国家公务员制度概述185

一、国家公务员的涵义185

(一)国家公务员的概念185

(二)中国的国家公务员185

二、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形成与变革186

(一)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86

(二)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190

三、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90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190

(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发展192

第二章 国家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194

一、国家公务员权利与义务的统一194

(一)国家公务员的权利194

(二)国家公务员的义务195

二、权利与义务体现的准则195

(一)一致性的准则196

(二)法制性准则196

(三)自我约束准则196

(四)学习型准则197

三、西方国家公务员权利与义务的规定197

(一)各国公务员的主要权利197

(二)各国公务员的主要义务198

四、我国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200

(一)我国国家公务员的权利201

(二)我国国家公务员的义务202

五、我国公务员权利与义务的保障204

(一)法律保障205

(二)组织保障205

(三)经济保障206

第三章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管理与完善207

一、职位分类管理207

(一)职位分类的概念与内容207

(二)职位分类的功能208

(三)职位分类的局限性209

(四)我国的职位分类管理209

二、考试录用管理212

(一)考试录用制度的概念212

(二)考试录用管理的机构212

(三)考试录用的组织实施213

(四)录用考试213

三、激励管理214

(一)考核管理214

(二)奖惩管理217

(三)职务升降管理219

(四)工资、福利、保险管理222

四、培训管理224

(一)培训的概念与意义224

(二)培训的原则226

五、调控管理227

(一)交流制度227

(二)回避制度229

(三)辞职、辞退与退休制度231

六、完善我国国家公务员的管理233

(一)我国国家公务员管理的经验233

(二)完善我国国家公务员管理的对策235

第五篇 行政伦理学241

第一章 行政组织伦理241

一、行政组织伦理的内涵241

(一)个体合作与公共理性242

(二)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244

二、政府治理与行政伦理246

(一)行政伦理的价值基础246

(二)政府类型的伦理含义247

三、中西传统行政理念的差异249

(一)西方行政传统——为公民权利限定政府权力249

(二)中国行政传统——伦理政治250

第二章 制度与公共政策的伦理向度252

一、制度设计与公共政策的伦理向度252

二、制度设计与公共政策的伦理原则253

(一)制度设计与公共政策的伦理原则253

(二)我国制度设计与公共政策的伦理原则255

三、制度与公共政策目标的原则256

(一)功利/效率原则256

(二)公正原则258

(三)人本原则264

(四)关爱原则267

四、行政权力与制衡的伦理思考270

(一)立法不能规避责任270

(二)伦理立法与反腐策略271

第三章 行政人员伦理273

一、角色与责任273

(一)职业分工273

(二)职业内涵273

(三)职责274

二、行政人员伦理分析274

(一)意图伦理与责任伦理274

(二)责任冲突——行政伦理学的困境276

(三)领导风格277

三、行政道德277

第四章 西方行政伦理概述283

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行政伦理建设283

二、日本行政伦理285

三、美国行政伦理286

第六篇 行政法学293

第一章 行政法概述293

一、行政法的含义293

(一)行政法的含义293

(二)行政法的分类294

二、行政法的渊源295

(一)成文法的渊源295

(二)不成文法的渊源297

三、行政法治原则297

(一)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297

(二)行政合法原则298

(三)行政适当原则300

(四)行政公开原则301

四、行政主体302

(一)行政主体的特征302

(二)行政主体的资格界定304

(三)行政主体的类型305

(四)行政主体的权力与责任307

五、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310

(一)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法律地位310

(二)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的法定要件310

第二章 行政行为规范312

一、行政行为312

(一)行政行为的特征312

(二)行政行为的法律功能和形式313

(三)行政行为的要件314

(四)行政行为的效力和生效规则316

二、行政立法318

(一)行政立法的特征318

(二)行政立法的原则320

(三)行政立法主体321

(四)行政立法的类型322

四、行政许可324

(一)行政许可的特征324

(二)行政许可的原则325

(三)行政许可的类型326

(四)行政许可程序328

五、行政处罚330

(一)行政处罚的特征330

(二)行政处罚的原则331

(三)行政处罚的种类与设定333

(四)行政处罚的程序333

六、行政征收337

(一)行政征收的特征337

(二)行政征税337

(三)行政收费341

七、行政程序341

(一)行政程序的特征341

(二)行政程序的分类342

(三)行政程序法343

(四)行政程序法的原则345

第三章 行政救济规范348

一、行政复议348

(一)行政复议的原则348

(二)行政复议法律关系350

(三)行政复议受案范围350

(四)行政复议的程序352

二、行政诉讼354

(一)行政诉讼的原则354

(二)行政诉讼法律关系357

(三)行政诉讼受案范围358

(四)行政诉讼程序360

三、行政赔偿362

(一)行政赔偿的要件362

(二)行政赔偿的范围363

(三)行政赔偿程序365

第七篇 组织行为学369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概述369

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369

(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369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领域370

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371

(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371

(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372

三、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372

(一)心理学理论的应用373

(二)管理学理论的应用373

(三)文化人类学理论的应用374

第二章 个体行为、群体行为与激励376

一、个体心理与行为376

(一)个性及其特征376

(二)个体行为的共同特征378

(三)影响个体行为的主要因素379

二、群体心理与行为382

(一)群体的概念与特征382

(二)影响群体行为绩效的主要因素385

(三)群体的合作、竞争与冲突387

三、激励理论391

(一)激励理论的概念391

(二)激励理论的模式393

(三)激励理论的类型393

第三章 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402

一、组织设计402

(一)组织设计过程402

(二)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405

二、组织文化407

(一)组织文化的特征407

(二)组织文化的类型划分408

(三)组织文化理论411

三、组织发展417

(一)组织变革417

(二)组织变革的模式418

第八篇 公共经济学429

第一章 公共经济学概论429

一、公共经济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体系概要429

(一)公共经济学的概念429

(二)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30

(三)公共经济学的体系概要431

二、资源配置与政府职能432

(一)资源最优配置的概念432

(二)竞争机制与市场失灵434

(三)行政干预与政府失灵436

第二章 公共产品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439

一、公共产品的概念及分类439

(一)公共产品的概念及其特征439

(二)公共产品的分类440

二、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441

(一)私人产品的有效供给442

(二)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442

(三)林达尔均衡与免费搭车现象443

三、外部性及其纠正445

(一)外部性的概念445

(二)外部性的分类445

(三)外部性的实质445

(四)外部性的纠正446

四、公共选择的概念447

(一)公共选择的概念447

(二)公共选择理论提出的意义447

五、公共选择理论的内涵448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前提:经济人假设448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切入点:市场决策和非市场决策的划分448

(三)公共选择理论的重要概念:交易450

(四)公共选择理论的特点:不在于做出价值观和道德上的判断450

六、投票机制与中位选民451

(一)投票与社会偏好451

(二)多数决策与投票悖论452

(三)阿罗不可能定理与中位选民定理455

七、影响公共选择的各种因素456

(一)中位选民456

(二)利益集团457

(三)官僚集团458

(四)政治经济周期459

(五)政府失败的必然性460

八、公共产品、公共选择与地方政府460

(一)地方性公共产品461

(二)蒂博特“用脚投票”理论461

(三)西方学术界的地方分权理论462

第三章 公共支出和公共收入的理论与实践463

一、公共支出的概念和分类463

(一)公共支出的概念463

(二)公共支出的分类463

二、有关公共支出的主要理论观点464

(一)公共支出扩张论(瓦格纳法则)464

(二)增长引致论465

(三)发展阶段论466

(四)劳动生产率论466

三、公共支出结构与政府职能467

(一)公共消耗性支出467

(二)公共转移性支出469

四、公共收入的概念与分类470

(一)公共收入的概念470

(二)公共收入的分类470

五、税收的特点、要素和基本原则471

(一)税收的特点471

(二)税收的要素471

(三)税收的原则472

六、税收的分类473

(一)税收分类的沿革473

(二)发达国家的税收分类473

七、主要税种介绍474

(一)所得税474

(二)财产税476

(三)商品劳务税477

八、税收的宏观效应分析477

(一)税收与生产者行为的关系477

(二)税收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478

(三)税收与劳动的关系478

(四)税收与私人储蓄的关系478

(五)税收与私人投资的关系479

九、税收的转嫁与归宿479

(一)税收的转嫁与归宿479

(二)税收转嫁的形式480

(三)税收转嫁的影响因素481

十、最优税制设计481

(一)税制设计的思路481

(二)税制设计的要素481

第四章 国家预算、宏观经济调控和收入再分配484

一、国家预算484

(一)国家预算的基本概念484

(二)预算的效益分析486

(三)有关预算的主要理论观点488

二、公共经济与宏观经济调控490

(一)公共经济与国民收入决定490

(二)政府经济行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493

(三)公共经济政策与宏观调控495

三、收入再分配与社会保障496

(一)收入与分配的概念496

(二)收入再分配的主要理论观点497

(三)收入再分配的制度和手段50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