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创伤后应激障碍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正国名誉主编;王庆松,谭庆荣主编;呼永河,崔红,杨彦春,况伟宏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205610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564页
- 文件大小:111MB
- 文件页数:588页
- 主题词:创伤-心理应激-精神障碍-防治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创伤后应激障碍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述1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分类1
一、基本概念1
二、分类1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概况1
一、创伤性事件的暴露频率2
二、PTSD的患病率2
三、PTSD病程3
第三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历史3
一、国外情况3
二、国内情况3
第四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现状4
第二章 创伤性事件5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主要特点5
第二节 主要分类6
一、根据创伤性事件的性质分类6
二、根据创伤性事件的自然类别分类6
三、根据创伤性事件的影响范围分类6
四、根据创伤性事件的发生方式分类6
第三节 创伤性事件的暴露率6
第三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8
第一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概述8
一、发病率8
二、患病率10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10
第二节 严重自然灾害相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12
一、重大自然灾害的时空特点和心理援助12
二、汶川地震13
三、洪灾15
第三节 重大公共社会事件相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15
一、交通事故15
二、矿难16
三、海难16
四、核泄漏16
第四节 犯罪相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17
一、性侵犯17
二、虐待17
第五节 职业相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18
一、消防员18
二、救生员18
三、医务工作者19
四、传染病防治工作者19
五、其他特殊工作者19
第六节 军事行动相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20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朝鲜和越南战争20
二、海湾战争21
三、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21
第七节 内科疾病相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22
一、AIDS22
二、SARS22
三、肿瘤23
第八节 外科疾病相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23
一、烧伤23
二、创伤24
第九节 重症监护患者相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26
一、ICU患者的PTSD的发病率及特点26
二、ICU患者发生PTSD的影响因素26
第四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危害28
第一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程、预后与转归28
一、PTSD患者的病程28
二、PTSD患者的随访和转归29
三、PTSD患者的预后32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对军事作业能力的影响33
一、国外研究33
二、国内研究35
三、战争经历对军事作业人员的影响36
第三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对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的影响39
一、PTSD所致的生理性危害39
二、PTSD对认知功能的影响40
三、PTSD对睡眠的影响42
四、PTSD对精神和行为的影响43
五、PTSD对社会功能的影响44
第四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对家庭及社会稳定的影响44
一、PTSD对家庭与人际关系的影响44
二、PTSD对儿童的影响45
三、PTSD与无家可归45
四、PTSD患者的自杀行为45
第五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疾病负担47
一、PTSD患者的终生患病率47
二、PTSD患者相关疾病与医疗消耗47
三、PTSD患者生命损失年49
第五章 创伤应激52
第一节 应激与创伤应激的概念52
一、应激的概念52
二、创伤应激53
第二节 应激因素、应激源、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54
一、应激因素54
二、应激源54
三、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55
第三节 应激反应的中介机制55
一、神经系统的直接作用55
二、神经内分泌的调节作用55
三、中枢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56
四、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57
五、四大系统间的相互作用57
第四节 应激与生活事件57
第五节 创伤应激与创伤后应激障碍58
第六节 对应激的处置方法59
第六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62
第一节 个体外在影响因素63
一、创伤性事件63
二、社会环境因素65
第二节 个体内在易感因素66
一、性别对PTSD的影响66
二、遗传因素对PTSD的影响69
三、疾病对PTSD的影响70
四、神经内分泌异常与PTSD71
五、人格特征与PTSD72
第三节 个体遗传素质与特征74
一、PTSD的遗传易感性研究现状74
二、PTSD有关的易感基因75
第七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学机制80
第一节 创伤应激相关的心理学概念及模型80
一、心理应激和创伤概述80
二、心理应激学说81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理论模型82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认识理论82
一、社会认知理论82
二、信息加工理论83
三、双重表征理论85
第三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精神动力学理论86
一、PTSD的创伤记忆86
二、防御机制在PTSD 心理创伤中的作用87
第八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动物实验模型88
第一节 概述88
一、动物模型的定义88
二、建立动物模型的意义88
三、建立创伤后应激障碍动物模型90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动物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90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行为学特征90
二、神经行为学相关的神经结构学基础90
第三节 实验动物神经行为学检查手段93
一、反映动物抗争行为或绝望情绪的行为实验93
二、反映动物探究行为及情绪反应的实验94
三、评价动物记忆力和学习能力的实验96
第四节 基于创伤后应激障碍行为学相关的动物实验模型99
一、概述99
二、海马惊厥阈下电刺激动物模型99
三、糖皮质激素模型100
四、脑啡肽基因敲除模型101
第五节 基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病因学相关的动物实验模型101
一、捕食模型101
二、连续单一应激模型102
三、复合应激模型102
四、隔离应激模型102
五、社会失败应激模型103
六、慢性社会应激模型103
七、空瓶刺激模型103
第六节 基于应激理论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动物实验模型103
一、慢性束缚应激模型103
二、电击模型104
三、钢珠标准致伤模型105
第七节 其他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的动物实验模型105
一、大鼠进食电击模型105
二、Vogel饮水冲突实验105
三、旁观电击大鼠模型106
四、大鼠慢性轻度应激抑郁症模型106
五、其他模型106
第八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动物实验模型的不足与前景106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动物模型的特点和不足106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动物模型的发展工作展望106
第九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109
第一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神经内分泌机制109
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109
二、神经递质及相关受体功能改变110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中枢神经系统应激反应性机制112
一、严重生理应激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113
二、海马结构神经兴奋性改变在PTSD样行为异常中的作用113
三、PTSD样行为异常相关海马兴奋性改变的相关神经生物学变化113
四、短暂严重心理应激对海马突触可塑性改变的影响115
第三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脑组织结构改变116
一、海马116
二、杏仁核116
三、前额叶皮质117
四、中枢神经系统其他脑区117
第十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免疫机制改变120
第一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引起的免疫细胞的改变120
一、单核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120
二、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121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引起的炎症因子的改变122
一、白介素122
二、C反应蛋白122
三、肿瘤坏死因子122
第三节 海马体与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免疫功能123
第四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免疫学危险因素123
第五节 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123
第六节 免疫机制改变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常见的躯体并发症124
第十一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神经电生理学机制126
第一节 听觉诱发电位和视觉诱发电位126
一、听觉和视觉诱发电位的定义和分类126
二、听觉和视觉诱发电位在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研究和应用127
第二节 听觉惊跳反射130
一、听觉惊跳反射的增强和减弱的神经心理学机制130
二、惊跳反射在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研究应用130
第三节 事件相关电位132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的P300研究133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MMN研究135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CNV研究135
四、PTSD的ERP研究总结136
第四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特异性刺激的神经电生理研究140
第五节 经颅磁刺激对创伤后应激障碍运动皮质兴奋性与连接性的研究141
第十二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神经病理学基础143
第一节 应激相关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学基础143
一、应激相关中枢神经系统解剖结构143
二、应激相关神经解剖结构的作用与功能145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神经病理学基础147
一、海马结构改变的病理学基础147
二、杏仁核结构改变的病理学基础148
第三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神经影像学基础148
一、核素脑功能显像148
二、磁共振脑功能成像149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脑功能成像研究进展150
第十三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症状学152
第一节 急性应激障碍临床综合征152
一、常见临床症状152
二、其他症状155
三、急性应激性精神病157
四、病程157
五、急性应激障碍与急性应激反应157
六、急性应激障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158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征性临床综合征158
一、概述158
二、PTSD的典型核心症状159
三、PTSD的一般表现161
四、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患者PTSD症状的差异162
第三节 迟发性和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165
一、迟发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165
二、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167
第四节PTSD病程中常合并的其他临床表现169
一、PTSD与物质使用障碍169
二、PTSD与抑郁症170
三、PTSD与焦虑症170
四、PTSD与躯体化障碍170
五、PTSD与睡眠障碍171
六、PTSD与强迫障碍171
七、PTSD与进食障碍171
八、PTSD与精神病性障碍171
九、PTSD与分离性障碍172
十、PTSD与人格障碍172
十一、共病心身疾病173
十二、PTSD患者存在高自杀危险性173
十三、儿童PTSD患者的共病173
第十四章 特殊人群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特征175
第一节 儿童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175
一、流行病学175
二、儿童青少年PTSD症状特点175
三、病因学机制176
四、评估方法与工具178
第二节 老年创伤后应激障碍179
一、前言179
二、老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资料179
三、老年PTSD的临床表现和评估180
第三节 女性创伤后应激障碍181
一、前言181
二、女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资料182
三、女性PTSD的临床表现和评估182
第四节 救援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184
一、前言184
二、流行病学资料184
三、救援人员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185
四、救援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特征185
第十五章 PTSD的认知信息加工188
第一节 PTSD的认知理论188
一、创伤感受性189
二、中性信息处理192
第二节 PTSD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变194
第三节 总结194
第十六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睡眠障碍196
第一节 睡眠与睡眠障碍196
一、概述196
二、睡眠的分期196
三、睡眠的神经生物学机制197
四、睡眠的功能197
五、睡眠障碍及其分类198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所致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199
第三节 PTSD所致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199
一、失眠199
二、梦魇199
三、睡眠呼吸障碍200
四、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200
第四节 PTSD所致睡眠障碍的机制研究200
一、中枢神经递质200
二、皮质醇200
三、脑影像学201
四、心理学机制201
五、其他因素201
第五节 PTSD所致睡眠障碍的临床评估201
一、主观评价201
二、客观仪器测量203
三、睡眠观察203
四、展望203
第六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所致睡眠障碍的治疗203
一、药物治疗203
二、心理治疗204
第十七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评估206
第一节 诊断206
一、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的诊断标准206
二、《国际疾病分类标准》中的诊断标准207
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的诊断标准207
第二节 评估工具208
一、定式临床问诊量表208
二、PTSD症状自评量表208
三、我国编制的PTSD诊断量表209
第十八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神经影像学评估210
第一节 概述210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脑功能与脑结构特征210
一、杏仁核210
二、前额叶211
三、海马211
第三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脑影像学评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212
一、样本的纯度212
二、功能磁共振方法的局限性212
三、精神疾病本身的复杂性213
第十九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214
第一节 建立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的基本过程214
一、描述创伤事件的影响214
二、了解认知因素214
三、了解共病215
四、注意家庭在临床访谈中的重要性215
五、当临床诊断出现争议时215
六、意识到建立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是有压力的215
七、合理使用心理测量工具帮助诊断215
八、结合心理生理评估方法215
九、形成临床决策215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鉴别诊断216
一、正常心理反应216
二、急性应激障碍216
三、适应障碍216
四、其他精神障碍216
第二十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共病217
第一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躯体疾病217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外伤217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心血管疾病218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癌症219
四、创伤后应激障碍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220
五、PTSD与妇产科医学221
六、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其他躯体疾病222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精神障碍222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抑郁症223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与自伤、自杀224
三、PTSD共病焦虑障碍225
四、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物质滥用226
五、PTSD共病人格障碍228
六、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其他精神疾病的共病229
第二十一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前评估和治疗原则231
第一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疗效的影响因素231
一、年龄231
二、性别231
三、生态-社会-文化-种族因素231
四、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共病232
五、创伤史及持续性创伤232
六、攻击性行为232
七、自伤和自杀行为232
八、失眠或噩梦233
九、精神病性症状233
十、治疗的依从性233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评估及评估工具233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专用评估工具233
二、精神状态评估工具235
三、神经心理评估工具235
第三节 治疗原则236
第二十二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药物治疗250
第一节 药物治疗的基本方法与基本原则250
第二节 常用治疗药物251
一、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251
二、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251
三、去甲肾上腺素和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NaSSA)251
四、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5-HT2A受体拮抗剂251
五、三环类抗抑郁药252
六、抗焦虑药物252
七、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252
八、抗惊厥药物252
第二十三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治疗253
第一节 创伤研究及其进展253
一、容易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253
二、战争所导致的创伤研究253
三、自然灾害导致的创伤研究254
四、女性创伤254
五、儿童创伤研究254
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254
七、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测量和诊断255
八、国内创伤研究的新进展255
第二节 创伤的心理动力学理解和治疗255
一、FREUD与创伤255
二、客体关系理论与创伤256
三、依恋理论与创伤258
四、自体心理学与创伤260
五、创伤的心理动力学治疗261
第三节 眼动脱敏与再加工治疗264
一、定义与概念264
二、EMDR的历史、演变和发展264
三、机制探讨264
四、治疗方法和步骤266
五、适应证和禁忌证272
六、疗效272
第四节 基于实证研究的新方向——人际心理治疗技术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272
一、人际心理治疗简介及其在PTSD领域的发展272
二、人际心理治疗理论基础、技术特点、基本结构273
三、人际心理治疗的核心技术及特殊治疗技巧274
四、人际心理治疗技术在PTSD领域应用的变化、局限与展望274
第五节 创伤的其他治疗形式279
一、家庭治疗中对创伤的理解及应用279
二、催眠在创伤中的应用283
三、格式塔心理治疗在创伤中的应用286
第二十四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社区康复治疗292
第一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社区康复治疗的概述292
一、社区康复治疗的概念292
二、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发展史292
三、社区心理卫生294
四、创伤后应激障碍社区康复治疗工作的必要性294
第二节 社区精神卫生工作的目标与内容295
一、社区精神疾病康复的目标与原则295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社区康复治疗的特点296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社区康复治疗的内容296
四、精神卫生社会服务模式296
第三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社区康复的组织与实施297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社区康复的措施297
二、特殊人群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299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社区康复的组织形式299
四、创伤后应激障碍社区康复治疗的评估300
第二十五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其他治疗302
第一节 支持性心理治疗302
一、定义302
二、基本实施方法302
三、应激干预的支持性治疗304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304
一、健康教育的概念304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305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305
第三节 生物反馈治疗305
一、定义305
二、生物反馈的基本原理306
三、临床应用的种类306
四、治疗方法307
五、适应证和评价308
第四节 经颅磁刺激疗法309
一、发展简史309
二、治疗原理309
三、刺激参数309
四、安全性310
五、并发症及处理310
六、禁忌证310
七、临床应用研究310
第五节 无抽搐ECT治疗311
一、发展简史311
二、治疗原理311
三、MECT与疗效有关的一些治疗刺激参数311
四、治疗前准备311
五、电极位置的安放311
六、治疗技术简介312
七、MECT安全性312
八、意外事件及处理312
第二十六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特殊人群的治疗314
第一节 儿童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314
一、心理治疗314
二、药物治疗317
三、儿童青少年PTSD治疗的阶段性317
第二节 老年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318
一、药物治疗318
二、心理治疗319
第三节 女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319
一、药物治疗319
二、心理治疗320
第四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患者的治疗320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躯体疾病患者的治疗320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321
第五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自杀行为的处理322
一、蓄意自伤和自杀行为322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与自杀行为324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自杀行为的评估与处理324
第二十七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护理327
第一节PTSD患者的心理护理327
一、心理护理的定义及简析327
二、心理护理与心理治疗的异同点327
三、心理护理的实施形式328
四、PTSD患者心理反应特征329
五、PTSD患者临床心理评估及常用方法329
六、PTSD患者早期护理干预330
七、PTSD患者心理护理方法331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精神障碍的护理332
一、焦虑332
二、抑郁334
三、物质依赖(酒精、药物)335
四、自杀336
五、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人格障碍339
第三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躯体疾患护理339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躯体疾患的护理特点339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高血压患者的护理339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护理339
四、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护理340
第四节PTSD慢性化患者的护理341
一、PTSD慢性化患者的症状341
二、PTSD慢性化患者的预后341
三、PTSD慢性化患者的特点341
四、PTSD慢性化患者的治疗与护理341
第五节 不同情境所致PTSD患者的护理342
一、自然灾害(地震)所致PTSD的特点342
二、慢性疾病(癌症)所致PTSD的特点343
三、性侵害所致PTSD患者的护理344
第六节 特殊人群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护理345
一、PTSD儿童的护理345
二、PTSD老年人的护理347
三、PTSD女性的护理349
四、PTSD军人的护理351
第二十八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评估与早期预警354
第一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量表及其应用354
一、临床医师测评-结构式诊断访谈354
二、自陈量表355
三、心理生理评估356
第二节 急性应激障碍预警评估357
一、急性应激障碍定义357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357
三、识别与诊断357
第三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早期预警评估361
一、社会学特征362
二、生物学特征364
第四节 儿童、青少年PTSD的早期评估与预测366
一、概述366
二、临床相关亚型366
三、并发症366
第二十九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防治368
第一节 灾难后精神卫生工作策略368
一、急性应激干预基本原则368
二、急性应激干预的一般方法368
第二节 心理预防369
一、心理疏泄369
二、CISD372
三、认知行为治疗373
四、催眠治疗376
五、其他心理治疗方法378
六、团体治疗378
七、总结380
第三节 药物治疗380
一、概述380
二、苯二氮?类药物381
三、β受体阻滞剂382
四、SSRIs类药物382
五、皮质醇激素预防PTSD发生383
六、传统中医药384
第四节 物理预防384
第五节 眼动脱敏和重建治疗384
第六节 儿童、青少年PTSD早期干预387
一、几种用于儿童的早期干预方法388
二、有关儿童治疗的几个问题389
三、儿童PTSD的治疗建议391
四、PTSD儿童的护理392
第三十章 心理急救394
第一节 心理急救概述394
一、概念394
二、心理急救的准备工作394
三、心理急救的高危人群394
四、心理急救的特殊工作对象394
第二节 心理急救技术395
一、接触和建立联系395
二、提供生活和安全保证395
三、安抚和引导情绪失控的受害/幸存者397
四、提供关于应激反应的知识及减轻压力的方法397
五、对受害/幸存者特别信息的收集398
六、提供帮助建立信心398
七、寻求社会支持398
八、巩固协助联系398
第三十一章 创伤后成长400
第一节 概述400
一、创伤后成长的概念400
二、创伤后成长与心理健康的关系401
三、创伤后成长与心理弹性401
四、创伤后成长、心理弹性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三者之间的关系402
第二节 创伤后成长的测量402
一、创伤后成长常用测量工具介绍402
二、创伤后成长问卷的应用403
三、我国创伤后成长测量适用工具的研制404
第三节 创伤后成长的主要影响因素404
一、人口统计学变量404
二、个体的人格特征405
三、社会支持405
四、应对方式405
五、认知特点406
六、创伤事件406
七、其他影响因素406
第四节 不同类型创伤事件创伤后成长的特点407
一、机动车事故创伤407
二、暴力创伤407
三、丧亲407
四、慢性疾病创伤407
五、战争创伤407
六、替代性创伤408
第五节 创伤后成长在创伤心理干预中的意义408
一、“创伤后成长”研究的意义408
二、创伤后成长对创伤心理干预的启示408
三、创伤后成长的心理干预方法409
第六节 创伤后成长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409
一、存在的问题409
二、未来的研究方向409
第三十二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防护方案411
第一节 概述411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防护方案411
一、评估411
二、干预411
第三节 重大灾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412
一、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组建412
二、出发前的准备412
三、危机干预方案的制订413
四、现场危机干预工作流程413
五、相关部门对心理危机干预的协助414
六、心理危机干预的技术要点414
第三十三章 中医学与创伤后应激障碍417
第一节 历史沿革417
一、先秦时期对PTSD的启蒙417
二、汉朝PTSD相关理论的发展418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PTSD相关理论的发展419
四、隋唐时期PTSD相关理论的发展419
五、两宋时期PTSD相关理论的发展419
六、金元时期PTSD相关理论的发展420
七、明清时期PTSD相关理论的发展420
八、近现代对PTSD的认识422
第二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中医病机认识及论治思路423
一、从脑论423
二、从脾胃论423
三、从心论423
四、从肾论423
五、从情志论424
六、其他424
第三节 郁证424
一、定义424
二、历史沿革424
三、病因病机425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425
五、辨证论治425
六、预后转归427
七、预防调护427
八、现代研究427
九、病因学研究428
十、小结428
第四节 癫证429
一、定义429
二、历史沿革429
三、病因病机430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430
五、辨证论治430
六、预后转归431
七、预防调护431
八、现代研究431
九、小结434
第五节 狂证435
一、定义435
二、历史沿革435
三、病因病机436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436
五、辨证论治437
六、预后转归438
七、预防调护438
八、现代研究438
九、小结441
第六节 不寐442
一、定义442
二、历史沿革442
三、病因病机442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443
五、辨证论治443
六、预后转归445
七、预防调护445
八、现代研究445
九、小结447
第七节 健忘447
一、定义447
二、历史沿革447
三、病因病机448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448
五、辨证论治449
六、预后转归450
七、预防调护450
八、现代研究450
九、小结451
第八节 惊悸、怔忡452
一、定义452
二、历史沿革452
三、病因病机453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453
五、辨证论治454
六、预后及转归456
七、预防与护理456
八、现代研究457
九、小结458
第九节 痴呆459
一、定义459
二、历史沿革459
三、病因病机459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459
五、辨证论治460
六、预后转归462
七、预防调护462
八、现代研究462
九、小结464
第十节 百合病465
一、定义465
二、历史沿革465
三、病因病机465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466
五、辨证论治466
六、转归及预后468
七、预防调护468
八、现代研究468
九、小结469
第十一节 脏躁469
一、定义469
二、历史沿革469
三、范围470
四、病因病机470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471
六、辨证论治471
七、其他疗法472
八、预防调护472
九、小结472
第十二节 奔豚气病473
一、定义473
二、历史沿革473
三、病因病机473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473
五、辨证论治474
六、预后转归475
七、预防调护475
八、现代研究475
九、小结476
第十三节 梅核气477
一、定义477
二、历史沿革477
三、病因病机477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477
五、辨证论治477
六、预后转归479
七、预防调护479
八、现代研究479
九、小结480
第十四节 肝着480
一、定义480
二、历史沿革480
三、病因病机481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481
五、辨证论治481
六、转归及预后482
七、预防及调护482
八、现代研究482
九、小结483
第十五节 胁痛483
一、定义483
二、历史沿革484
三、病因病机484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484
五、辨证论治485
六、预后转归486
七、预防调护486
八、现代研究486
九、小结487
第十六节 厥证488
一、定义488
二、历史沿革488
三、病因病机489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489
五、辨证论治489
六、预后转归491
七、预防调护491
八、现代研究492
九、小结493
第十七节 痞满494
一、定义494
二、历史沿革494
三、病因病机494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495
五、辨证论治495
六、预后转归496
七、预防调护496
八、现代研究496
九、小结496
第十八节 嘈杂496
一、定义496
二、历史沿革497
三、病因病机497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497
五、辨证论治497
六、预后转归498
七、预防调护498
八、现代研究498
九、小结499
第十九节 气秘501
一、定义501
二、历史沿革501
三、病因病机501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501
五、辨证论治501
六、预后转归502
七、预防调护502
八、现代研究503
九、小结503
第二十节 眩冒504
一、定义504
二、历史沿革504
三、病因病机505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506
五、辨证论治506
六、预后转归508
七、预防调护508
八、现代研究509
九、小结511
第二十一节 气疝、狐疝512
一、定义512
二、历史沿革512
三、病因病机513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513
五、辨证论治513
六、预后转归514
七、预防调护514
八、现代研究514
九、小结515
第二十二节 鸡精516
一、定义516
二、历史沿革516
三、病因病机516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517
五、辨证论治517
六、预后转归519
七、预防调护519
八、现代研究519
九、小结520
第二十三节 筋痿520
一、定义520
二、历史沿革520
三、病因病机521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521
五、辨证论治521
六、预防调护522
七、预后转归522
八、现代研究522
九、小结523
第三十四章 文化与创伤后应激障碍528
第一节 文化、文化生态与文化表征528
一、文化的概念与层次528
二、文化的表征528
第二节 文化与创伤反应529
一、文化与创伤反应529
二、PTSD诊断及治疗的跨文化研究530
附录536
国际疾病精神及行为障碍分类标准诊断标准536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诊断标准536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诊断标准537
DSM-5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的变化537
临床用DSM-ⅣPTSD诊断量表(CAPS)538
创伤性分离体验问卷(Peritraumatic dissociative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550
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tanford acute stress reaction questionnaire, SASR Q)550
PTSD症状会谈量表(PSSI ; Foa, Riggs, Dancu&Rothbaum,1993)552
事件影响测量表—修订版(译自Weiss&Marmar,1997)552
创伤后应激障碍清单——民用版本(PCL-C)553
创伤后压力诊断量表(Posttraumatic Diagnostic Scale)553
军人量表简介555
索引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