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三个平面的语法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三个平面的语法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34/30824614.jpg)
- 高顺全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学林出版社
- ISBN:7806687939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01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314页
- 主题词:汉语-语法-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三个平面的语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海纳百川,高山仰止(代自序)——纪念恩师胡裕树先生1
第一章 三个平面理论的历史发展和深化1
1 三个平面理论的形成与完善2
2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4
2.1 语法研究的句法平面6
2.2 语法研究的语义平面10
2.3 语法研究的语用平面16
3 三个平面的分与合22
3.1 作为方法论的三个平面22
3.2 三个平面之间的相互关系29
1 动元的提出31
第二章 动元31
2 动核结构和动元33
2.1 动核结构的定义33
2.2 动元数目和动元位置35
2.3 动元的语义角色39
2.4 动核结构的基本模式40
3 动元变体43
3.1 真动元43
3.2 准动元44
3.3 伪动元47
4 特殊动元和动元化49
4.1 特殊动词及其动元49
4.2 动元化51
5.1 动元和“兼语句”52
5 动元和汉语某些特殊的句法现象52
5.2 动元和非宾格现象53
5.3 动元和“领主属宾”句57
6 动元和句法、语用59
第三章 定指63
1 几个相关概念63
1.1 有指和无指64
1.2 特指和非特指65
1.3 通指和单指65
1.4 遍指和任指66
2 定指67
2.1 什么是定指67
2.2 汉语有没有定指标志71
2.3 汉语定指的表达形式83
2.4 专有名词99
2.5 全称性和周遍性名词性成分100
3 影响定指、不定指理解的因素101
4 定指和信息传递106
5 定指程度和句法位置110
5.1 定指程度110
5.2 定指成分的表现形式及其在句子中的位置111
6 定指成分的语法性质113
第四章 汉语主语的确定119
1 主语的语法地位119
2 确定主语的标准121
2.1 原型论和优选论121
2.2 主语由真正的V前无标记动元充当130
3.1 句子的句法分析131
3 汉语句子主语的确定131
3.2 单项NP句的主语133
3.3 双项NP句的主语145
3.4 多项NP句的主语149
第五章 汉语的宾语问题151
1 汉语的宾语前置现象153
1.1 施事后周遍性受事的句法性质154
1.2 受事成分前置的原因和条件156
1.3 宾语前置是汉语的一种句法现象158
2 取得义格式和汉语的双宾语句162
2.1 一种句式还是两种句式?163
2.2 NP1:与事、领有者、来源169
2.3 NP1NP2是一个NP还是两个NP?172
2.4 NP1的语法性质179
3 汉语的谓词性宾语183
3.1 要求带谓词性宾语的特殊动词183
3.2 汉语的谓词性宾语185
3.3 谓词宾语句的语用意义187
第六章 句子的主题和起点189
1 汉语句子的主题及其特征190
2 主题的确定200
3 主题和主语207
4 次主题(次话题)218
4.1 主题结构218
4.2 次话题和主话题221
4.3 次话题的句法性质222
5.1 主题化227
5 主题化227
5.2 主题化移位230
6 起点236
6.1 起点的提出236
6.2 起点的定义238
6.3 起点和主题239
6.4 起点和主语241
第七章 汉语体标记的句法、语义、语用解释243
1 “已经”的语法意义244
1.1 “已经”与“了”的用法比较245
1.2 “已经”的参照时间247
1.3 “已经”的时体意义252
1.4 “已经”的语用意义253
1.5 “已经”的句法位置255
2 进行体、持续体的否定257
2.1 进行体的否定258
2.2 持续体的否定260
2.3 进行体、持续体没有否定形式的解释263
2.4 关于“没”和“不”的分工268
3 延续体标记“下来”、“下去”269
3.1 “下来”、“下去”的相对性269
3.2 动词后的“下来”和“下去”270
3.3 形容词后的“下来”和“下去”271
3.4 “下来”、“下去”与“了”274
附:胡裕树先生的语法研究和治学精神276
参考文献287
后记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