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性与文学传统的重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性与文学传统的重建
  • 姚文放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ISBN:7020044026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87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03页
  • 主题词:当代文学-文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性与文学传统的重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第一章 错综通变,参伍因革1

——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论的心理学倾向1

第一节 “各以所禀,自为佳好”1

第二节 “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4

第三节 “所谓文,必有诸其中”8

第四节 倡“童心”,主“真情”,举“性灵”13

第五节 “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17

第六节 小结22

第二章 文学革新的偏离与回归28

——五四时期文学传统论的功利性倾向28

第一节 总体背景28

第二节 从“文学改良”到“整理国故”29

第三节 从“文学革命”到“政治革新”34

第四节 从“人的文学”到“人生的文学”41

第五节 从“呐喊助威”到“解剖自我”47

第六节 小结54

第三章 诗必须适应它所属的世纪58

——西方古代到近代文学传统论的社会学倾向58

第一节 贺拉斯所面临的矛盾58

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第一次“古今之争”61

第三节 17世纪:第二次“古今之争”66

第四节 18、19世纪之交:第三次“古今之争”70

第五节 小结75

第一节 追求“陌生化”效果78

——西方20世纪文学传统论的形式论倾向78

第四章 文本结构与其背后更大结构的对话78

第二节 设置语言障碍82

第三节 在形式中复活的“原型”89

第四节 文学传统作为文本结构93

第五节 在形式感中与传统遇合99

第六节 小结103

第五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传统观与文学理论建构和文学108

批评实践108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传统观与文学理论108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传统观与文学批评126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传统观与文学史理论141

第一节 文学传统的一般含义156

第六章 文学传统的当代转换156

第二节 文学传统作为变体链158

第三节 现在对过去的逆向规定160

第四节 历史研究的价值联系原则162

第五节 概念的蜕变与重建165

第六节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168

第七章 文学传统与个人才能172

第一节 个人跳不出的手掌172

第二节 个人作为历史表象175

第三节 “卡里斯玛”型人物177

第四节 天才与创造性182

第五节 天才的典范性之阐释185

第一节 交互世界与实存189

第八章 文学传统与交互世界189

第二节 交互关系与人文学科192

第三节 文本间交互性与文学传统196

第四节 话语间交互性与文学传统200

第五节 主体间交互性与文学传统204

第九章 文学传统与文类学辩证法212

第一节 文学类型与文学传统212

第二节 文类传统与文学批评219

第三节 文类传统与文学创作224

第四节 文类传统与文学接受230

第十章 文学传统流变的机制与形态239

第一节 文学传统的悖论239

第二节 文学传统流变的机制241

第三节 文学传统流变的形态248

第十一章 文学传统的功能与知识增长259

第一节 文学传统对知识增长的两种功能259

第二节 文学传统与知识增长的演进过程263

第三节 文学传统与知识增长的自身规律268

第四节 文学传统与知识增长的心理基础271

第十二章 文学传统与科学传统277

第一节 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之别277

第二节 创造活动:兼容与兼并279

第三节 文本形式:评价与证明282

第四节 阐释方法:理解与说明287

第五节 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互补相融293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296

第十三章 文学传统与文化传统296

第二节 文本形态与实际生活形态299

第三节 学科形态与非学科形态304

第四节 象征形态与现实形态308

第五节 文学的死亡或再生313

第十四章 文学传统与生态意识317

第一节 千古之忧317

第二节 戒杀与爱物321

第三节 民胞物与326

第四节 乌托邦之梦330

第五节 文学如何作为335

第一节 现代性与当代性342

第十五章 文学传统与现代性342

第二节 现代性的正反两可344

第三节 现代性与现代主义346

第四节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354

第五节 现代性是一项未竟的事业360

第十六章 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传统362

第一节 全球化无可回避362

第二节 文学传统遭遇挑战363

第三节 文学传统的蜕变367

第四节 文学传统与人类同行371

参考文献382

后记38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