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4/30775718.jpg)
- 金泰廙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34866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927页
- 文件大小:85MB
- 文件页数:943页
- 主题词:劳动卫生;职业病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总论2
第一章 概论2
第一节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2
第二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病损4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4
二、职业性病损5
第三节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任务与准则8
第四节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发展12
一、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雏形12
二、近代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先驱者13
三、我国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发展15
四、我国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发展趋势与展望20
第二章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基础医学25
第一节 职业生理学25
一、体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25
二、脑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30
三、劳动负荷评价32
第二节 职业心理43
一、工作中的心理与社会因素43
二、职业紧张45
三、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54
第三节 职业病理学57
一、职业性病损的基本病理变化57
二、职业性病损的病理学诊断59
三、常见尘肺职业性病损的诊断及病理学观察60
第四节 职业环境遗传学73
一、环境与遗传因素的交互作用73
二、遗传学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中的应用76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82
第一节 概述82
第二节 生产性粉尘83
一、生产性粉尘的来源与分类83
二、生产性粉尘的理化特性及其卫生学意义84
三、生产性粉尘在体内的转归85
四、生产性粉尘对健康的影响86
五、生产性粉尘的控制与防护88
六、常见生产性粉尘94
第三节 物理性有害因素99
一、高温作业99
二、低温作业108
三、异常气压109
四、噪声114
五、振动118
六、非电离辐射124
七、电离辐射127
第四节 常见职业伤害事故类型及其危险因素130
一、全球职业伤害发生现况130
二、常见职业伤害事故的分类与统计指标131
三、我国主要的职业伤害类型及其特点134
四、职业伤害的危险因素及防制原则140
第五节 不同行业的生产性有害因素145
一、矿山行业生产性有害因素145
二、冶金147
三、机械制造156
四、化学工业159
五、纺织工业163
六、农业劳动(包括农、林、牧、渔、养殖业)164
七、石油化工(包括勘探、开采、冶炼)166
第四章 职业性病损173
第一节 神经、精神系统173
一、病因173
二、发病机制174
三、病理改变176
第二节 呼吸系统177
一、病因177
二、发病机制178
三、病理改变180
第三节 血液系统181
一、引起血液系统损害的职业性有害因素181
二、职业性血液系统损害182
第四节 消化系统183
一、病因183
二、口腔病变184
三、胃肠病变185
四、中毒性肝脏损害186
第五节 心血管系统188
一、心血管系统的解剖与生理特点188
二、职业性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常见致病危险因素189
三、外源性化学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作用机制191
四、职业性心血管系统损害192
第六节 肌肉骨骼系统194
一、分类195
二、机制196
第七节 泌尿系统200
一、肾脏生理201
二、肾性毒物202
三、肾脏对毒物的易感性202
四、中毒性肾损伤的选择性202
第八节 生殖系统204
一、生殖过程204
二、生殖系统的生理调节205
三、职业性有害因素与生殖健康206
第九节 感官系统209
一、致病因子210
二、病理改变210
三、主要职业性病损211
第十节 皮肤214
一、职业性皮肤病病因214
二、职业性皮肤病的病理生理学216
三、职业性皮肤病类型217
第十一节 免疫系统218
一、职业性变应原219
二、常见的职业性免疫病变222
第五章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方法学234
第一节 职业流行病学234
一、职业流行病学特点与应用234
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设计235
三、职业流行病学研究方法237
四、调查过程的质量控制243
五、混杂与偏倚因素及其控制244
六、循证医学在职业医学研究中的应用247
七、职业伤害流行病学249
第二节 职业毒理学254
一、生产性毒物的毒性254
二、生产性毒物的毒理学作用机制254
三、职业毒理学在危害因素危险度评估中的应用257
第三节 职业工效学258
一、工效学概述258
二、生物力学与合理用力260
三、人体测量学及应用263
四、人、机器和工作环境270
五、劳动组织274
第六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276
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评估与危险度评价276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评估276
二、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价281
第二节 职业环境监测289
一、作业场所空气中有害物监测289
二、化学物皮肤污染监测294
三、作业场所物理性有害因素的监测297
四、环境监测数据评价和长期监测规划297
第三节 生物监测298
一、生物监测的特点299
二、常见生物监测类别300
三、生物监测策略301
四、生物接触的卫生标准302
第四节 职业安全卫生评价302
一、安全评价302
二、职业病危害评价303
三、职业危险危害程度分级314
第五节 工作场所通风与照明325
一、工作场所通风325
二、工作场所的照明362
第六节 个人防护装备387
一、概述387
二、分类393
三、个人防护用品的主要种类和性能395
四、安全标志标识427
五、个人防护用品的评价428
六、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化体系建设429
七、劳动防护用品的管理429
第七节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与事故预防对策432
一、我国安全生产管理与事故预防对策432
二、企业安全文化与安全理念437
三、职业安全事故三级预防策略440
第七章 职业卫生法规与监督管理442
第一节 职业病防治相关法律制度442
一、我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化的发展442
二、职业病防治相关法律443
第二节 职业病防治法相关配套法规445
第三节 职业卫生标准体系与主要职业卫生标准446
一、职业卫生标准概述446
二、我国的职业卫生标准体系446
三、主要职业卫生标准448
四、职业卫生标准的应用451
第四节 职业卫生监督管理452
一、监督执法主体、对象及其依据452
二、监督执法内容453
三、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454
第五节 国际职业卫生法规与管理456
一、国际职业安全与卫生机构及其管理规划456
二、国际性职业安全卫生机构457
三、有关国家的职业卫生与安全组织/机构465
第八章 职业卫生服务与健康促进474
第一节 职业卫生服务474
一、职业卫生服务内容474
二、职业卫生服务模式476
三、我国职业卫生服务管理模式476
第二节 健康监护477
一、医学监护477
二、职业健康监护477
三、职业健康监护信息管理480
四、职业性病伤的康复与劳动能力鉴定482
第三节 作业场所健康促进486
一、作业场所健康促进意义487
二、职业健康促进的实施488
三、作业场所健康促进的规划与评价493
四、职业卫生与安全的人力资源建设495
下篇 各论504
第九章 金属与类金属中毒504
第一节 铅504
第二节 汞508
第三节 锰512
第四节 镉515
第五节 砷518
第六节 镍、镍化合物与羰基镍526
第七节 铝528
第八节 铬531
第九节 铍533
第十节 铜536
第十章 刺激性气体539
第一节 概述539
第二节 氯气545
第三节 氮氧化物548
第四节 氨和胺550
第五节 光气553
第六节 氟化氢556
第七节 硫酸二甲酯558
第八节 火灾烟雾561
第十一章 窒息性气体568
第一节 概述568
第二节 一氧化碳572
第三节 氰化氢577
第四节 硫化氢582
第五节 氮气586
第六节 甲烷588
第十二章 有机溶剂中毒591
第一节 概述591
第二节 苯593
第三节 甲苯598
第四节 二甲苯600
第五节 二氯乙烷602
第六节 三氯乙烯604
第七节 正己烷607
第八节 二硫化碳609
第十三章 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中毒613
第一节 概述613
第二节 苯胺616
第三节 三硝基甲苯618
第十四章 高分子化合物中毒623
第一节 概述623
第二节 氯乙烯625
第三节 丙烯腈629
第四节 丁二烯632
第五节 四氯乙烯635
第六节 含氟塑料638
第七节 二异氰酸甲苯酯642
第八节 二甲基甲酰胺644
第十五章 农药中毒648
第一节 概述648
第二节 有机磷酸酯类农药651
第三节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659
第四节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661
第五节 百草枯662
第十六章 生产性粉尘导致的职业病666
第一节 矽肺666
第二节 煤工尘肺673
第三节 硅酸盐尘肺681
第四节 其他尘肺687
第十七章 物理性有害因素694
第一节 概述694
第二节 噪声695
第三节 振动700
第四节 电离辐射714
第五节 非电离辐射719
第十八章 生物性有害因素730
第一节 致病微生物731
第二节 寄生虫735
第三节 动物和植物736
第四节 微生物危害分级737
第五节 工作场所生物危害控制方法737
第六节 普通工作场所的生物危害评估739
第十九章 职业性皮肤损害741
第一节 概述741
第二节 职业性皮肤病的常见临床类型747
第三节 工业职业性皮肤病778
第四节 农业职业性皮肤病811
第五节 其他职业性皮肤病823
第二十章 职业性肿瘤828
第一节 概述828
第二节 职业性致癌因素830
第三节 常见的职业性肿瘤839
第四节 职业性肿瘤的预防原则864
第二十一章 职业性五官疾病869
第一节 职业性眼病869
第二节 职业性耳鼻咽喉病893
第三节 职业性口腔疾病904
第四节 职业性耳鼻咽喉口腔外伤908
第二十二章 其他职业病911
第一节 职业性哮喘911
第二节 职业性变应性肺泡炎916
第三节 棉尘病921
第四节 金属烟热923
第五节 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924
参考文献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