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化景观变迁理论与实证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文化景观变迁理论与实证研究
  • 胡海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ISBN:9787503862427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02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317页
  • 主题词:名胜古迹-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化景观变迁理论与实证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研究方案设计1

1.1 研究目的1

1.2 研究内容1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2

1.3.1 环境变迁理论2

1.3.2 文化变迁理论3

1.3.3 景观生态学理论3

1.3.4 生态文化理论4

1.3.5 保护生物学理论4

1.3.6 可持续发展理论5

1.4 研究方法设计5

1.4.1 研究方法总论5

1.4.2 景观格局分析7

1.4.3 层次分析法12

1.4.4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14

1.4.5 问卷调查法18

1.4.6 生态足迹分析法19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21

1.6 研究意义21

1.6.1 理论意义21

1.6.2 实践意义23

第二章 文化景观变迁的理论探索24

2.1 文化景观遗产的形成与发展24

2.1.1 文化景观遗产的形成背景24

2.1.2 文化景观遗产的诞生25

2.1.3 文化景观遗产的发展25

2.2 文化景观遗产的概念内涵28

2.2.1 景观、文化景观与景观文化28

2.2.1.1 景观内涵28

2.2.1.2 文化景观28

2.2.1.3 景观文化29

2.2.2 文化景观遗产30

2.2.2.1 定义31

2.2.2.2 种类31

2.2.2.3 将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32

2.3 文化景观的理论方法32

2.3.1 文化景观起源和变迁33

2.3.2 文化景观感知和解释33

2.3.3 文化景观构成和类型34

2.3.4 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35

2.4 文化景观的研究展望35

第三章 庐山文化景观的环境背景及其研究述评38

3.1 庐山文化景观的环境背景38

3.1.1 古地理环境38

3.1.1.1 庐山的形成38

3.1.1.2 庐山第四纪环境演变39

3.1.2 自然环境背景40

3.1.2.1 地理位置40

3.1.2.2 地质地貌41

3.1.2.3 水文水系46

3.1.2.4 气候气象49

3.1.2.5 土壤类型51

3.1.2.6 植被分布52

3.1.2.7 动物资源58

3.1.3 人文环境背景59

3.1.3.1 历史沿革59

3.1.3.2 社会生活60

3.1.3.3 经济状况61

3.2 庐山研究回顾与展望62

3.2.1 庐山文献分析与比较62

3.2.1.1 论文的数量与水平62

3.2.1.2 论文作者的分析64

3.2.1.3 庐山研究文献的主题分布68

3.2.2 庐山研究的主要内容69

3.2.2.1 庐山地质地貌研究69

3.2.2.2 庐山生物研究71

3.2.2.3 庐山文化研究73

3.2.2.4 庐山旅游研究74

3.2.2.5 庐山环境研究76

3.2.3 庐山研究展望76

3.2.3.1 培育和谐的研究群体76

3.2.3.2 建立“庐山学”的科学研究体系76

3.2.3.3 创建庐山文化景观框架78

3.2.3.4 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78

第四章 庐山文化景观的变迁过程79

4.1 古代之庐山文化景观80

4.1.1 古代庐山文化脉络80

4.t.1.1 先秦两汉:古代庐山文化的发端期80

4.1.1.2 魏晋南北朝:古代庐山文化的形成期82

4.1.1.3 唐宋:古代庐山文化的发展期84

4.1.1.4 明清:古代庐山文化的兴盛期85

4.1.2 古代庐山生态环境变迁87

4.1.2.1 第四纪生态环境87

4.1.2.2 人类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变迁91

4.2 近代之庐山文化景观94

4.2.1 牯岭的开发建设95

4.2.1.1 牯岭开发建设的背景95

4.2.1.2 牯岭的大规模开发建设96

4.2.1.3 牯岭开发建设的深入与扩张102

4.2.1.4 牯岭开发建设的衰退与复兴107

4.2.2 社会经济发展变迁108

4.2.2.1 人口数量的变化108

4.2.2.2 经济发展的变化110

4.2.2.3 旅游发展的变化114

4.2.2.4 近代社会变迁116

4.2.3 自然生态环境变迁121

4.2.3.1 生态环境的变化轨迹121

4.2.3.2 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121

4.2.3.3 生态环境的人为管理122

4.3 现代之庐山文化景观123

4.3.1  社会经济发展变迁123

4.3.1.1 人口数量的变化123

4.3.1.2 经济发展的变化125

4.3.1.3 旅游发展的变化126

4.3.1.4 旅游发展的变化129

4.3.2 景观格局动态131

4.3.2.1 总体格局变化分析132

4.3.2.2 斑块面积特征及其动态133

4.3.2.3 景观形状特征及其动态135

4.3.2.4 景观聚集特征及其动态135

4.3.2.5 景观多样性及其动态136

4.3.3 景观格局模拟137

4.3.3.1 初始转移概率的确定137

4.3.3.2 动态模拟138

第五章 庐山文化景观分类评价141

5.1 庐山文化景观类型141

5.1.1 文化景观分类的复杂性141

5.1.1.1 文化景观的三分法141

5.1.1.2 文化景观的二分法142

5.1.1.3 文化景观的多分法144

5.1.1.4 庐山文化景观分类的复杂性145

5.1.2 文化景观分类的原则147

5.1.2.1 系统性和等级性原则147

5.1.2.2 综合性和主导性原则147

5.1.2.3 自然与人文相结合原则147

5.1.2.4 实用与规范相结合原则147

5.1.2.5 物质与精神相结合原则148

5.1.2.6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148

5.1.3 庐山文化景观的类型体系148

5.1.3.1 文化景观的类型划分148

5.1.3.2 庐山文化景观的类型体系149

5.2 庐山文化景观特征152

5.2.1 庐山文化景观的总体特征152

5.2.1.1 文化景观融于自然景观152

5.2.1.2 文化景观的多样性154

5.2.1.3 文化景观的地域性155

5.2.2 庐山理想景观模式156

5.2.2.1 理想景观的内涵156

5.2.2.2 庐山理想景观的类型157

5.2.2.3 庐山理想景观的规划实施159

5.2.3 庐山石刻景观的时空特征163

5.2.3.1 庐山石刻调查统计163

5.2.3.2 庐山石刻景观的时间格局166

5.2.3.3 庐山石刻景观的空间格局167

5.2.3.4 庐山石刻景观的时空格局关联度169

5.2.4 旅游文学视野下的庐山旅游发展时空格局171

5.2.4.1 庐山旅游文学的重要价值171

5.2.4.2 数据统计172

5.2.4.3 庐山旅游文学的创作群体分析173

5.2.4.3 庐山旅游文学中的旅游景点开发176

5.3 庐山文化景观评价178

5.3.1 文化遗产价值178

5.3.1.1 文化遗产的价值判定178

5.3.1.2 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179

5.3.1.3 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180

5.3.1.4 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181

5.3.1.5 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182

5.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183

5.3.2.1 庐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183

5.3.2.2 庐山森林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所提供的价值量比较183

5.3.2.3 庐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横向比较184

5.3.3 文化景观敏感度评价185

5.3.3.1 景观敏感度评价体系185

5.3.3.2 庐山文化景观敏感度评价190

第六章 庐山文化景观的变迁机制199

6.1 文化景观变迁的基本模式199

6.1.1 叠合式199

6.1.2 突变式200

6.1.3 复合式200

6.2 文化景观变迁的驱动因子200

6.2.1 生态资源201

6.2.2 人口流动201

6.2.3 经济发展201

6.2.4 文化扩散201

6.2.5 文化创新202

6.2.6 突变因素202

6.3 文化景观变迁的作用机理202

6.3.1 必然与偶然:文化景观变迁的内在动力202

6.3.2 集聚与扩散:文化景观变迁的道路选择203

6.3.3 递变与特变:文化景观变迁的空间格局203

6.3.4 主动与被动:文化景观变迁的调控手段204

6.4 文化景观变迁的多元响应205

6.4.1 生态响应:文化景观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205

6.4.2 经济响应:文化景观对于经济形势的影响206

6.4.3 文化响应:文化景观对于文化集散的影响207

6.4.4 政治响应:文化景观对于政治格局的影响208

第七章 庐山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利用研究209

7.1 庐山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的综合评估209

7.1.1 问卷调查统计分析209

7.1.1.1 调查样本的基本信息统计209

7.1.1.2 庐山文化景观感知信息统计212

7.1.1.3 庐山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状况216

7.1.2 文献调查统计分析221

7.1.2.1 牯岭居民去留博弈221

7.1.2.2 庐山管理体制纷争223

7.1.2.3 遗产保护利用权衡225

7.1.3 生态足迹分析226

7.1.3.1 数据来源226

7.1.3.2 区域本底生态足迹的计算结果与分析227

7.1.3.3 旅游生态足迹的计算结果与分析230

7.1.3.4 庐山生态足迹的汇总结果与分析232

7.1.4 主要经验与问题233

7.1.4.1 主要经验233

7.1.4.2 主要问题235

7.2 文化景观的利用途径241

7.2.1 文化景观利用选择模型241

7.2.1.1 指标体系建构241

7.2.1.2 指标权重确定241

7.2.1.3 庐山文化景观利用选择244

7.2.2 庐山老别墅利用246

7.2.2.1 利用现状246

7.2.2.2 存在问题247

7.2.2.3 利用创新248

7.2.3 庐山红色遗产资源利用250

7.2.3.1 庐山红色遗产资源及其特征250

7.2.3.2 庐山红色遗产资源利用中的问题250

7.2.3.3 可持续利用的对策254

7.3 文化景观的保护对策255

7.3.1 文化景观承载阈值255

7.3.1.1 基本概念255

7.3.1.2 影响因素257

7.3.1.3 阈值测算258

7.3.2 文化景观保护的政治路径259

7.3.2.1 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259

7.3.2.2 创新管理体制,构建大庐山框架260

7.3.3 文化景观保护的技术手段264

7.3.3.1 培养技术保护人才264

7.3.3.2 总结运用传统保护技术264

7.3.3.3 研究应用现代保护技术264

7.3.3.4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生态途径265

7.3.3.5 文化景观保护的景观规划设计手段265

7.3.4 文化景观保护的经济调控265

7.3.4.1 综合平衡各利益主体的关系265

7.3.4.2 综合平衡旅游供需关系266

7.3.4.3 基于保护目的的营利模式267

7.3.5 文化景观保护的社会调控268

7.3.5.1 庐山居民系统调控268

7.3.5.2 庐山博物馆系统保护创新268

7.3.5.3 庐山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70

参考文献271

附录A288

附录8296

附录C299

附录D301

后记30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