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昭通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昭通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11/30744739.jpg)
- 韩梅,龙波,符长荣主编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
- ISBN:978780695921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62页
- 文件大小:193MB
- 文件页数:400页
- 主题词:人口-关系-经济发展-研究-昭通市;人口-关系-社会发展-研究-昭通市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昭通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综合报告4
第一章 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综合报告4
一、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念4
(一)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概念4
(二)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6
(三)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几个关系问题8
二、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12
(一)指标体系设计15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数量界限的确定16
(三)到2020年昭通市主要指标可能实现预测16
(四)统计评价方法22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简要分析23
三、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和措施26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回顾26
(二)当前昭通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36
(三)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途径42
(四)以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50
第二部分 人口与经济社会58
第二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58
一、人口与资源58
(一)昭通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情况58
(二)妥善处理人口增长与资源过度利用的关系62
二、人口与可持续发展65
(一)人口与资源可持续发展65
(二)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67
(三)人口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70
三、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考71
(一)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71
(二)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考73
第三章 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78
一、人口发展情况78
二、经济发展情况79
(一)经济发展情况79
(二)经济发展主要指标与人口增长的比例关系82
三、社会事业发展情况82
(一)普六、普九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文盲的目标正逐步实现83
(二)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服务83
(三)妇女地位明显提高,儿童权利得到保障,老年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84
四、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增长的关系84
五、处理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问题的思考86
第四章 新世纪人口经济社会发展预测88
一、新世纪昭通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分析88
(一)新世纪昭通经济社会发展分析88
(二)新世纪昭通人口发展分析89
二、新世纪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94
(一)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94
(二)新世纪昭通人口发展意见102
三、未来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考108
(一)昭通市人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压力108
(二)以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10
第五章 昭通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测评114
一、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概念114
二、指标体系设计117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117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数量界限的确定119
(三)到2020年昭通市主要指标可能实现预测119
(四)统计评价方法124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简要分析126
(六)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度128
三、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几个关系问题128
(一)人口与经济关系问题128
(二)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129
(三)人口负债与人口红利130
(四)人口观与人口政策131
第三部分 人口发展报告135
第六章 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135
一、人口发展战略目标135
(一)人口发展战略目标135
(二)基本判断137
(三)战略思路137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138
(一)降低生育水平时期138
(二)稳定低生育水平时期142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人口形势与严峻挑战143
(一)人口发展的成就与经验143
(二)人口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146
四、战略措施和政策建议153
(一)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实现人口发展目标153
(二)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优先开发人力资源153
(三)着力解决人口结构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154
(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引导人口有序迁移和合理分布155
(五)加强人口发展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55
(六)切实加强对人口发展事业的领导156
第七章 人口发展回顾157
一、自然环境及地理位置157
二、行政区划及人口分布157
(一)行政区域人口分布极不均匀158
(二)人口密度差异较大158
(三)全市11县(区)人口规模悬殊较大158
三、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人口现状159
(一)人口总量及其变化159
(二)家庭稳定,家庭户规模逐年缩小162
(三)人口的年龄构成162
(四)人口性别比呈上升趋势163
(五)人口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扫除青壮年文盲任重而道远163
(六)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快,回族已成为继汉族后的主体民族165
(七)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165
四、昭通人口发展的主要问题166
(一)人口基数大166
(二)科技发展水平较低166
(三)贫困人口多166
(四)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167
五、新中国成立以来昭通人口的变迁167
(一)人口总量的发展变化168
(二)全市县、区人口自然变动情况171
第八章 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及人口老龄化174
一、人口年龄结构现状174
二、人口的性别构成180
(一)昭通人口性别比的构成及其变化180
(二)出生婴儿性别比181
三、人口老龄化184
(一)人口老龄化的概念184
(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86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188
第九章 生育水平和人口控制191
一、生育水平现状191
(一)昭通市妇女生育水平概况191
(二)昭通市“三率”在云南省的位次和标准化分析195
二、影响生育水平的因素196
(一)抓好计划生育工作是我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的决定性因素196
(二)计划外生育是造成人口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198
(三)影响县区生育水平的因素201
三、对策206
(一)扼制两头,控制中间206
(二)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切实保证《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贯彻实施206
(三)加速农村人口的转移206
(四)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207
第十章 婚姻与家庭208
一、昭通市人口婚姻状况及其特点208
(一)未婚人口的状况209
(二)已婚人口状况211
(三)丧偶人口的变化受社会经济的影响213
(四)离婚人口状况213
二、昭通市人口家庭状况及特征214
第十一章 人口素质研究216
一、人口素质的现状216
(一)文化素质216
(二)健康素质218
二、昭通市人口素质不高218
(一)文化素质不高218
(二)健康问题不容乐观220
三、妇女的受教育情况及其文化素质221
(一)妇女文化素质状况及其影响221
(二)妇女文化素质高低影响妇女自身社会地位的提高221
(三)母亲文化程度的高低决定着儿童的健康成长222
四、提高昭通人口素质的思考222
(一)贯彻计划生育国策,控制人口增长223
(二)以人为本,努力提高人口素质224
(三)改善卫生条件,提高人口身体素质224
第十二章 劳动就业状况225
一、劳动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和构成225
(一)劳动力资源的基本情况226
(二)人力资源就业面临的问题228
二、人力资源开发229
(一)进一步强化农村义务教育,最大限度地遏制新文盲的产生229
(二)积极发展教育和职业培训,进一步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230
(三)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劳动力吸纳容量230
(四)努力贯彻小城镇发展战略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出路的长久之计230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231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分析231
(二)家务劳动力绝对量继续上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显现出来232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232
第十三章 人口与城镇化236
一、关于人口城镇化问题研究236
(一)人口城镇化的概念236
(二)人口城镇化进程236
(三)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237
二、昭通市区小城镇发展情况238
(一)昭通市区小城镇发展状况238
(二)昭通市区城镇化与农村经济240
三、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的相互关系242
(一)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发展的新动力242
(二)把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244
四、人口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和地区差异244
五、影响人口城镇化因素分析252
(一)生产力水平低,工业化程度低,二、三产业发展不充分253
(二)长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造成的结果253
(三)城镇功能建设严重滞后,各项改革滞后,不能适应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要求253
(四)受传统观念束缚,农民自觉自愿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主动性较差254
(五)自然条件的影响254
六、人口城镇化的趋势及基本模式254
(一)人口城镇化的趋势及模式254
(二)在推进城镇化中应遵循的原则和城镇化模式的选择255
第四部分 人口与计划生育260
第十四章 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历程与主要成就260
一、世界人口和中国人口思想260
(一)世界人口思想260
(二)中国人口思想262
二、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发展历程与主要成就263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计生工作的开展历程264
(二)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计生工作的主要成就265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计生工作的基本经验267
第十五章 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形势与特点270
一、新时期人口形势和人口问题270
(一)低生育水平还不稳定270
(二)人口规模过大并继续增长272
(三)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呈现高峰273
(四)人口老龄化速度进一步加快274
(五)人口素质亟待提高275
(六)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276
(七)迁移与流动人口大量增加277
二、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279
(一)人口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构成巨大压力279
(二)人口增长加剧了资源供给的危机280
三、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281
(一)基层基础工作仍需加强281
(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队伍素质亟待提高282
(三)计划生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282
(四)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措施难以到位282
(五)人口问题应当引起应有的重视283
(六)对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长期性、艰巨性与复杂性认识不足283
四、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任务283
(一)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283
(二)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综合协调285
(三)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286
第十六章 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288
一、三不变、三为主、三结合和两个转变的地位和作用288
(一)“三不变”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288
(二)“三为主”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基本方针和阶段性工作目标291
(三)“三结合”是维护广大育龄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举措293
(四)实现“两个转变”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296
二、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制298
(一)建立和完善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制的必要性298
(二)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制的内涵299
(三)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制的要求301
三、深入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302
(一)推进综合改革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303
(二)推进综合改革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304
第十七章 全面推进综合改革 加快建立工作新机制307
一、认真总结“十五”期间开展综合改革、建立工作新机制取得的重要进展和基本经验307
二、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加快建立工作新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311
三、准确把握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加快建立工作新机制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314
四、切实加强对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加快建立工作新机制的领导319
第十八章 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加强宣传322
一、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建设322
(一)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建设三个发展阶段322
(二)昭通贯彻落实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情况323
二、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326
(一)稳定现行生育政策326
(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328
三、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329
(一)宣传教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329
(二)宣传教育工作内容与任务332
(三)宣传教育工作的原则和方法335
(四)宣传教育工作改革创新339
第十九章 开展计生优质服务,建立新的财政投入体制341
一、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341
(一)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内涵341
(二)优质服务的目标341
(三)优质服务的主要内容342
(四)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343
二、加快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的财政投入体制345
(一)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公共支出345
(二)人口和计划生育投入的现状345
(三)加快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新的财政投入体制348
(四)规范公共支出的基本项目349
三、妇女信息系统建设351
(一)育龄妇女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和基本思路351
(二)育龄妇女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框架352
(三)育龄妇女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的基本要求356
四、发展生殖健康产业357
(一)生殖健康产业的概念357
(二)发展生殖健康产业的意义和前景358
(三)生殖健康产业的发展战略359
参考文献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