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 2011 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 2011 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https://www.shukui.net/cover/9/30733500.jpg)
-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 ISBN:9787509615577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605页
- 文件大小:65MB
- 文件页数:630页
- 主题词:工业经济-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中国-2011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 2011 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 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1
提要1
一、工业转型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1
二、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技术路线转换4
三、现代工业经济体系的艰难变革7
四、向高附加值产业端攀升的企业战略转移9
五、寻求国际竞争力的新源泉12
综合篇17
第一章 工业发展方式转变17
提要17
一、“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进展17
二、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比较及其影响因素20
三、“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展望22
第二章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27
提要27
一、“十一五”时期“两化”融合发展状况27
二、“十二五”时期“两化”融合的战略任务30
三、当前“两化”融合面临的主要障碍32
四、“十二五”时期促进“两化”融合的政策建议33
第三章 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37
提要37
一、“十一五”期间中国工业竞争力的变化37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工业竞争力的影响39
三、“十二五”期间中国工业竞争力提升面临的主要挑战41
四、“十二五”提升工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43
第四章 工业经济结构与效率47
提要47
一、“十一五”时期工业结构变化的基本特征47
二、“十一五”时期工业效率变化情况50
三、结构调整与效率提升的关系53
四、“十二五”中国工业结构调整和效率提升展望56
第五章 工业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61
提要61
一、“十一五”期间中国工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61
二、展望“十二五”期间工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68
三、“十二五”期间促进工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关键70
第六章 工业产品质量建设75
提要75
一、“十一五”时期中国工业产品质量建设的总体判断75
二、中国工业产品质量尚存问题及其原因分析77
三、“十二五”时期中国工业产品质量提升的对策建议79
第七章 节能减排83
提要83
一、“十一五”时期节能减排进展83
二、节能减排与工业转型升级87
三、“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形势与建议90
第八章 传统制造业改造与升级97
提要97
一、“十一五”期间中国传统制造业改造的趋势分析97
二、中国传统制造业改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100
三、传统制造业改造对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分析102
四、“十二五”期间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与升级的政策建议104
第九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107
提要107
一、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与目标108
二、近年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发展情况112
三、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制约114
四、政策建议116
第十章 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119
提要119
一、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战略意义119
二、中国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状121
三、中国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瓶颈124
四、促进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取向125
第十一章 对外贸易转型升级129
提要129
一、“十一五”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情况129
二、“十一五”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调整的主要进展131
三、“十二五”时期中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134
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137
第十二章 产业组织结构调整141
提要141
一、“十一五”时期中国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状况141
二、“十一五”时期中国产业组织结构调整问题分析148
三、“十二五”时期中国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思路149
第十三章 工业与基础设施建设153
提要153
一、“十一五”期间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153
二、“十二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与工业转型升级156
三、“十二五”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59
四、“十二五”展望与政策建议161
产业篇167
第十四章 能源工业167
提要167
一、能源工业转型升级的意义167
二、“十一五”期间能源工业转型升级的实践170
三、“十二五”影响能源工业转型升级的因素分析172
四、政策建议174
第十五章 钢铁工业177
提要177
一、“十一五”时期钢铁工业发展的态势和特点177
二、钢铁工业转型升级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81
三、推动钢铁工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184
第十六章 有色金属工业189
提要189
一、“十一五”时期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状况189
二、转型升级对于有色金属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192
三、“十一五”时期有色金属工业转型升级的进展与问题193
四、“十二五”时期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及转型升级展望196
第十七章 建材工业199
提要199
一、“十一五”时期建材工业取得的主要成就199
二、建材工业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课题203
三、关于建材工业转型升级的建议205
第十八章 石化工业209
提要209
一、“十一五”期间石化工业发展特点209
二、“十一五”时期石化工业转型升级进展212
三、推动石化工业转型升级的因素分析214
四、“十二五”时期石化工业转型升级展望217
第十九章 化学工业221
提要221
一、“十一五”发展状况221
二、“十二五”发展展望227
三、对策建议231
第二十章 机械工业233
提要233
一、机械工业发展与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联系233
二、“十一五”时期机械工业转型升级的进展236
三、机械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239
四、“十二五”时期机械工业转型升级展望241
第二十一章 汽车工业245
提要245
一、“十一五”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状况分析245
二、“十二五”时期中国汽车工业的转型升级250
三、“十二五”期间推动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与措施253
第二十二章 船舶工业257
提要257
一、“十一五”时期船舶工业的发展概况257
二、“十一五”时期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取得的进展261
三、船舶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与挑战263
四、“十二五”时期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政策建议266
第二十三章 航空航天工业269
提要269
一、转型升级的背景269
二、“十一五”期间转型升级情况270
三、转型升级主要内容273
四、“十二五”期间转型升级展望275
第二十四章 电子信息工业279
提要279
一、“十一五”期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总体状况279
二、“十一五”期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进展281
三、主要行业分析285
四、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重点289
第二十五章 医药工业293
提要293
一、“十一五”期间中国医药工业转型升级状况293
二、“十一五”时期制约中国医药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问题296
三、“十二五”时期中国医药工业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挑战298
四、“十二五”时期中国医药工业转型升级展望300
第二十六章 轻工业303
提要303
一、产业发展现状303
二、“十一五”时期轻工业转型升级的进展305
三、轻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307
四、“十二五”轻工业展望308
五、政策建议308
第二十七章 食品工业313
提要313
一、“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基本特点313
二、“十二五”时期制约食品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317
三、“十二五”时期是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319
四、“十二五”时期中国食品工业发展应注重的几个问题321
第二十八章 纺织工业325
提要325
一、“十一五”时期纺织工业发展概况325
二、“十一五”时期纺织工业转型升级进展及存在的问题327
三、“十二五”时期纺织工业发展转型升级展望及对策建议330
第二十九章 家电工业335
提要335
一、“十一五”时期家电工业发展概况335
二、“十一五”时期家电工业的转型升级338
三、“十二五”时期家电工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341
四、“十二五”时期家电工业发展的展望342
区域篇349
第三十章 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转移349
提要349
一、“十一五”时期工业布局与产业转移的变化特点349
二、工业布局和区域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354
三、未来工业布局调整优化的思路和方向359
四、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360
第三十一章 中国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363
提要363
一、“十一五”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区域背景363
二、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趋势366
三、资源禀赋、政策调整与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371
四、以加快区域创新推动各地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375
第三十二章 东部地区379
提要379
一、“十一五”期间东部地区工业发展取得的成就379
二、“十二五”时期东部地区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382
三、“十二五”时期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385
四、东部地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措施387
第三十三章 中部地区391
提要391
一、“十一五”时期中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特征391
二、中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困境与问题394
三、“十二五”时期促进中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思路396
第三十四章 西部地区401
提要401
一、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出现的特点与趋势402
二、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406
三、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途径408
四、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409
第三十五章 东北地区413
提要413
一、“十一五”时期东北地区工业发展成就413
二、“十一五”时期东北地区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417
三、“十二五”时期促进东北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418
企业篇425
第三十六章 企业发展环境425
提要425
一、企业转型升级的市场环境425
二、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环境431
三、企业转型升级环境展望433
第三十七章 国有企业435
提要435
一、“十一五”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成就436
二、“十一五”时期国有企业的研究与开发439
三、“十二五”时期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任务442
第三十八章 上市公司449
提要449
一、“十一五”期间上市公司转型升级的主要进展449
二、“十二五”时期上市公司转型升级的主要问题454
三、以上市公司促进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455
第三十九章 中小企业459
提要459
一、“十一五”期间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和基本状况459
二、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模式463
三、“十二五”时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展望466
第四十章 企业组织结构与制度创新471
提要471
一、企业组织结构与企业制度形态的变化态势471
二、企业组织结构与制度形态的演化特征分析474
三、存在问题476
四、对策建议478
第四十一章 企业技术创新481
提要481
一、“十一五”期间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回顾481
二、转型升级背景下中国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挑战486
三、“十二五”提升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489
第四十二章 工业企业投融资结构491
提要491
一、“十一五”时期工业企业投融资的良好趋势491
二、“十一五”时期工业企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494
三、“十二五”时期展望及对策建议498
第四十三章 企业人力资源503
提要503
一、企业人力资源基本状况503
二、企业人力资源面临的挑战508
三、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的途径与措施511
第四十四章 企业并购与重组517
提要517
一、全球经济与并购交易状况517
二、中国企业并购与重组状况520
三、并购重组中存在的问题524
四、未来并购重组展望525
第四十五章 企业国际化经营529
提要529
一、“十一五”时期企业国际化经营状况回顾529
二、环境变迁促使企业跨国经营方式转变533
三、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选择534
四、促进企业跨国经营的政策建议536
第四十六章 企业社会责任539
提要539
一、“十一五”时期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总体演进539
二、“十一五”时期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表现542
三、“十一五”时期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发展特征545
四、“十二五”时期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对策建议547
附录1 统计资料分析551
一、全国工业主要发展指标551
二、各地区工业发展主要指标558
附录2 中国工业大事记567
一、2010年中国工业大事记567
二、2010年中国工业10件大事587
2011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port——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of Chinese Industry589
后记607
专栏2
专栏总-1 中国的发展格局2
专栏1-1 张德江强调:转变工业发展方式 提高核心竞争能力24
专栏1-2 安徽省经信委提出通过五大途径推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25
专栏2-1 “两化”融合助推节能减排34
专栏3-1 实现能源强度下降目标分解的原则44
专栏3-2 低碳经济转型对企业的压力45
专栏4-1 “十二五”制造业发展重点方向58
专栏5-1 纺织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72
专栏6-1 海尔:通过管理创新保证产品质量81
专栏7-1 “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新特点93
专栏7-2 多省市掀起限产限电风暴应对“节能大考”94
专栏8-1 美国出台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103
专栏8-2 一些国家主要先进制造模式的特征105
专栏9-1 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切实加大工作力度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117
专栏10-1 双轮驱动下的津通模式127
专栏11-1 中国居民海外采购高档消费品激增,进口规模被低估139
专栏12-1 河北钢铁集团联合重组5家民营钢企151
专栏12-2 产业联盟 携手共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151
专栏13-1 高铁:重债2012162
专栏14-1 陕西煤化依靠科技实现绿色低碳发展176
专栏15-1 “十一五”时期武钢发展的六大成就186
专栏15-2 宝钢互惠共赢的产业链建设之路187
专栏16-1 我国发布《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198
专栏17-1 让水泥变成绿色产品,让水泥行业变成环境服务行业207
专栏18-1 新疆建设中国最大专业精细化工产品(BDO)供应基地220
专栏19-1 “十一五”中国煤化工异军突起226
专栏19-2 园区化成为“十一五”时期我国化工产业重要发展方式228
专栏20-1 盾构机在中国的自主生产之路243
专栏21-1 节能环保成为汽车发展主基调255
专栏22-1 温州船舶工业转型升级2012年将具备造10万吨级能力268
专栏23-1 美国《国防工业基础转型路线图》主要内容及影响276
专栏24-1 从“天河一号”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看产、学、研、用相结合291
专栏25-1 “十二五”中国将打造百亿级医药流通龙头企业301
专栏26-1 造纸行业“十二五”主题:增长与结构调整310
专栏27-1 发达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具体做法323
专栏28-1 “十一五”时期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取得的成就332
专栏28-2 纺织业未来5~10年的五大任务333
专栏29-1 “十二五”时期中国彩电行业的十大发展趋势345
专栏30-1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节选)361
专栏31-1 “十二五”规划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表述377
专栏32-1 煤价等因素导致长三角电荒加剧 企业被迫开三停一388
专栏33-1 中部地区打造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399
专栏34-1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思路409
专栏35-1 “十二五”时期东北三省工业发展方向420
专栏36-1 部分行业兼并重组政策434
专栏36-2 节能减排主要政策434
专栏37-1 2010年《财富》全球500强中国内地中央管理企业名单447
专栏38-1 台州上市公司成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引擎456
专栏39-1 2009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摘要)468
专栏39-2 中小企业成为细分市场“隐形冠军”的典范:日本YKK公司的成功经验468
专栏40-1 中国企业500强与全球企业500强的比较479
专栏41-1 “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工程490
专栏42-1 电力行业:重化工产业不良投融资结构的典型500
专栏43-1 我国已有2880万高技能人才514
专栏44-1 中国并购相关法规一览表527
专栏45-1 “宁波装”另辟蹊径境外办厂537
专栏46-1 2011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十大预测548
附表5
表总-1 2001~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5
表总-2 2001~2010年中国单位GDP能耗6
表总-3 2001~2010年中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6
表1-1 2001~2009年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变化20
表2-1 2000~2010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与分类指数比较28
表2-2 八个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工作进展情况比较28
表3-1 2009中国主要出口商品的增长率39
表3-2 2008~2010年中国的进出口增长率40
表3-3 中国“十二五”的产业结构预测42
表4-1 “十五”和“十一五”时期高增长行业的比较48
表4-2 不同技术密集程度行业产值结构变动48
表4-3 资本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结构变化49
表4-4 工业产值结构的变动49
表4-5 14个样本行业2005~2009年Malmquist生产效率指数51
表7-1 2000~2010年能源消费和部分品种强度84
表7-2 2005~2009年工业和主要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强度84
表7-3 “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与完成情况对照85
表7-4 2007~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88
表7-5 2005~2009年工业能源利用强度变化分解89
表8-1 2005~2009年中国大中型传统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与获取经费投入98
表8-2 2000~2008年世界信息化发展指数(IDICN)前十位国家与中国比较101
表9-1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109
表9-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109
表9-3 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109
表9-4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方向110
表9-5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110
表9-6 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110
表9-7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110
表9-8 “十二五”部分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113
表10-1 中国与美国主要产业间直接消耗系数123
表10-2 中国与美国主要产业间完全消耗系数123
表11-1 2005~2010年主要国家和地区出口增长情况131
表11-2 2005年和2009年中国出口和进口前10位商品132
表11-3 中国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变化132
表12-1 2005~2009年平均每个企业主要规模经济指标143
表12-2 大、中、小型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43
表12-3 大、中、小型企业平均每个企业工业总产值144
表12-4 2005~2009年不同所有制企业平均每个企业工业总产值144
表12-5 2005~2009年分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145
表12-6 2005~2009年分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每个企业工业总产值146
表12-7 部分三位数行业CR4集中度指标变化情况147
表13-1 全社会基础设施投资行业结构变化情况155
表14-1 能源生产(2005、2010)170
表14-2 2005~2010年电力装机及结构变化171
表14-3 2005~2010年能源消费量及结构171
表14-4 2000~2010年主要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174
表15-1 “十一五”时期中国钢铁产量及其在全球占比的变化趋势178
表15-2 “十一五”时期中国粗钢产量500万吨和1000万吨以上钢铁企业数量及其占比的变化趋势179
表15-3 “十一五”时期中国重点钢铁企业能耗状况180
表15-4 “十一五”期间中国钢材进出口情况181
表15-5 近年来中国出口钢材品种结构的变化情况181
表15-6 2009年中国钢铁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183
表16-1 2005~2010年中国有色金属主要产品产量190
表16-2 2005~2010年有色金属规模以上企业经济效益情况191
表16-3 全国有色金属工业进出口贸易额191
表16-4 主要有色金属能耗指标变化情况194
表18-1 2006~2010年石化工业新产品产值变化214
表18-2 2006~2010年化工行业及其子行业工业销售产值增长215
表18-3 2006~2010年化工各子行业实际完成增长速度215
表18-4 石化行业大中型企业研发人员及经费投入216
表19-1 化学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222
表19-2 中国化学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速度222
表19-3 化学工业主要产品产量223
表19-4 化学工业从业人员223
表19-5 化学工业劳动生产率224
表19-6 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224
表19-7 大中型工业企业数量225
表19-8 大中型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225
表19-9 1980~2008年中国化学工业产品进出口状况230
表20-1 各部门产出中的中间使用、最终消费和投资比重234
表20-2 2007年机械工业对工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235
表20-3 2006~2010年机械工业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和产出增长来源236
表20-4 2005~2009年机械工业生产方式转型指标237
表20-5 2005~2009年机械工业能耗和钢耗情况237
表20-6 2005~2010年机械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情况238
表20-7 中国部分机械产品出口单价的国际比较238
表20-8 2005~2008年机械工业大中型企业R&D经费强度240
表20-9 2005~2009年机械工业产业集中度情况240
表21-1 中国汽车总产量(2004~2010)246
表21-2 2005~2010年自主品牌轿车市场占有率247
表22-1 “十一五”时期中国船舶工业三大指标的变化情况258
表22-2 2010年世界造船三大指标及三大造船国所占的市场份额258
表22-3 “十一五”时期中国船舶工业实现总产值的增长情况258
表22-4 “十一五”时期中国船舶出口贸易情况259
表22-5 2005年以来中国船舶工业的三大指标及其占世界船舶工业的比重259
表22-6 中国船舶工业2006~2009年生产效率指数261
表24-1 2005~2010年中国主要电子产品产量和年均增速280
表24-2 2005~2009年电子信息制造业R&D投入282
表24-3 2005~2010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及产量286
表25-1 2006~2010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及增长情况294
表25-2 2006~2010年医药工业进出口规模及增长情况295
表27-1 “十一五”期间中国食品工业增长情况314
表27-2 “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314
表27-3 “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主要行业经济效益315
表27-4 食品工业部分行业前10名企业生产集中度比较(2010年)316
表27-5 中国食品工业加工程度国际对比318
表28-1 2005~2010年纺织工业主要产品产量326
表28-2 2010年纺织工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分布情况329
表29-1 2005~2010年中国家电工业发展状况336
表30-1 2005~2009年各工业行业总产值的区域结构变化350
表30-2 各主要工业品生产的区域结构变化352
表30-3 沿海三大经济圈各工业行业结构变化353
表30-4 2009年各行业分布的集中度CR5355
表30-5 2009年各地区能耗和污染物排放357
表30-6 2009年各地区R&D投入强度358
表31-1 2005年、2009年中国四大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和制造业产值构成364
表31-2 2005年、2009年中国各省份制造业产值比重变化状况364
表31-3 2005年、2009年中国四大区域制造业各行业产值构成变动趋势367
表31-4 2005年、2009年全国各省份先进制造业产值及占各省份制造业产值比重369
表31-5 2009年全国各省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要指标370
表31-6 2005年、2009年全国各省份研究与开发内部支出变化状况372
表31-7 2005年、2009年中国四大区域研究与开发进展状况373
表31-8 2005年、2009年中国四大区域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状况375
表31-9 中国制造业产业四省集中度与产业创新体系重点建设省份376
表32-1 2006~2010年东部各省、直辖市二业增加值年增长率380
表32-2 “十一五”期间东部工业支柱产业在工业总量中的地位381
表32-3 “十一五”期间东部占工业总产值百分比下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状况381
表32-4 “十一五”期间东部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382
表32-5 东部工业增长活力分析382
表32-6 R&D经费投入强度(占GDP的比重)384
表34-1 2005~2009年西部地区各行业产值比重402
表34-2 1999~2008年各省份实际利用外资占西部地区的比重403
表34-3 2005~2009年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404
表34-4 2005~2010年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404
表34-5 2005年和2009年西部地区各行业区位商及变差405
表35-1 2005~2009年东北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比重415
表35-2 国家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政策417
表37-1 工业领域的国有企业数量及经济总量变化情况437
表37-2 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及国有企业的科技活动情况对比440
表37-3 200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全部及内资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开发(R&D)活动的比重情况441
表37-4 200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全部及内资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及生产的比重情况441
表37-5 200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全部及内资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开发(R&D)活动的比重情况442
表39-1 近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增长情况461
表39-2 近年中国技术密集型工业行业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增长情况463
表39-3 内销与外销对中小企业竞争能力的不同要求464
表40-1 2007~2009年不同规模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及平均规模472
表40-2 拥有世界500强企业的前10位国家比较472
表40-3 2006~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473
表41-1 2000~2009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获取情况一览484
表41-2 企业在技术改造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487
表41-3 “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主要成果487
表41-4 世界主要国家关于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法案和计划489
表42-1 投资产业结构——轻、重工业新增投资占总新增投资份额对比492
表42-2 投资区域结构——各区域新增投资份额对比492
表42-3 工业企业科技开发投入情况493
表42-4 中国非金融类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情况493
表42-5 股票市场融资情况493
表42-6 证券市场企业债券发行情况493
表42-7 负债水平和净营运资金占总资产的比例494
表42-8 投资回报率和边际投资回报率494
表42-9 投资效率情况494
表42-10 重化工产业总投资回报率与全国企业平均水平对比494
表42-11 重化工产业边际投资回报率与全国企业平均水平对比495
表42-12 重化工产业新增投资来源于负债比例与全国企业平均水平对比495
表42-13 重化工产业资产负债率与全国企业平均水平对比495
表42-14 重化工产业净营运资金占总资产比例与全国企业平均水平对比495
表42-15 重化工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与全国企业平均水平对比496
表42-16 投资主体结构——国有和非国有企业新增投资份额对比496
表42-17 国有企业年度投资回报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496
表42-18 国有企业边际投资回报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496
表42-19 国有企业新增投资债务来源比例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497
表42-20 高新技术产业新增投资份额变动情况497
表42-21 高新技术产业新增投资增长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497
表42-22 大、中、小型企业投资回报率对比498
表42-23 大、中、小型企业新增投资份额对比498
表43-1 2000~2009年工业就业人员人数及增长百分值504
表43-2 2009年工业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504
表43-3 2001~2010年部分城市各技术等级和技术职称的求人倍率507
表44-1 2006~2009年中国企业并购数量与交易规模520
表44-2 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行业分布521
表45-1 “十一五”期间不同贸易方式的增长速度530
表45-2 “十一五”期间海外并购占对外直接(非金融类)投资总额的比重533
附图3
图总-1 2006~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3
图总-2 2001~2010年中国单位GDP能源消耗的变化6
图总-3 2001~2010年中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的变化7
图1-1 中国与若干世界制造业强国工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比较(2009)21
图3-1 中国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指数变化38
图4-1 2006~2009年各行业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及其分解52
图4-2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情况52
图4-3 “十一五”期间制造业各部门效率变化情况54
图4-4 高增长行业投资比重变化55
图5-1 各工业行业大中型企业R&D经费增长率(2005~2009年)62
图5-2 部分制造业行业R&D强度63
图5-3 工业各行业大中型企业R&D人员当时当量年均增长率(2005~2009年)63
图5-4 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及增长速度(2001~2009年)65
图5-5 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2000~2009年)65
图5-6 2008年国民经济总体研发强度(R&D支出/GDP)国际比较67
图7-1 2005~2009年工业行业节能率与产值能耗的关系89
图7-2 2006年和2009年的能源消费结构90
图8-1 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增速和投入强度98
图8-2 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中不同技术来源的变动情况99
图8-3 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中技术引进的消化程度99
图9-1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范围和主要目标108
图10-1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占服务业比重122
图10-2 中国工业与服务业增加值的变动趋势122
图11-1 “十一五”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态势130
图11-2 2005年和2010年中国进出口市场分布的变化(%)133
图11-3 2005~2010年部分地区进出口增长情况134
图11-4 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135
图13-1 2009年东、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占比155
图13-2 2005年东、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占比155
图15-1 中国钢铁工业的产业集中度变动趋势180
图16-1 “十一五”期间有色金属工业增加值月度增长情况190
图17-1 “十一五”时期中国水泥产量及产量增速200
图17-2 “十一五”时期中国平板玻璃产量增长率200
图17-3 2010年中国建材主要行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比较201
图18-1 “十一五”期间中国石化行业景气指数变化210
图18-2 “十一五”期间石化工业销售收入规模变化210
图18-3 “十一五”期间石化工业利润总额变化211
图18-4 2008年以来石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月度累计实际完成额同比增长212
图18-5 “十一五”期间各子行业产值占化学原料与制品行业总产值(现价)比重变化213
图18-6 2005~2009年石化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2005年不变价)214
图20-1 2005~2010年机械工业总产值及占工业比重234
图22-1 “十一五”期间中国船舶工业实现利润额及其增长情况260
图22-2 近年来中国船舶工业人均造船完工量的提高趋势262
图23-1 1995~2009年中国航空航天工业R&D支出及强度变化比较271
图23-2 “十一五”期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专利数量情况272
图24-1 “十一五”期间电子信息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和增长率280
图24-2 “十一五”期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情况及增速281
图24-3 2005~2009年中国授权的电子类发明专利数283
图28-1 2005~2010年中国纺织服装业进出口情况327
图28-2 纺织、服装产业价值链的“微笑曲线”变化趋势332
图29-1 2005年、2010年主要家电产品对比337
图30-1 中国四大区域板块工业增加值份额变化350
图30-2 中国四大区域板块重工业所占比重变化354
图30-3 2009年中国各省份重工业比重355
图35-1 东北三省工业增长变化趋势414
图35-2 2005~2009年东北三省科技经费支出415
图35-3 2005~2009年东北地区工业经济密度变化趋势416
图36-1 全国在岗职工平均实际工资(以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426
图36-2 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成本增速427
图36-3 采购经理价格指数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427
图36-4 PPI分类同比增长428
图36-5 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428
图36-6 主要工业原材料价格上涨情况428
图36-7 人民币形成机制改革以来汇率主要变动时点(人民币元/100美元)430
图36-8 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人民币元/100美元)(2010年6月至2011年2月)430
图37-1 2008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分类型比较440
图38-1 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规模与筹资情况450
图38-2 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规模与筹资情况450
图38-3 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规模452
图38-4 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行业分布变化情况452
图38-5 中小企业板制造业上市公司行业分布情况452
图38-6 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得分变化情况454
图39-1 中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460
图39-2 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461
图39-3 浙江省中小企业技能型人才结构465
图41-1 2005~2009年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情况482
图41-2 2005~2009年大中型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和增速情况483
图41-3 2005~2009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有R&D活动企业数和比重情况483
图41-4 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项目技术经济目标一览484
图41-5 2000~2009年大中型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数和机构人员数量484
图41-6 2005~2009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和增长情况485
图41-7 2005~2009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增长情况486
图41-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分布486
图41-9 2008年国民经济总体研发强度国际比较488
图43-1 制造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变化505
图43-2 采掘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变化505
图43-3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变化505
图43-4 2009年工业城镇就业人员年龄构成506
图43-5 2002年制造业城镇就业人员年龄构成507
图43-6 2009年制造业城镇就业人员年龄构成507
图44-1 2006~2009年国有企业整合类重大重组公司数量统计523
图45-1 “十五”以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变动530
图45-2 2010年中国对主要出口目的国(地)的出口增速531
图45-3 “十一五”以来不同所有制企业出口贸易增速532
图45-4 “十一五”时期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及海外并购流量变化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