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京剧二百年史话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京剧二百年史话 上
  • 毛家华编著 著
  • 出版社: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 ISBN:9578989881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264页
  • 文件大小:83MB
  • 文件页数:28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京剧二百年史话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卷1

第一篇 中国京剧的历史长河1

第一章 京剧的渊源及其时代与社会的背景1

第一节 乾隆南巡与徽班进京2

第二节 四大徽班进京及其来历3

第三节 汉戏进京与徽班合流3

第四节 西皮二黄正解4

第二章 京剧形成的几个阶段5

第一节 徽班在北京开始扎根5

第二节 淸廷皇室禁令5

第三节 南府改为升平署5

第四节 淸代宫廷戏剧活动6

第五节 淸宫演戏规制6

第六节 淸宫内廷演出的戏台7

第七节 淸宫演戏的剧本8

第八节 慈禧对京剧形成的影响9

第三章 京戏的成熟与流布10

第一节 京剧演出形式的规范化10

第二节 表演的规范化与程式化10

第三节 服装、化妆的规范化11

第四节 建立以皮黄为主调的声腔体系13

第五节 北京民间演剧情况14

第六节 北京票友和票房15

第七节 京剧艺人的梨园公会17

第八节 京腔十三绝与同光十三绝19

第四章 清末京剧的发展20

第一节 北京茶园茶楼的沿革21

第二节 京剧著名演员老生三杰21

第三节 谭鑫培的崛起及其贡献22

第四节 老生前三杰到老生后三杰24

第五节 旦行中异军突起的王瑶卿25

第六节 培养京剧人才的科班27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京剧概况29

第一节 旦行的兴起与坤伶的盛行29

第二节 京剧女观众的出现29

第三节 富有创造性的四大名旦30

第四节 辛亥革命前后京剧改革运动39

第六章 京剧流布全国41

第一节 天津41

第二节 武汉41

第三节 上海43

第四节 河南44

第五节 南京45

第六节 福建、台湾45

第七节 云南、四川47

第八节 其他各地——南通伶工学社和更俗剧场47

第二篇 京剧鼎盛时期57

第七章 国民政府对京剧的倡导57

第一节 开办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57

第二节 山东省立剧院成立始末58

第三节 中央创建国立戏剧音乐院59

第四节 成立上海剧院乐剧训练所59

第五节 协助梅兰芳赴苏联访问演出61

第六节 京剧流派纷呈的局面61

第八章 南派京剧的兴起63

第一节 舞台革命家夏氏兄弟63

第二节 上海首创京剧舞台布景65

第三节 上海的京剧改良运动65

第四节 上海的京剧科班和京戏女班戏园66

第五节 响应武昌起义的潘月樵69

第六节 文武兼备的林树森70

第七节 南派京剧大师周信芳71

第八节 生在上海成名北京的孟小冬73

第九节 上海剧坛的连台本戏与机关布景74

第十节 杜祠落成的堂会戏76

第十一节 上海业余京剧活动与票友77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京剧89

第一节 上海伶界联合会举办劝募广播演唱89

第二节 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成立歌剧部90

第三节 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91

第四节 陪都重庆京剧蓬勃兴起92

第五节 享誉大后方的夏声剧校95

第六节 活跃在山城的京剧团97

第七节 桂林西南剧展中的京剧节目99

第八节 国民政府教育部主办戏剧教育工作100

第十章 抗日沦陷时期京剧的厄运102

第一节 梅兰芳蓄须明志102

第二节 程砚秋隐居务农103

第三节 北平三大科班宣告解散104

第四节 中华戏曲学校停办105

第五节 周信芳在上海孤军奋斗105

第六节 平津地区的京剧活动107

第十一章 抗战胜利后的新局面108

第一节 各地京剧艺人献演庆祝胜利108

第二节 梅兰芳重返舞台110

第三节 上海闻人杜月笙花甲寿庆义演111

第四节 蒋主席在南北两地慰问剧人113

第五节 全国各京剧班社恢复情形114

第三篇 复兴基地国剧重展新页115

第十二章 国剧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115

第一节 民间剧团的活动115

第二节 军中剧队的贡献116

第三节 国军新文艺运动的影响117

第四节 初期的杰出人才118

第五节 培育新生代的戏剧学校119

第六节 新生代的杰出人才120

第七节 出国访问促进交化交流121

第八节 京剧在美国122

第九节 中华民国国剧团访美纪实130

第十三章 文化建设与国剧的推广140

第一节 蒋公与国剧140

第二节 齐如山对台湾国剧的贡献141

第三节 现代化的国家戏剧院的兴建与落成144

第四节 文建会推广国剧系列活动145

第五节 一次盛大的联演149

第六节 邮政总局发行戏剧邮票150

第七节 京剧在电视上的演出151

第八节 台湾京剧书刊的出版159

第九节 戏画与年画164

第十节 国剧欣赏会与台湾业余票社发展概况165

第十一节 台南的业余国剧167

第十二节 台湾民间剧团的兴起170

第十四章 台湾京剧艺人小传(以年龄为序)172

第四篇 大陆京剧概况185

第十五章 大陆京剧的承袭和变迁185

第一节 战后初期艺人剧团的动态185

第二节 大规模的戏曲改革运动187

第三节 剧团的建立和演出的复甦190

第四节 名伶舞台生活的纪念活动193

第五节 发掘和整理传统老戏196

第六节 「大跃进」运动中产生的现代京戏200

第七节 对传统剧及历史剧的争辩202

第八节 六四年京剧现代戏会演后的转变204

第九节 京剧名家与后起之秀的贡献207

第十节 舞台艺术的创新与歧途215

第十六章 样版戏的兴起与没落217

第一节 样版戏的由来217

第二节 样版戏与文化大革命220

第三节 样版戏的全面竞演及样版团的设立222

第四节 京戏面临厄运225

第五节 受害不浅的三突出理论227

第六节 第二批样版戏的产生229

第七节 样版戏的唱腔表演和舞台美术231

第八节 文革时期秘密演出的传统戏232

第十七章 大陆新时期京戏234

第一节 文革的结束与京剧的重建234

第二节 劫后余生的老艺人和老剧复演热235

第三节 经济改革引起剧团体制的弊端238

第四节 走向现代的尝试与争议239

第五节 京剧危机的矛盾241

第六节 两岸京剧界的艺术交流243

第七节 京剧剧团在外国的演出247

第八节 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年250

第九节 大陆举办的戏剧梅花奖253

第十节 天津戏剧博物馆与苏州戏曲博物馆259

《下卷》265

第五篇 京剧名家传记265

第十八章 京剧表演艺术家265

第一节 老生265

一、谭派传人余叔岩&杜若萍265

二、周信芳&陶雄271

三、马连良和马派艺术&马崇仁282

四、高庆奎&苏移293

五、自创言派的奇人——言菊朋&费啸天297

第二节 靑衣花旦300

一、梅兰芳的艺术&王静芝300

二、程派艺术及其他&王吟秋314

三、荀派创始人——荀慧生&孙运开324

四、尚小云&马少波332

五、继四大名旦之后的四小名旦341

(一)李世芳341

(二)宋德珠342

(三)毛世来343

(四)张君秋343

六、赵燕侠&陶雄345

七、关肃霜的一生&曹骏麟351

第三节 武生354

一、武生宗师杨小楼&潘侠风355

二、由武戏、武生,谈到杨小楼、尚和玉&张大夏366

三、当代京剧武生艺术大师盖呌天&龚义江370

第四节 净角378

一、郝寿臣&敖凤翔383

二、金少山&敖凤翔386

三、裘盛戎&陶雄390

四、袁世海&叶龙395

第五节 小生395

一、姜妙香、叶盛兰、俞振飞&魏子云395

1.徐小香396

2.王楞仙397

3.程继先397

4.姜妙香398

5.叶盛兰399

6.俞振飞401

第六节 丑角406

一、萧长华406

二、马富禄407

三、刘斌崑407

第七节 老旦408

一、龚云甫409

二、李多奎409

第八节 红生410

一、林树森410

二、唐韵笙411

第九节 场面411

一、徐兰沅412

二、王少卿412

三、杨宝忠(文场)413

四、李慕良(文场)413

五、杭子和(武场)414

六、张师恩(武场)414

第十节 大陆中青年京剧演员小传&杨乃堂415

第十九章 京剧漫谈431

二、我与程砚秋&翁偶虹432

三、京剧奠基人——程长庚&潘侠风435

四、余派声腔艺术研究&范石人438

五、一代名净钱金福&潘侠风445

六、我参加戏曲影视片的拍摄&胡芝风452

第二十章 京剧脸谱总论457

第二十一章 中国剧场发展史478

第二十二章 京剧掌故集锦491

编辑后记51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