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朝阳市少数民族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朝阳市少数民族志
  • 鲍晓华主编;太福生,赵景阳撰稿;朝阳市民族事务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 ISBN:7806449116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614页
  • 文件大小:141MB
  • 文件页数:638页
  • 主题词:少数民族-民族志-朝阳市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朝阳市少数民族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述1

第一篇 少数民族现状7

第一章 少数民族构成及人口7

第一节 少数民族构成7

第二节 少数民族人口7

第二章 各县(市)区少数民族人口分布10

第一节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分布10

第二节 北票市少数民族人口分布10

第三节 凌源市少数民族人口分布10

第四节 朝阳县少数民族人口分布11

第五节 建平县少数民族人口分布11

第六节 双塔区少数民族人口分布11

第七节 龙城区少数民族人口分布12

第二篇 蒙古族14

第一章 蒙古族来源14

第一节 族称来源14

一、蒙古族使用“蒙古”一名之前,东胡是蒙古族的先世14

二、蒙古族名的由来14

第二节 部族来源15

一、喀喇沁部15

二、土默特部16

三、喀喇沁部与土默特部的关系18

四、土默特部与蒙古勒津部的关系18

五、一些汉族人融合到蒙古族中19

六、蒙古族姓氏19

第二章 语言与文字21

第一节 语言21

第二节 文字21

第三节 蒙古语地名23

一、以自然地理特征命名23

二、以人工建筑命名23

三、以部落名称命名24

四、以人的名称命名24

五、以官职名称命名24

六、以村落的某一社会特征命名24

七、以住户数量为特征命名25

八、以古代生产生活方式命名25

九、以蒙古人姓氏命名25

十、以喇嘛名称命名25

第三章 政治26

第一节 明代辽西蒙古族的迁徙26

一、三卫26

二、三民27

第二节 清代盟旗制度27

一、盟旗制的建立27

二、蒙古族封建等级制度29

三、旗札萨克世系29

四、辛亥革命后旗县设置变化31

第三节 反封建反侵略斗争32

一、八枝箭人民的反抗斗争32

二、白凌阿领导的抗清起义32

三、贾三反洋教斗争33

四、旺亲巴勒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33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自治运动34

一、喀喇沁左旗34

二、土默特中旗(北票县)35

三、喀喇沁东(中)旗(建平县)36

四、土默特中左旗、北阜义县联合政府37

五、土默特右旗、朝阳县联合政府37

第五节 蒙古族革命武装38

一、喀喇沁左旗支队38

二、蒙民十一支队40

三、蒙民十二支队43

四、蒙民十四支队44

第六节 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乡镇44

一、蒙古族自治县44

二、蒙古族乡镇45

三、蒙古族干部46

第四章 经济48

第一节 畜牧业48

一、元明清时期的畜牧业48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畜牧业49

第二节 农业52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52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54

第三节 林业60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天然林60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林业61

第四节 水利64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利64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水利65

第五节 农机67

一、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的农机67

二、蒙古族乡的农机75

第六节 工业75

一、元代的手工业75

二、明代的手工业76

三、清代的工业76

四、民国年间的工业77

五、东北沦陷(伪满洲国)时期的工业77

六、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77

第七节 商业81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商业81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商业82

第八节 财税 金融84

一、财政84

二、税务86

三、金融89

第九节 交通 邮电91

一、交通91

二、邮电93

第十节 蒙古族乡(镇)的经济95

一、北票市的蒙古族乡经济95

二、凌源市的蒙古族乡经济98

三、朝阳县的蒙古族乡经济104

四、建平县的蒙古族乡经济108

五、双塔区的农村民族经济109

六、龙城区的农村民族经济110

第十一节 少数民族聚居村的经济收入概况112

第五章 教育119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教育119

一、元明时期教育119

二、清代及民国时期教育119

三、东北沦陷(伪满洲国)时期教育120

四、解放战争时期教育120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121

一、各县(市)蒙古族教育121

二、蒙古语文教学125

三、蒙古族教师队伍126

四、民族教育管理工作127

第六章 文化艺术133

第一节 传统文化艺术133

一、谱牒133

二、文学133

三、音乐舞蹈136

四、绘画雕塑137

第二节 现代文化艺术138

一、文化机构与设施138

二、民族文工团139

三、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139

第三节 新闻出版140

一、报纸140

二、蒙文刊物140

三、广播电视140

四、编译出版及蒙文印刷141

第四节 蒙古族社团组织143

一、蒙古语文学会143

二、尹湛纳希研究会150

三、罗布桑却丹研究会159

第七章 体育164

第一节 传统体育活动164

一、摔跤164

二、赛马164

三、射箭164

四、布鲁165

五、那达慕165

六、其他体育及游戏活动165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体育活动165

一、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166

二、参加辽宁省少数民族运动会167

三、体育名流168

四、摔跤俱乐部里出金牌169

五、蒙古族乡的体育活动169

第八章 医疗卫生170

第一节 蒙医蒙药170

一、历史上的蒙医蒙药170

二、现代蒙医蒙药事业171

第二节 医药卫生171

一、蒙古族自治县的医疗事业171

二、蒙古族自治县的卫生事业172

第九章 风俗习惯175

第一节 居住与陈设175

一、居住175

二、屋内陈设176

第二节 服饰与头饰177

一、服饰177

二、头饰与发式178

第三节 随身携带之物178

一、蒙古刀178

二、火镰包179

三、鼻烟壶179

四、烟袋179

五、木碗179

第四节 哈达179

第五节 饮食180

一、饮食习惯180

二、特色风味食品181

第六节 婚姻181

一、传统婚姻181

二、现代婚俗183

第七节 生育184

一、接生184

二、育儿184

第八节 节日184

一、春节184

二、填仓节185

三、猎节185

第九节 丧葬185

一、传统的丧葬习俗185

二、现代的丧葬习俗186

第十节 祭祀186

一、祭火186

二、祭星187

三、祭天187

四、祭敖包187

五、祭扫祖坟187

六、祭石磙子188

第十一节 礼仪与禁忌188

一、传统礼仪188

二、禁忌189

第十章 宗教信仰191

第一节 喇嘛教的传入与兴衰191

一、传入191

二、兴盛191

三、衰落192

四、宗教活动192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喇嘛教193

一、喇嘛193

二、宗教活动简略194

三、洗海澡194

第三篇 满族195

第一章 满族的形成和来源195

第一节 女真的统一195

第二节 满族的形成197

第二章 语言与文字198

第一节 语言198

第二节 文字199

第三章 政治202

第一节 八旗制度与国家政权202

第二节 清朝的建立203

一、建立八旗之前的阶级状况204

二、贵族集团的形成205

三、庄园生产关系的变化207

第四章 朝阳市境内的满族209

第五章 风俗习惯211

第一节 居住211

第二节 饮食211

第三节 服饰212

第四节 婚姻213

第五节 生育215

第六节 丧葬216

第七节 礼俗217

第八节 祭俗217

一、大祭218

二、春秋祭219

三、猪祭219

四、饽饽祭219

第九节 节俗219

一、春节219

二、元宵节220

三、添仓220

四、领龙220

五、清明节220

六、庙会220

七、端午节220

八、老爷庙会220

九、七夕乞巧220

十、中元节220

十一、中秋节221

十二、腊八节221

十三、小年221

十四、扫尘221

十五、除夕221

第六章 满族的宗教信仰222

第四篇 回族223

第一章 回族的来源223

第一节 随军或赴任迁入224

第二节 出关经商224

第三节 出关避难224

第二章 语言与文字229

第一节 经堂语言229

一、日常用语中的阿拉伯语229

二、常用的波斯语230

三、特殊含义的习惯用语230

第二节 回族使用汉语的特点231

一、回族语言中特有的词汇231

二、逆序成词232

三、回族专用语言232

四、回族日常用多种语232

五、回族语言用词与汉族语言用词的区别232

第三章 回族的政治地位234

第一节 元代回族政治地位234

第二节 明代回族政治地位234

第三节 清代回族政治地位235

第四节 民国时期回族政治地位236

第五节 解放战争时期回族政治地位237

第六节 社会主义时期回族政治地位237

第四章 回族风俗习惯238

第一节 出生238

第二节 住宅238

第三节 饮食239

第四节 服饰240

第五节 婚姻241

第六节 丧葬与祭奠243

第七节 沐浴245

第八节 禁忌245

一、禁食自死物及血液245

二、禁食猪肉245

三、禁食妄杀动物245

四、禁烟246

五、禁酒246

六、禁嫖246

七、禁赌246

第九节 称谓和礼仪246

第十节 标志和标牌247

第五章 宗教信仰248

第一节 伊斯兰教248

第二节 清真寺248

第三节 宗教职业人员250

第四节 回族的三大节日250

一、开斋节(肉孜节)250

二、古尔邦节(宰牲节)251

三、圣纪节(圣忌节)251

第六章 回族教育252

第七章 回族经济254

第五篇 朝鲜族256

第一章 朝鲜族的来源256

第一节 来源256

第二节 迁居高潮257

第三节 东北沦陷时期的移民257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迁入258

第二章 语言与文字259

第一节 语言属性和文字的形成259

一、语言属性259

二、文字的形成259

第二节 通用语与方言260

一、通用语260

二、方言260

第三节 语言文字的使用261

第三章 朝鲜族的政治地位263

第一节 清代朝鲜族政治地位263

第二节 民国时期朝鲜族政治地位263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朝鲜族政治地位265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朝鲜族政治地位266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朝鲜族政治地位267

第四章 朝阳市境内的朝鲜族269

第五章 朝鲜族教育271

第六章 风俗习惯275

第一节 服饰275

一、男人服饰275

二、女人服饰275

三、儿童服饰276

四、近代服饰变化276

五、现代服饰276

第二节 饮食276

一、传统主食276

二、传统副食277

三、酒类与饮料278

四、现代饮食278

五、炊具和餐具278

第三节 房屋及起居279

第四节 婚姻279

一、传统婚俗279

二、近现代婚俗280

第五节 丧葬281

一、传统丧葬习俗281

二、现代的丧葬习俗282

第六节 礼仪282

一、尊老敬贤282

二、以礼待客282

第七节 节日283

第八节 宗教信仰284

第六篇 其他少数民族285

第一章 其他少数民族来源及人口285

第一节 其他少数民族来源285

第二节 其他少数民族人口285

第二章 其他少数民族简介287

第七篇 少数民族工作300

第一章 民族工作机构300

第一节 市级机构及负责人300

一、机构300

二、机构负责人301

第二节 民委内设机构及负责人302

一、办公室302

二、文教科(蒙语办)302

三、经济科302

四、宗教科303

第三节 县(市)区级机构及负责人303

一、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民委303

二、北票市民委303

三、凌源市民委304

四、朝阳县民委304

五、建平县民委304

六、双塔区民委304

七、龙城区民委305

第四节 委员会的组成及职责305

一、朝阳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组成名单305

二、朝阳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职责范围306

三、朝阳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306

第二章 宣传落实党的民族政策308

第一节 学习宣传过渡时期民族政策308

第二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民族政策再教育308

第三节 中共十二大以后的民族政策宣传工作310

第四节 其他宣传工作310

第三章 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312

第四章 少数民族经济工作317

第一节 自治县经济的发展318

第二节 杂散居地区民族经济工作318

第三节 少数民族“1355”致富示范工程的实施319

第四节 少数民族科技致富示范工程的实施325

一、省级少数民族科技示范一镇一村工作326

二、市级少数民族科技示范工作329

三、抓好“两个基地”建设促进科技示范乡、村农业产业化进程335

第五节 民族贸易与民族用品生产337

第五章 少数民族教育工作339

第一节 民族中学的恢复和发展339

第二节 民族小学344

第三节 幼儿教育345

第四节 师资培养345

第五节 蒙古语文教学研究346

第六节 少数民族中、小学基本情况统计表347

一、少数民族中学基本情况统计表347

二、少数民族小学基本情况统计表347

三、回族小学与蒙古族幼儿园基本情况统计表348

第六章 少数民族文化工作349

第一节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的文化工作349

一、自治县文工团349

二、收集民间故事350

第二节 活跃少数民族文化生活350

第三节 与兄弟省、市的交往351

第四节 学术研究团体工作352

一、朝阳市蒙古语文学会352

二、朝阳市尹湛纳希研究会352

三、朝阳市罗布桑却丹研究会353

第七章 少数民族体育工作354

第八章 抢救整理民族古籍356

第九章 少数民族参观团359

第十章 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360

第一节 国家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360

一、1988年国家表彰的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360

二、1994年国家表彰的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360

三、1999年国家表彰的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360

第二节 辽宁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361

一、1982年辽宁省政府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361

二、1988年辽宁省政府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362

三、1991年辽宁省政府和国家民委联合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362

四、1994年辽宁省政府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363

五、1998年辽宁省政府和国家民委联合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363

第三节 朝阳地区行政公署(朝阳市)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364

一、1983年朝阳地区行政公署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364

二、1990年朝阳市政府和辽宁省民委联合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367

三、1995年朝阳市政府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370

四、1998年朝阳市政府和辽宁省民委联合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372

第八篇 少数民族干部374

第一章 卓东工作委员会时期的少数民族干部374

第一节 卓东工作委员会少数民族领导干部374

第二节 土默特中旗(北票)少数民族干部375

一、土默特中旗支会少数民族干部375

二、土默特中旗政府少数民族干部375

三、土默特中旗下辖苏木支会与努图克公所少数民族干部376

第三节 敖汉旗(新惠)少数民族干部376

一、敖汉旗支会少数民族干部376

二、敖汉旗政府少数民族干部376

三、敖汉旗下辖苏木支会少数民族干部377

第四节 喀喇沁左旗少数民族干部377

一、喀喇沁左旗支会少数民族干部377

二、喀喇沁左旗政府少数民族干部378

三、喀喇沁左旗下辖努图克公所少数民族干部378

第五节 喀喇沁东旗(建平)少数民族干部379

一、喀喇沁东旗支会少数民族干部379

二、喀喇沁东旗政府少数民族干部379

三、喀喇沁东旗下辖苏木支会少数民族干部379

第六节 土默特中左旗(北阜义)少数民族干部379

第二章 朝阳市及所属部委办局少数民族干部381

第一节 市级少数民族干部381

第二节 部委办局级少数民族干部382

第三章 各县(市)区及所属部委办局少数民族干部386

第一节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干部386

一、县级少数民族干部386

二、部委办局级少数民族干部388

第二节 北票市(县级)少数民族干部396

一、市(县)级少数民族干部396

二、部委办局级少数民族干部396

三、民族乡主要领导干部398

第三节 凌源市(县级)少数民族干部399

一、市(县)级少数民族干部399

二、部委办局级少数民族干部399

三、民族乡主要领导干部401

第四节 朝阳县少数民族干部403

一、县级少数民族干部403

二、部委办局级少数民族干部404

三、民族乡主要领导干部405

第五节 建平县少数民族干部406

一、县级少数民族干部406

二、部委办局级少数民族干部407

三、建平县民族乡主要领导干部409

第六节 双塔区少数民族干部410

一、县级少数民族干部410

二、部委办局级少数民族干部411

第七节 龙城区少数民族干部411

一、县级少数民族干部411

二、部委办局级少数民族干部411

第九篇 少数民族人物412

第一章 人物传记412

第二章 人物简介442

附录469

一、大事记469

二、文献汇编525

㈠国家有关少数民族问题的文件525

㈡辽宁省有关少数民族问题的文件572

㈢朝阳市有关少数民族问题的文件602

后记61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