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唯物辩证法大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唯物辩证法大纲
  • 李达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31641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22页
  • 文件大小:104MB
  • 文件页数:257页
  • 主题词:唯物辩证法-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唯物辩证法大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1

前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和革命的哲学2

第一章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4

第一节 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4

划分哲学上两大党派的唯一标准4

唯物论的根本论纲6

唯心论的根本论纲8

二元论和折中论10

第二节 唯物论与唯心论对立的社会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12

唯物论与唯心论对立的社会阶级根源12

唯物论与唯心论对立的认识论的根源14

唯物论与科学联盟17

唯心论与宗教联盟18

第二章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22

第一节 可知论的基本观点22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对立同唯物论和唯心论对立的关系22

绝对唯心论的可知论23

旧唯物论的可知论和辩证唯物论的可知论的区别25

第二节 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27

休谟和康德的不可知论27

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哲学的不可知论29

第三章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33

第一节 两种对立的发展观33

关于发展的两种见解33

两种发展观互相对立的焦点34

第二节 两种发展观的斗争38

两种发展观斗争的历史根据38

唯物辩证法与现代形而上学的斗争42

发展观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43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的对象及其一般特征47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的对象47

哲学的对象47

唯物辩证法的对象49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一般特征52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52

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的统一53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55

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56

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认识史的唯物的辩证的综合59

前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认识史的积极成果的批判的总结60

第一章 唯物辩证法的前史66

第一节 原始时代的人类认识66

原始的思维66

原始的宗教的世界观67

第二节 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和唯物论68

古代自然哲学发生的历史根据68

泰勒斯与赫拉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中的辩证法70

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唯物论71

古代自然哲学的积极意义74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哲学中的逻辑学75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77

第三节 中世纪哲学中积极的成分79

中世纪阿拉伯哲学中的唯物论79

唯名论与二重真理论的积极意义81

第四节 西欧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哲学中的积极成分82

十六~十七世纪英国的唯物论82

十七世纪西欧大陆各国的哲学85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论88

第五节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和唯物论91

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根据91

康德哲学中的辩证法92

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94

黑格尔学派的分裂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出现97

第二章 唯物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101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创立的历史根据101

十九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上的矛盾101

十九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社会政治上的矛盾102

十九世纪前半期意识形态上的矛盾104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创立的过程106

费尔巴哈唯物论的缺陷的克服106

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改造110

辩证的唯物的自然观的形成113

唯物史观创立的过程115

唯物史观的创立和哲学革命的实现120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121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121

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125

毛泽东同志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131

第三篇 世界是物质统一体的无限发展过程141

前言 唯物辩证法是彻底的物质一元论142

第一章 物质、运动、空间与时间145

第一节 物质145

物质的范畴145

物质范畴同物质结构观念的区别和联系148

物质同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153

第二节 运动155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性155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161

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相互关系164

运动的守恒性167

第三节 空间与时间170

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170

空间和时间的客观性175

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178

空间的三维性和时间的一维性182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的统一性和发展的无限性186

第一节 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186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186

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188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发展阶段190

第二节 世界是无限发展的过程192

世界无限发展原理的意义192

从地球的产生到人类社会的出现193

第三节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97

由低级的反映形式到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发展197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00

意识对物质世界的反作用204

第四篇 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209

前言 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210

第一章 对立统一规律215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215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215

两种发展观根本分歧的焦点216

理解辩证法的钥匙218

学习唯物辨证法的目的220

第二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221

矛盾的普遍性221

矛盾的特殊性224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226

第三节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228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228

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232

第四节 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235

矛盾双方的同一性235

矛盾双方的斗争性237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238

第五节 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242

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及其解决方法242

矛盾性质的转化244

第二章 量变质变规律246

第一节质、置、度246

质246

量251

度255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258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的两种状态258

由量变到质变259

由质变到量变262

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263

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265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267

第三节 飞跃的形式269

飞跃的形式取决于事物的性质和条件269

飞跃是一个过程271

第三章 肯定否定规律273

第一节 肯定和否定273

事物内部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273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275

唯物辩证法否定观的实践意义276

第二节 由肯定到否定,由否定到肯定279

波浪式的前进运动279

对曲解这一规律的若干论点的批判281

这一规律的实践意义283

第三节 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性286

新生事物的概念286

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性286

这一原理的实践意义289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的诸成对范畴293

第一节 本质与现象293

唯物辩证法的诸成对范畴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化形态293

本质与现象295

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296

第二节 内容与形式299

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299

这一原理的实践意义301

第三节 原因与结果305

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305

因果联系的辩证法308

因果性原理的实践意义312

第四节 必然性与偶然性313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根据313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315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318

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反唯物辩证法的见解319

必然性与偶然性原理的实践意义322

第五节 可能与现实323

可能与现实的一般涵义323

由可能性向现实的转化327

第五篇 当作认识论和逻辑学看的唯物辩证法333

前言 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同一性334

第一章 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是科学的革命的认识论347

第一节 反映论347

认识的唯一泉源是物质世界347

认识能够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映象349

第二节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352

实践观点352

辩证观点355

第二章 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357

第一节 实践的概念357

马克思主义以前哲学中的实践概念357

唯物辩证法的实践概念358

第二节 认识依赖于实践360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360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62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365

第三章 认识的低级阶段——感性认识369

第一节 感性认识的形式369

感觉369

知觉372

表象372

第二节 感性认识的地位和作用374

感性认识的重要性374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377

第四章 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380

第一节 理性认识的形式380

概念380

判断384

推理385

第二节 思维方法387

归纳和演绎387

分析和综合391

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395

第五章 认识的检验和发展399

第一节 由认识到实践399

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399

认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401

第二节 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402

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过程402

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405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群众路线408

第六章 真理论413

第一节 真理的客观性413

真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413

对真理的客观性的歪曲414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415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415

对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的歪曲416

第三节 真理的具体性和普遍性418

真理的具体性418

真理的普遍性419

第四节 真理在斗争中发展419

真理发展的规律419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42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