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红壤山地生态果园技术模式与功能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红壤山地生态果园技术模式与功能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42/30070500.jpg)
- 翁伯琦,王义祥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432339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75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288页
- 主题词:红壤-山地土壤-果园管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红壤山地生态果园技术模式与功能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果园生草技术的发展1
第一节 果园生草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3
一、果园生草栽培技术的发展历程3
二、果园生草栽培技术的主要方式4
三、果园生草栽培草种的优化选择4
第二节 果草种间互作关系的研究进展5
一、生草对果树生长发育的影响5
二、生草对果树根系分布的影响6
参考文献7
第二章 果园生草的服务功能评价11
第一节 果草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12
一、对果园小生境的影响12
二、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13
三、对水土流失防控的作用14
四、对果园固碳增汇的作用14
五、生物多样性利用与保护15
第二节 果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研究进展16
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与定义表述17
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方法19
三、果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评估研究21
参考文献23
第三章 果园生草品种的引进筛选26
第一节 温带牧草引种和筛选28
一、筛选方法介绍28
二、温带牧草品种(系)综合评价29
三、优势品种(系)生长情况31
第二节 热带牧草引种和筛选31
一、筛选方法介绍32
二、植株出苗与再生性33
三、植株长势、产量和病虫害33
四、抗寒性35
五、适口性与营养价值35
第三节 落花生属牧草的引种和筛选36
一、筛选方法介绍36
二、初步筛选结果36
三、二次筛选结果37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39
参考文献40
第四章 果园生草新品种的选育42
第一节 辐射选育花生新品系的鉴定44
一、DNA纯度分析44
二、RAPD引物筛选与扩增条件优化44
三、5个花生品种(系)的 RAPD多态性分析47
第二节 花生品种(系)间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距离分析48
一、花生品种(系)间的遗传多样性48
二、RAPD聚类分析48
第三节 不同花生品种(系)若干生长特性的差异性分析49
一、不同花生品种(系)生育期的差异49
二、砂壤不同花生品种(系)各生育时期部分农艺性状的差异49
三、黏壤不同花生品种(系)各生育时期部分农艺性状的差异51
四、不同花生品种(系)产量性状的差异性分析51
五、不同花生品种(系)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52
第四节 不同花生品种(系)各生育时期光合特性的差异分析54
一、不同花生品种(系)各生育时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差异54
二、不同花生品种(系)各生育时期叶片光合特性的差异59
三、不同花生品种(系)光和色素含量与净光合速率的相关性分析62
第五节 不同花生品种(系)生理生化特性的差异分析64
一、不同花生品种(系)各生育时期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差异64
二、不同花生品种(系)与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差异65
第六节 不同花生品种(系)品质性状的差异性分析69
一、不同品种(系)花生秆品质性状的差异69
二、不同品种(系)花生籽仁品质性状的差异70
第七节 讨论与结论72
一、辐射选育花生新品种(系)的鉴定72
二、不同花生品种(系)产量性状的差异73
三、不同花生品种(系)品质性状的差异73
四、不同花生品种(系)间生理性状的差异75
参考文献77
第五章 果园生草对果树生长的影响79
第一节 生草覆盖对油桃生长的影响80
一、试验区概况80
二、套种平托花生对桃树生长的影响82
三、套种平托花生对桃树果实产量和质量的影响84
第二节 生草覆盖对枇杷生长的影响86
一、促进果树生长和品质提高86
二、对果实品质的改良作用87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87
参考文献87
第六章 果园生草的土壤保育作用90
第一节 果园生草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92
一、生草覆盖对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含水量的影响92
二、生草覆盖对果园土壤温度的影响93
三、生草覆盖对果园土壤有机质和N、P、K养分含量的影响93
第二节 果园生草后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变化94
一、生草覆盖对果园土壤团聚体分布的影响94
二、生草覆盖对果园不同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96
三、生草覆盖对果园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的影响97
四、生草栽培对果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配的影响97
第三节 生草覆盖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98
一、降雨量及蒸发量分布特征98
二、不同降雨强度的降雨分布特点99
三、不同垦殖方式对径流的影响100
四、不同垦殖方式对土壤侵蚀量的影响100
五、生草覆盖对前埂后沟的影响101
六、生草免耕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102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103
参考文献106
第七章 果草复合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变化109
第一节 果草复合生态系统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111
一、节肢动物各类群数量组成的变化111
二、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变化112
三、节肢动物群落H′和J的动态变化113
第二节 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115
一、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116
二、特征性微生物磷脂脂肪酸生物标记117
三、微生物多样性指数117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118
参考文献120
第八章 生草果园的固碳增汇作用122
第一节 果园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124
一、植被有机碳库124
二、凋落物碳库125
三、土壤有机碳库125
第二节 绿肥施用对果园土壤碳吸存的影响126
一、绿肥施用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127
二、绿肥施用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130
三、绿肥施用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133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136
参考文献139
第九章 牧草的综合利用——代料栽培食用菌141
第一节 决明属豆科牧草栽培金福菇的产量效应143
一、试验处理143
二、决明属豆科牧草栽培金福菇的产量效应145
第二节 决明属豆科牧草栽培金福茹的物质转化154
一、决明属豆科牧草栽培金福菇对C、N、P、K吸收转化的影响154
二、决明属豆科牧草栽培金福菇对基物失重与呼吸消耗的影响161
三、决明属豆科牧草栽培金福菇对木质素转化率的影响165
四、决明属豆科牧草栽培金福菇对纤维素、半纤维素转化率的影响167
第三节 决明属豆科牧草栽培金福菇的品质分析169
一、决明属豆科牧草栽培金福菇对子实体氨基酸总量的影响169
二、决明属豆科牧草栽培金福菇对子实体各类氨基酸总量的影响173
三、决明属豆科牧草栽培金福菇对子实体脂肪酸总量的影响177
四、决明属豆科牧草栽培金福菇对子实体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的影响180
五、决明属豆科牧草栽培金福菇对子实体水溶性维生素含量的影响183
第四节 决明属豆科牧草栽培金福菇的营养评价185
一、决明属豆科牧草栽培金福菇子实体蛋白质氨基酸组成185
二、决明属豆科牧草栽培金福菇子实体蛋白质化学评分与氨基酸评分187
三、决明属豆科牧草栽培金福菇子实体必需氨基酸指数、生物价、营养指数和氨基酸比值系数分191
四、决明属豆科牧草栽培金福菇子实体蛋白质营养综合评价193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196
参考文献199
第十章 牧草综合利用——种草养畜200
第一节 平托花生草粉替代不同比例精料喂兔效果研究201
一、试验处理202
二、增重与饲料报酬202
三、屠体品质测定203
四、经济效益分析205
第二节 豆科牧草圆叶决明草粉替代不同比例精料喂兔效果研究205
一、试验处理205
二、增重与饲料报酬206
三、圆叶决明草粉替代不同比例精料对屠体品质的影响206
四、圆叶决明草粉替代不同比例精料喂兔的经济效益207
第三节 果园种草养兔效果浅析208
一、果园牧草的种类与利用方式208
二、果园牧草养兔效果分析209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211
参考文献212
第十一章 果园生草及其产业体系的功能评价214
第一节 果园不同管理模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216
一、直接经济价值216
二、间接经济价值216
第二节 不同果园管理模式下系统能值分析219
一、能值流分析220
二、能值分析220
第三节 果—草—牧生态果园循环利用体系能值分析224
一、生态果园概况及生产模式225
二、能值分析226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229
参考文献232
第十二章 山地生态果园建设实践与发展前景235
第一节 山地生态果园建设的基本理论237
一、山地生态果园的概念与内涵237
二、山地生态果园基本特征239
三、山地生态果园耦合效应理论240
四、山地生态果园开发原理241
第二节 山地生态果园发展技术与模式243
一、生态果园建设技术243
二、生态果园建设配套技术体系244
三、生态果园发展模式255
第三节 山地生态果园发展评价体系及效益分析257
一、生态果园评价体系257
二、生态果园效益分析260
第四节 典型案例分析264
一、试验区基本情况264
二、基本思路264
三、开发模式265
四、技术要点266
五、效益分析267
六、结论与展望270
参考文献271
后记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