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刑事诉讼法理解与适用探索 一个基层检察院的视角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刑事诉讼法理解与适用探索 一个基层检察院的视角](https://www.shukui.net/cover/40/30671276.jpg)
- 李国强主编;贾健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 ISBN:9787510211836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15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228页
- 主题词:刑事诉讼法-法律解释-中国;刑事诉讼法-法律适用-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刑事诉讼法理解与适用探索 一个基层检察院的视角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1
新刑事诉讼法适用问题调研报告1
第一章 保障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诉讼权利机制研究17
第一节 新刑事诉讼法对辩护制度的相关规定17
一、新刑事诉讼法对辩护制度的修改和完善17
二、辩护人权利的强化体现司法理念的转变19
第二节 刑事诉讼中辩护人权利行使与保障22
一、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行使权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22
二、司法机关在保障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权利方面存在的困惑和尴尬23
三、辩护人权利行使与保障存在冲突的原因分析25
第三节 对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诉讼权利的保障机制27
一、正确认识控辩双方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建立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27
二、对司法实践中保障机制实施的建议27
第二章 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司法实务研究29
第一节 非法证据排除制度概述29
一、我国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理论基础与立法缘起29
二、新刑事诉讼法关于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规定31
第二节 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司法困境32
一、非法证据排除制度与传统诉讼理念之间存在矛盾32
二、非法证据排除制度与三机关的诉讼结构之抵牾33
三、非法证据的获取性手段规定过于抽象34
四、毒树之“果”的证据能力之纷争35
五、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标准过于抽象36
六、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救济程序缺位37
第三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规范性适用建议37
一、立法方面37
二、司法方面39
第三章 电子数据类证据司法适用的相关问题研究41
第一节 电子数据类证据的概述41
一、电子数据类证据的内涵41
二、电子数据类证据的外延43
三、电子数据类证据的实践价值44
四、电子数据类证据的立法现状45
第二节 电子数据类证据司法适用的困惑46
一、电子数据类证据的收集取证问题46
二、电子数据类证据的审查认定机制不健全47
三、电子数据类证据司法鉴定工作存在的不足48
第三节 完善电子数据类证据司法适用的建议48
一、完善电子数据类证据的收集取证规则48
二、完善电子数据类证据的审查认定机制50
三、完善电子数据类证据鉴定机构工作52
第四章 监视居住问题研究54
第一节 新刑事诉讼法对监视居住措施修改概述54
一、监视居住制度修改背景55
二、新刑事诉讼法对监视居住制度的修改55
三、对监视居住措施修改的意义58
四、监视居住与逮捕、取保候审的关系60
第二节 当前监视居住措施存在的不足与缺陷61
一、我国监视居住措施在立法上的不足与缺陷62
二、我国监视居住措施在实践中的问题65
第三节 我国监视居住措施的完善66
一、在立法方面的完善建议66
二、在实践方面的完善建议68
第五章 检察工作视野下的羁押必要性审查70
第一节 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立法初衷70
一、贯彻“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70
二、权力相互制约原则的诉求72
三、实现无罪推定原则、必要性原则和比例原则的必由之路73
第二节 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制度构建74
一、审查对象74
二、审查主体和步骤75
三、审查启动方式78
四、评判标准80
五、结果处理82
第三节 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82
一、无强制力保障的“建议”权82
二、被害方的不理解84
三、缺乏多元救济制度84
第六章 检察机关技术侦查措施的实践之维86
第一节 概述86
一、刑事诉讼法修改前后的法律规定86
二、技术侦查措施的概念与种类87
第二节 赋予检察机关技术侦查权的必要性90
一、适应新形势下职务犯罪侦查需要91
二、适应侦查模式由传统“由供到证”向“由证到供”转变之需要92
三、实现法治化和保障人权之需要92
第三节 检察机关适用技术侦查措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93
一、检察机关适用技术侦查措施现状93
二、存在的问题94
第四节 应对之建议99
一、从实践出发,改进内部考核制度99
二、完善相关法律规定100
三、扩大技术侦查措施种类102
第七章 人权保障视野下的羁押期限与办案期限105
第一节 立法关于羁押期限与办案期限的规定105
一、新刑事诉讼法关于两种期限的规定及解读106
二、羁押期限与办案期限合一的法律适用效果107
第二节 司法实务中羁押期限与办案期限的现状109
一、司法实务工作者对两种期限的认识不一109
二、实践中违规办案现状及原因分析110
三、我国羁押适用的任意化112
第三节 羁押期限与办案期限的关系构造113
一、国外的立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113
二、协调羁押期限与办案期限的基本原则115
三、协调我国羁押期限与办案期限关系的路径选择119
第八章 社区矫正实施现状及检察机关的监督角色定位123
第一节 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及在我国的法律定位123
一、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123
二、我国社区矫正的法律定位126
第二节 社区矫正的实践困境及对策127
一、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实践困境127
二、困境的解决对策129
第三节 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中的角色定位130
一、实践中检察机关实施监督权的经验举措130
二、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监督存在的问题131
三、如何完善检察机关的社区矫正监督权132
第九章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立法目的与现实完善135
第一节 防卫社会:附条件不起诉的深层立法目的135
一、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立法目的探析135
二、附条件不起诉的立法目的之现实背景137
第二节 人身危险性:附条件不起诉之若干适用问题的解决基点139
一、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与酌定不起诉制度的区别139
二、是否要以达成刑事和解为前提141
三、具有监管条件应否作为附条件不起诉的前提条件142
第三节 保护处分的回归: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规范完善142
一、适用结构的完善143
二、监督考察结构的完善145
第十章 刑事和解程序的适用问题及其对策147
第一节 “恢复性司法”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147
一、“恢复性司法”的司法理念147
二、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简要解读148
第二节 刑事和解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149
一、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是否过于狭窄149
二、“五年”起算点应如何理解150
三、刑事和解是否就是花钱买刑151
四、和解协议的效力究竟如何151
第三节 司法实践中的相关对策152
一、应严格把握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152
二、“五年”的起算点应理解为犯罪行为发生之时154
三、刑事和解绝不是“花钱买刑”154
四、刑事和解协议的双重效力156
第十一章 庭前会议制度设计与适用161
第一节 庭前会议制度概述161
一、庭前会议的概念161
二、我国庭前会议制度的确立背景162
三、庭前会议制度的立法涵义163
四、庭前会议制度的特征165
第二节 庭前会议适用中存在的问题166
一、适用率偏低167
二、庭前会议内容偏向167
三、参加庭前会议人员范围小168
四、庭前会议效力认识不一169
五、证据开示程序缺失169
第三节 庭前会议产生问题的原因170
一、传统观念的影响170
二、法律规定尚不完善171
三、运行机制尚不健全171
四、地域差异造成各地做法不一171
第四节 庭前会议的制度设计172
一、庭前会议的原则172
二、庭前会议的启动173
三、庭前会议参加人员173
四、庭前会议适用的范围174
五、庭前会议的内容174
六、庭前会议的记录176
七、庭前会议的效力176
附录178
参考文献213
后记215